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39节
    要知道,如今天子打压清流的意图,在一干重臣当中,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了。

    甚至于,王文自己,就是亲自动手的人,所以他很清楚,天子对清流是什么态度。

    翰林之所以清贵,其实离不开两大机构。

    一是内阁,二是东宫。

    之前的时候,内阁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非翰林不得入,这其实也容易理解,内阁原本的作用,是以备咨询,后来发展起来,负责替天子草诏,这些职权,本就和翰林院息息相关。

    到后来,随着内阁的地位水涨船高,翰林院也因此更加被趋之若鹜,成为一条镀金履历。

    可惜的是,天子登基之后,压根就不管这些,虽然说抬高了内阁的地位,给予了票拟权和二品尚书的虚衔,但是,却基本把内阁和翰林院给割离开了。

    陈循算是见机的快的,自己闪人去了工部,高谷和江渊这两个人,一个被打发到南京去,一个直接被罢职。

    虽然说,都是咎由自取。

    但是,现实就是,在江渊离开之后,内阁当中,已然一个翰林出身的阁臣都没有了。

    而且看这副样子,天子显然也不打算,再继续从翰林当中选人增补内阁,所以这条线,算是断了。

    除了内阁之外,翰林院的另一个依仗,就是东宫。

    相较于非翰林不入阁这种不成文的规矩,翰林院和东宫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且,是写明在典制当中的。

    按照大明的官制,翰林院的职官,可以与詹事府官职及坊、局官职相互兼任,同时负责试士、修书等事务。

    所以理论上说,太子府就是清流的大本营,这其实是没什么问题的。

    毕竟,太子的职责,主要还是学习圣人义理,尝试处理政务,翰林院都是饱学之士,或许实务并不擅长,但是论教导孩子,还是可以的。

    当然,某些读书读迂了的翰林除外……

    所以事实上,这就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天子明显不想重用清流,另一方面,太子府向来有和翰林院属官相互兼任的惯例。

    这种情况下,陈循实际上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从最开始东宫出阁的时候,他的处境就有些尴尬,对于清流来说,肯定是希望太子早日出阁的。

    但是,因为如今天家的关系,这种事情又不是那么好掺和的。

    所以,对于陈尚书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躲一躲风头。

    说起来,那段时间,这位陈尚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治河上头,未必就没有这样的原因在。

    到了后来,东宫出阁,但是,对于备置属官的事,迟迟争执不下。

    陈循趁此机会,倒是塞了两个人进去,毕竟,太子尚幼,需要讲读经义,这是名正言顺的事。

    但是再往后,想往东宫塞人就没那么容易了。

    如此这般拖着,但是,终归不是个办法,说到底,辅佐东宫,既是翰林清流们谋求上进的方式,也是他们实现政治理想的方法。

    陈循到底是清流领袖,势必要为此耗费一些精力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陈循出手针对王翺,其实也带着几分无奈之举。

    除了因为王翺试图控制翰林院之外,应该也有想要重新将清流送入内阁的想法。

    毕竟,如果王翺倒了,无论是谁最终成为新的首辅,都要承陈循这个人情。

    但是显然,王翺不是那么容易被扳倒的,所以,举荐清流入内阁的事,陈循也实在不好继续拖延下去了。

    然而即便如此,他到底还是知道避嫌,没有自己上本。

    虽然说,这嫌避的其实也就是掩耳盗铃而已。

    可官场之上,有些时候,要的其实就是姿态而已。

    陈循先通过俞士悦举荐刘定之等人,再否决刘定之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的提议,最终提出由仪铭兼任,实在是一招妙棋。

    如今的太子府,虽然仍未备齐属官,但是,也不能说是人手紧缺了。

    詹事府有俞士悦,周洪谟和沈敬,左春坊有刘定之,陈文,李绍,右春坊有徐有贞,倪谦,万安,司经局有余俨。

    这个架子,基本上已经算是搭起来了。

    可问题就在于,这几个人当中,除了俞士悦,沈敬,余俨之外,其余的几个人,都是清流翰林出身。

    甚至于,徐有贞还是右春坊大学士,如果说,再让刘定之成为左春坊大学士的话。

    那么,左、右春坊,便可以堪称是被清流包揽了。

    从典制上来说,这毫无问题,但是,这会是天子愿意看到的情形吗?

