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75节
    可是,这么做也同样有很大的风险,那就是,地方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加上民风剽悍,万一有个意外,便会出现造反之事。

    如果要维持稳定,朝廷需要加派更多的兵力驻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乱局。

    所以,如果单纯从一个统治者的立场来看的话,海禁政策,未必就真的是错的,可是……

    “先生所言,朕能明白,可这沿海一代的百姓,也是朝廷的臣民……”

    眉头拧起,朱祁钰的口气变得有些复杂。

    “他们的命,也是命啊!”

    这一句话,声音不大,但是,落在于谦的耳中,却无疑是振聋发聩。

    然而,朱祁钰的话却未停,继续道。

    “朕若是不知道倭患的根由和海禁的利弊,也便罢了,可如今,朕既已明白,如何能够坐视不理?”

    “这些百姓,一辈子勤勤恳恳,劳心劳力,可是,就因为他们生在沿海,便注定活命都成难事,若是天命如此也便罢了,他们的境遇,却是朝廷一手促成,这让朕如何能够心安呢?”

    “唐太宗有言,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既为万民之主,天下之君,理当代天安抚生民,若朕明知海禁之举不利于民,却仍旧要做,便是无德无行!”

    “为君者,若无德行,江山社稷,终有一日会被覆灭,所以,不论是为国,还是为民,朕都要让此政,在朕的手中结束!”

    这番话说完,于谦的神色也有些复杂。

    片刻之后,他长长的吐了一口气,站起身来,躬身叩拜,正色开口,道。

    “陛下心怀万民,实乃社稷之福,天下之幸也!”

    “臣……愿为陛下效死!”

    说罢,他郑重的叩首于地,话音掷地有声。

    殿中沉默了片刻,朱祁钰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眼中闪过一丝意味难明之色,不过,很快便消失不见,随后,他脸上浮起笑意,道。

    “先生这是做什么,朕还要指望着先生替朕去剿倭寇呢,何谈效死?快快平身吧!”

    “谢陛下!”

    于谦重新站起身来,但是,却并没有坐下,而是侍立在旁,等待着天子的吩咐。

    见此状况,朱祁钰道。

    “海禁是要解的,不过,毕竟是太祖旧制,还是要一步步的来,当下朝廷的燃眉之急,还是在明岁可能出现的灾情,这也是朕选在这个时候,出兵剿平倭寇的原因。”

    话说到这个份上,于谦自然不会再提什么祖制不祖制的,朱祁钰也能够直接了当的说出要开海的话,但是,不管提不提,事实便是如此,朱祁钰的这套道理,能够说服于谦在内的一部分人,可想要说服满朝上下的人,却不可能。

    这不仅仅是祖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开海,一定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所以说,即便要做,现阶段来看,也只能暗中来做,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在朝堂上提起。

    “当初,皇庄出海的商队,携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少说也价值近十万两银子,此次他们去的地方不算太远,按照之前郑和下西洋所用的时间来算,早则明年六月,晚则明年年底,大约便能返航了。”

    “朕看过前宋时的书籍,上头说,这些东西到了西洋诸国,少说可以有数倍之利,若是属实的话,那么返航之时,他们带回的金银恐怕数量惊人,如此巨额的银钱,必定会引起倭寇的觊觎,所以,半年之内,必须要把沿海一代和倭寇有关的一干人等,通通连根拔起,如此,方能保商船安然归来。”

    说着话,朱祁钰抬头看着于谦,道。

    “如今明岁的灾情轻重与否尚且不知,如若真的是大灾之年的话,那这笔钱,或许就是无数百姓的救命钱,先生可能明白?”

    不知为何,听到这番话,于谦总觉得天子的口气有些沉重。

    但是,以他的眼界,即便不知道,也能够明白,这件事情的严重程度。

    即便是明年没有灾情,那么这一大笔钱投入到朝廷当中来,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旦商船归来,真的能够证明,开海有利可图的话,那么,想要解除海禁政策,在朝堂上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上来说,出兵剿灭倭寇,都势在必行,而且,只能是在这个时候……

    第1138章 一举两得

    虽然说,刚刚天子没有明说,但是,于谦却听出了天子的弦外之音。

    要剿倭寇,是要看时机的,不能早,也不能晚!

