<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76节
    这番话,朱大人说的义愤填膺,但是,往下的话头,是半点不提。

    不过,人都叫来了,朱祁钰肯定不可能放过他,点了点头,道。

    “不错,这件事情干系重大,一旦揭开,必是震动官场的大案,但是,如此罪行,自然也不能熟视无睹。”

    “这次大计,福建巡抚考评中等,朕和吏部商议过,打算将其降为福建左布政使,如此一来,巡抚一职便有空缺,朱卿在大理寺也有一段时日了,想必对于查案一道,也颇有心得,如此大案,朕若交给别人,着实是不放心啊!”

    “不知,卿家可愿替朕前往福建,彻查此案?”

    啊这……

    虽然心中已有预料,但是,看着天子一副倚重于他的样子,朱鉴心中还是有些无奈。

    这个差事可不是什么好差事,单是如今看到的这些信息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倭寇能够在沿海活跃这么多年,除了有各种客观因素在,朝中也有为其提供保护的人在,而且,不止一个。

    至于福建地方上,和倭寇有所牵连的人,只会更多,换句话说,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福建官场的问题,要查这桩案子,会触动的,是一整条利益链。

    自身会面临的风险就不说了,更重要的是,一旦真的他来查,那么得罪的人,绝对是大把大把的。

    朝堂之上,各种人脉关系复杂之极,这些官员都有自己的后台和人脉,或许,他们的后台没有涉及到这桩案子里头来,但是,要对付他们,一定会得罪他们背后的人。

    因此,这桩案子无论谁来查,都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更重要的是,朱鉴如今虽然在大理寺,可好歹还算是京官,如果要是去当这个福建巡抚的话,也算是变相的被贬谪了。

    就算这些都不提,单说这案子的难度,也大的很,这份奏疏里面,有很多地方都语焉不详,能够确定牵涉在案子里头的人数虽然不少,可有确凿证据的,却并不多。

    最要命的是,这里头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现任但即将被贬谪的福建巡抚贾修平!

    此人基本上已经可以确定,和漳州府一个最大的宗族刘氏有所牵连,这刘氏明着是当地的乡绅,可背地里,却是行掳掠之事的倭寇。

    根据奏疏中所言来看,这位贾大人,是清楚刘氏暗地里在干些什么事情的,地方的官员,从知县到巡查御史,都曾经举告过刘氏的不法之事,但是,都被贾修平给压了下来,若说这中间没有任何的猫腻,是绝对不可能的。

    可问题就在于此,这样一个巡抚级别的人,他在福建的势力绝对不小,既然他都和倭寇有牵连,那么,朱鉴一个空降过去的新巡抚,即便是有朝廷支持,可想要在他眼皮子底下查这么一桩大案,那危险系数,简直是直线上升……

    看着底下朱鉴纠结的样子,朱祁钰自然知道他在担心什么,叹了口气,朱祁钰道。

    “朕知道,这个贾修平继续留在福建,会让案子很难查,但是,卿家须知,这也是朕不得已而为之。”

    “此人大伪似真,大奸似忠,这几年以来,都官声颇佳,若非是福建这两年盗匪频发,且代王府营建过程中,受到了两次袭击,他在此次大计当中,断不至于是这等考评。”

    “他牵涉倭寇一事,又无切实证据,若是贸然处置,哪怕是将其调离福建,恐怕也会引起警觉,到时候,案子只会更加难查,所以,只能将其暂时留在福建,便当做一次普通的降黜,如此一来,卿家到了福建,才更容易查探!”

    第1139章 兄弟……齐心

    南宫,朱祁镇坐在重华殿的御座上。

    殿中,朱鉴躬身侍立着,正将刚刚他和皇帝的奏对,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皇帝真是这么说的?”

    “正是!”