    或许碍于典制,天子并不会多说什么。

    但是转过头来,天子心中会不会生出什么想法,谁也说不准。

    更何况,到了他们这一步,心里非常清楚,太子有些时候,未必就仅仅是太子,哪怕天子对太子如今待之十分亲密,可到底圣心难测,这等事情上,自是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显示自己并无揽权之心。

    陈循的这番话,看似简单,但是,要是说他没有提前准备,王老大人当场抽自己两个大嘴巴子。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紧抓了两个重点。

    其一,陈尚书没有忘记当初天子说过的话,他虽然塞了人进东宫,但是,没有打算让东宫全是清流。

    其二,特意强调了,太子府中紧要官职,皆有实务经历。

    所谓紧要官职,除了俞士悦之外,指的无非是周洪谟,沈敬,徐有贞,余俨等人。

    这几个人当中,沈敬是王文的亲信,余俨更不必说,是郕王府旧臣,徐有贞稍差,翰林出身,但是,他有治河的经历,朝野上下,皆知其实务能力,至于周洪谟,他是比较少见的,天子相对赏识的翰林。

    而且,周洪谟和沈敬不一样,沈敬是因为有兵部牵绊着,所以官职压了压,只要兵部事情结束,他就会升任少詹事。

    周洪谟却不一样,他的资历,做个府丞已是勉强,干的再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升任少詹事。

    如此一来,事实上太子府的紧要官职,只有一个徐有贞,不是天子的人,这个时候,陈循提议让刘定之任左谕德,由仪铭来任左春坊大学士。

    摆明了就是在向天子表忠心,言下之意便是,虽然太子府中清流不少,但是,都是干活的人,真正紧要的地方,都还是按着天子的心意,选的既懂实务,又和天子亲近的人。

    这老家伙,打的是一副好算盘!

    看着陈循义正言辞的样子,王文又是轻哼了一声,但是,却没再多说什么。

    显然,对于这个提议,他也是支持的。

    毕竟,有些事情,还是要早做提防的,刘定之等人进了东宫之后,太子府中清流的势力会得到很大加强。

    如此一来,沈敬,余俨等人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而且,分量也有些不足。

    仪铭本职是翰林学士,在地方上也颇有政绩,有他过去坐镇,沈敬和余俨才算是有了主心骨。

    文华殿中略静了静,天子似乎在思忖其中的利弊,不过,到了最后,他老人家倒是也没多说什么,只道。

    “陈尚书说的也有道理,既然如此,便让仪铭兼任左春坊大学士便是。”

    “陛下圣明!”

    陈循明显松了口气,赶忙拱手开口。

    与此同时,刚刚出去的怀恩,此刻也刚好回到殿中,对着天子拱手道。

    “皇爷,首辅大人和俞次辅到了。”

    于是,天子点了点头,吩咐道。

    “宣吧!”

    第925章 恶心~

    于是,当俞次辅进殿的时候,得到的,就是一群人已经商议好的结果……

    「传旨,命翰林学士仪铭兼任左春坊大学士,命翰林侍讲刘定之调任左谕德,陈文调任左庶子,充裕东宫,以辅太子!」

    俞士悦进殿的时候,刚好听见天子吩咐身旁的内侍把口谕记下来,拿去内阁拟诏。

    见他和王翺进来,天子理所当然的停了动作,问道。

    「俞先生,你身为太子府詹事,觉得这些人手安排,可还妥当?」

    啊这……

    俞次辅脸色一黑,看了一眼在场的其他人,心中不由憋了一口气。

    眼下这场面,明显就是已经定下来,这还叫他说啥?

    跟天子呛声找不痛快吗?

    目光在王文,陈循,陈镒三人中间逡巡了片刻,俞次辅拱了拱手,道。

    「一切听凭陛下安排!」

    面对俞士悦明显有些不悦的眼神,王文等三人,亦是一脸苦笑。

    这个时候,天子倒是点了点头,将此事搁置一旁,随后开口道。

    「朕此次召诸位先生来,有两桩事,头一桩便是东宫之事,近来不断有朝臣上本,言及太子仁德睿智,既已出阁读书,太子府属官不宜久拖。」

    「刚好,俞次辅向朕举荐了刘定之,陈文,李绍三人,他们调入东宫之后,太子府六品以上官员,便尚余六个空缺。」

    「既然首辅和次辅也来了,那就一并议一议吧,这六个缺,是否要补,若要补的话,可有举荐之人?」

    天子的话,已经说明白了。

    但是,这个问题,却的确不怎么好答。

    太子出阁备府一事,历经诸多波折,时至今日,即便是在场的这诸多大臣,也未必敢说清楚天子的心意到底是什么。

    于是,这种状况之下,在场的几个大臣,都不约而同的,望向了刚来的俞士悦。

    ??!

    俞次辅眨了眨眼睛,心中早已经骂翻了天。

    敢情这帮人拉他过来,就是为了让他来顶包的?

    ***,***,***!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