    如果太早,那么,剿灭了这一批,短则三两年,长则五年之内,会重新滋生出新的‘倭寇’,到时朝廷再去征剿,不仅劳心费力,而且,经过上次的教训,这些‘倭寇’会隐藏的更深,更难以征剿。

    可是,如果太晚的话,那么,等到商船回航,这些倭寇势必伺机而动,抢上一笔然后逃之夭夭。

    到时候,他们有了足够的金银,完全可以蛰伏下来,茫茫大海,想要再找到他们的踪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时机必须要选择恰当,说白了,就是得卡在商船回航之前,将倭寇肃清。

    这样一来,短时间内,倭寇难以形成有组织的力量威胁到商船,便能保证商船可以顺利回航,如果说,一切顺利的话,那么,商船回航时带回的金银,可以解朝廷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也能作为开海的契机,可谓一举两得。

    只不过,倭寇分散,即便是手中有这份名单,可想要达到彻底清剿的地步,也不是一两个月能够做成的,半年的时间,也就是堪堪足够吧。

    毕竟,从于谦的角度来说,这份名单到底是真是假,还需要进一步的核实,朝廷调动大军,也需要时间,如此说来的话,年前的确是最后的时间了,最迟过了年关,大军就必须要动身,否则,怕是要耽误事。

    一念至此,于谦的态度也坚定起来,道。

    “陛下放心,半年之内,臣定当肃清倭寇,保证商船能够顺利回航!”

    见此状况,朱祁钰也点了点头,倒是没有多说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清剿倭寇,也还有另一层用意,不过,这层用意,却不方便说出来。

    不过,即便是不说,他相信于谦也能够明白。

    那就是,此前和皇店的商船,一同出海的那些民间商队……

    要知道,皇店之所以能够顺利出海,是因为南直隶遗留的有郑和下西洋时期的造船厂,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是,总归底子摆在那,虽然想要建造郑和所用的庞大舰队有难度,可只是普通的中型海船,却并不困难。

    但是,这些民间商队竟然也能在短时间内弄到足以出海的船只,其背后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朝廷早有规制,民间能够持有的船只,形制,大小都有严格的规定,甚至于,正规的渔船在官府应当留有备案,理论上来说,民间应该不存在可以出海的大型船只。

    然而,当代王放出要雇人出海核实海图的时候,这些本不应在民间存在的海船,却确确实实的出现了。

    而且,数量不少!

    或许是因为,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代王自作主张,在私底下偷偷的出海贸易,所以,这些人都觉得看到了机会,没有太多的防备,便显露了自己的家底儿。

    却不知道,此举却让他们的底细,彻底暴露了出来。

    就现在朱祁钰得到的回报来看,这次出现的商队,至少有六支里头,有十艘以上的海船,合共加起来,光是借了皇店名义出海贸易的船只,至少有五十艘。

    这可是,一笔庞大的银钱啊!

    当初放他们出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皇店的商船安全,事实上,这就是代王愿意让他们打着自己旗号出海的原因,他们借用代王府的名义,堂而皇之的躲过官府的检查,作为交换,他们需要保证代王府的商船安全,说白了,就是给和他们有关系的倭寇打好招呼,不准打什么歪主意。

    说到底,这么多年下来,海上的那些倭寇,看似分散,可实际上也是有组织,有势力的,有名有姓的打点好了,就算是有那么几个不长眼的,商船自己储备的武器人手,也足可以应付。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这帮人靠海贸走私,在沿海一带快活了这么久,也该出出血了。

    按时间来算的话,皇店的商船,其实没有那么快回来,但是,这些普通的商船,有自己的路线,早是走熟了的线路,所以,回来的会快些。

    这个时候出军剿倭,便是要断了他们的后路。

    朝廷这些年,精力一直放在了和蒙古的对抗上,松懈了对于倭寇的围剿,到了现如今,这帮人当真觉得天高皇帝远,自己可以当海大王了。

    别的不说,光是代王府在漳州的营建,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已经遭到了两次袭击,要不是最后代王放出了要组织商队出海的消息,怕是还消停不下来。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们看看,所谓的倭寇,在朝廷的大军面前,到底能坚持多长时间。

    朱祁钰倒想看看,这些借着代王府名义出海的‘商队’,回航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家族都被抓了起来,是打算抱着一船的金银在海上漂泊到饿死呢,还是乖乖的束手就缚!