    看着太上皇波澜不惊的神色,朱鉴的思绪也有些飘远。

    说来,好像是自从何文渊一事之后,太上皇召见大臣,就丝毫都不再遮掩了,就连他和徐有贞这些文臣,也是一样。

    更奇怪的是,原本对这种举动极为敏感的皇帝,好似也突然就想通了一样,任由太上皇召见大臣,就当什么都看不见。

    朝堂上下,倒是有些大臣,主要是以某天官为首的一帮人,对此甚是不满,屡次谏奏,但是,天子都只说,天家和睦,无碍朝事,随后便不予理会。

    后来,太上皇知道了此事,据说也只是一笑置之,并不多言,这种局面,持续了有一段时间了,站在朱鉴的角度,他总觉得,南宫和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的事情。

    但是,太上皇不说,他也不好开口发问……

    “那你怎么看此事?”

    正在思绪间,上首一道声音,顿时让朱鉴回过神来。

    听到这句话,他心中不由又是苦笑一声,这太上皇,跟皇上可真是亲兄弟……问的话都一样!

    不过,虽然暗暗吐槽了一句,但是,朱鉴面上还是十分恭敬,略微沉吟了一下,道。

    “回陛下,臣今日奏对之时,观皇上之意,是已下定了决心,圣旨若下,自然不可不从,故而,臣并未推拒此事。”

    “而且,如若那份奏疏内容属实,福建官场恐积弊丛生,确实需要得力大臣前往整饬。”

    “朝廷既有所命,臣自当遵从,不过……”

    话头微微一顿,朱鉴的脸上闪过一丝忧虑,似乎有些犹豫,接下来的话到底该不该说,不过,到了最后,朱鉴还是开口道。

    “近来朝中,对陛下时常召见大臣议论纷纷,不少人都说陛下有意干预朝政,臣恐皇上此举,乃是故意要将臣调离京师,臣若离京,一旦朝中有奸臣有意蛊惑皇上,为难陛下与太子殿下,则无人可以谏奏劝阻,故而,臣心中有所疑虑也。”

    这话倒不是朱鉴自傲,但是实话实说,如今的朝中,明确的站在太上皇这边的文臣,够得上份量的,也就只有他一个了。

    剩下的要么官职不够,要么就是一些世家勋贵。

    抛开立场不谈,朱鉴还是有报国之心的,福建官场糜烂至此,他也确实有心替朝廷前去整饬。

    可是,就像他所说的,这很有可能是天子的调虎离山之计,先将太上皇的可信之人一一调出京师,接下来,就是真正针对太上皇的时候了。

    别忘了,虽然如今朝中风平浪静,可毕竟,何文渊一事才过了没多久,朱鉴虽然没有亲自参与到此事当中,但是,即便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他也能够看出,何文渊一事并不简单。

    所以说,在朱鉴看来,如今的朝局,真的要说复杂,只会比之前更复杂,只不过,是从明面上的冲突转向了暗中的酝酿罢了,但是,在官场日子久了都很清楚,冲突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断积蓄但不爆发的冲突,因为,这种冲突一旦爆发,其剧烈程度,必然是无与伦比的。

    不过,面对朱鉴的担忧,朱祁镇却显得十分淡定,道。

    “卿家既有报国之心,又何必他虑?”

    “朕在京中安稳,皇帝也不会贸然有什么动作,卿家自去便是,不过,此案牵涉人数恐怕不少,虽说国有国法,可整肃官场也要顾及地方稳定。”

    “涉案之人,该查的查,该办的办,但若是有情节不重者,也不妨给一个改过的机会,朝廷既然派你过去,想必,也不会在细节上多纠的!”

    此话一出,朱鉴心中先是一惊,旋即,他便也听出了话中的深意。

    这话的重点,在后半段,而重点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

    替朝廷整肃地方官场,的确是一个得罪人的差事,但是同时,也是一个拉拢人心的好机会。

    要知道,这件案子,牵涉的可是里通倭寇的大罪,如果秉公办理,大概率是人头落地,最低也是个流放。

    可是,如果说朱鉴手抬一抬呢?

    这件案子牵连如此之广,那么,遗漏几个人,自然也是正常的,对于有些人的量刑不那么准确,也是情有可原的。

    更不要提,即便是目前来看,此案的背后,也和朝中的某些官员有所牵连,如果说掀开来,那么,便是一场朝堂震动,可是,若是按下来,未必就不是一个绝好的把柄。

    就像太上皇最后一句话一样,这案子虽大,但是,重要的是肃清福建的官场,绝了这些官员勾结倭寇之念,所以,动静足够大就可以,但是具体的细节,却未必会有人去纠察,就算是有人再查,只要朱鉴办事小心,不留下证据,那么即便被发现了,也最多就是办事不力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

    可这么做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南宫和天子的斗争虽然由明转暗,但是却愈演愈烈。

    就拿这段时间的状况来看,朱鉴隐隐也有猜测,天子之所以对太上皇的种种举动放任不理,大概率就是想要让朝廷上形成一种,太上皇不甘心安居南宫,想要干预朝政的舆论,借此来进一步削弱太上皇的本就不多的权力。

    而太上皇之所以顺势而为,原本朱鉴还有些不明白,但是,听到刚刚的那一番话,他也有了几分明悟。

    说白了,或许是前段时间何文渊一事的后遗症,又或许是太上皇早有此念,但是事实就是,太上皇的确不再仅仅想要待在南宫当中,而是想要进一步在朝中培植力量。

    如今勋贵当中,两大公府虽然没有太多实权,可毕竟威望仍在,有他们在,想要让勋贵在朝堂上为太上皇说话,并不困难,但是,勋贵在朝堂上,本就没有太大的存在感,而如今遍观朝中文臣,真正站在太上皇这边的,少之又少。

    所以对于太上皇来说,这次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不过……

    “陛下,里通倭寇乃是大罪,臣若不能秉公查办,恐有负社稷,恳请陛下明鉴!”

    挣扎了片刻,朱鉴到底还是开口道。

    他当然明白太上皇的意思,也明白现在的局势,但是,这么做对他来说,确是有悖他一直以来的原则。

    入仕至今,朱大人当然不是什么天真的觉得官场没有任何黑暗面的毛头小子,但是,他或许为了利益做过违心之举,也为了仕途更进一步而使过手段,可这种徇私枉法的举动,实在是……

    看着朱鉴这般神色,朱祁镇略略有些意外,不过,很快他就摇了摇头,道。

    “卿家为国之心,朕自然明白,若是真有里通倭寇之人,自然是要严加查办,不过,若是有被蒙蔽者,也不能冤枉,不是吗?”

    这……

    朱鉴的神色一阵犹豫,片刻之后,道。

    “臣明白了!”

    随后,朱鉴并未再多说,便告退了。

    待他离开之后,朱祁镇的眉头却缓缓拧了起来,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片刻之后,他开口对着旁边的蒋平问道。

    “朕记得,上次朱仪来请安的时候,提到张輗那边,整饬军府的差事已经差不多了,对吧?”

    蒋平点了点头,道。

    “回陛下,是。”

    这段日子以来,南宫内外出入的阻力少了很多,所以,消息也变得及时了起来。

    朱祁镇既然有意要培植力量,自然是对朝政时时关注。

    尤其是,张輗这个整饬军府的差事,他原本想着,可以借此机会安插一些人手,但可惜的是,或许是因为没能顺利拦下张輗执掌此事,所以,都察院对于整个整饬的过程盯的很紧。

    而且,虽然说这个差事,是由张輗来主持,但是,参与的还有武兴,赵荣等人,一旦张輗想要搞点什么小动作,那么,立刻就会被当成把柄,在朝堂上被攻击。

    张輗好不容易才坐稳了这个军府都督的位置,若是因这个而再搭进去,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本来,还可以借此机会打压一下天子安插在军府里头的人,可问题是,当今这位登基时间才短短几年,低阶的军官,算不上是他安插的,高阶的武臣,想要动要没那么容易。

    所以,到了最后,张輗能做的,也只是在整饬军府的过程中,收拾了一些早就看不惯的人,然后,卖给一些府邸几个人情而已,太过分的,他也不敢做。

    既然如此的话……

    朱祁镇沉吟片刻,道。

    “传信给张輗,让他明天进宫一趟,对了,把徐有贞也叫来!”

    “遵旨……”

    ……

    “让张輗进宫?”

    如今的南宫和乾清宫,基本上已经算是明牌了。

    朱祁镇知道有人在监视他,但是,在探清楚朱祁钰的用意之后,他也就不在乎这些监视了。

    所以,与其说是对南宫的监视变弱了,倒不如说,是双方都在保持一种相当的默契。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