    送走了于谦,朱祁钰重新翻开面前的另一份奏疏,眸色却越发沉了几分。

    刚刚于谦所看到的那份奏疏,是任弘这么长时间打探出来的成果,但是,却不是全部,现在他面前的这份,才是原本。

    二者的区别,实质上就在于,于谦看到的那一份,止于地方上的宗族势力。

    但是,朱祁钰的这一份,却牵涉到了朝堂!

    从漳州的地方官,到朝廷里头,都有人收受钱财,替这些‘倭寇’遮掩痕迹。

    目前来看,地方上只是有一部分官员被拉下了水,但是,朱祁钰很清楚,这绝对不是全部。

    任弘去到漳州的时间,毕竟太短了,就算是依靠着商路和海图,和一些宗族达成了合作,进而打探清楚了他们的势力分布,可如果要说,想要查清楚他们背后是谁,实在是太难了。

    毕竟,这是他们的命脉所在,绝不会轻易告诉别人,以任弘的身份,如果打探的太多,肯定会让对方生疑。

    所以,这件事情不能让任弘来查,既然如此的话……

    …………

    “什么,召我进宫?”

    大理寺,朱鉴看着眼前的内宦,脸色微微有些惊讶。

    他皱着眉头把大理寺近来经手的案件想了想,但是,却实在想不到,有什么错漏之处。

    要知道,自从四皇子被封王之后,关于东宫储位的议论,基本上也被平息了下来,何文渊出抚江西,虽然是为了赈灾,但是,赈灾结束之后也没有被调回来。

    这半年下来,朝廷的局势倒是稳定了下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风波,朱鉴自己,也知道他此前在太子出阁一事上得罪了皇帝,所以,一直安安分分的,生怕皇帝再寻个什么由头,将他给再贬了去。

    所幸的是,天子自从把他调到大理寺以后,似乎也没有再刻意针对他的意思,眼瞧着现在,过不了多久就是年节了,皇帝这个时候突然召见他,到底有何用意?

    不过,无论原因是什么,皇帝召见,总不可能不去。

    简单收拾了一番,朱鉴便跟着来宣旨的内侍进了宫。

    “臣朱鉴,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和平时朝上一样,天子的脸色十分平静。

    眼瞧着朱鉴拘谨的起身,朱祁钰倒是也没有过多寒暄,直接了当的便道。

    “今日召卿前来,是因为朕接到了一份密奏。”

    说着话,朱祁钰吩咐内侍将任弘的奏疏递了下去,给朱鉴的这份,和给于谦的那份,又有不同。

    于谦的那份,只有地方宗族的势力和倭寇的勾结,而朱鉴的这份,相对要全面一些,以前者为基础,多了朝中官员收受贿赂,为倭寇遮掩的内容,当然,上奏者的身份,仍旧被隐去了。

    朱鉴看完了奏疏之后,心中亦是掀起了轩然大波。

    他很清楚,这份奏疏的内容,到底干系有多大,单是奏疏呈现出来的部分,已经牵扯到了朝廷的三品大员,而以他在官场多年的经验来看,即便是这个人,也不是终点。

    当然,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朱鉴在短暂的震惊之后,立刻就考虑,天子突然召见他过来,而且一来就直接给了这么一份奏疏,那目的恐怕是……

    “朱卿,看完这份奏疏,可有何感想?”

    很快,天子的声音便落了下来,朱鉴不敢怠慢,小心开口,道。

    “陛下,此奏若属实,则恐是我朝第一大案,其中涉及官员,不仅是收受贿赂,以权谋私,而且还牵涉倭寇,恐有里通敌国之罪,实在可恨!”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