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01节
    这位襄王,胆子可真够大的。

    “不对,这么大的事情,为何我什么消息都没有听说?”

    片刻之后,朱颙炔就反应了过来。

    襄王身为宗室,他的这道奏疏一旦递上去,那就是大事。

    各地的藩王,或许对朝廷的政务并不关心,但是,对于这种事情,他们虽然不愿掺和,可必定极为关注。

    朱颙炔自己也不例外,可是,这么长时间以来,对于朱徽煣所说的奏疏之事,他却没有听到任何的消息,这……

    “因为被父王拦下了!”

    抬头望着朱颙炔,朱徽煣平静的道。

    “如你所说,这道奏本一旦递上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搞不好,会让陛下觉得,宗室诸王有干预皇位传承之心,虽然只是万一的可能,但是如若陛下真的起了这样的念头,那……”

    那诸王必然会迎来不亚于太宗时期的压制和战战兢兢的日子。

    朱颙炔的神色也变得肃然起来,显然意识到了其中的严重性。

    “所以,当时父王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怒,立刻派人拦下了襄王的奏本,并且撑着病体,将襄王唤到了宗人府,请出家法,重责了襄王三棍,那一次,父王打得襄王半个月都没能下的了床,才总算将此事按了下来。”

    “当时,父王当着襄王的面告诉他,只要父王还在大宗正的位置上一日,就不可能允许他向陛下呈递任何的奏本。”

    “正是因为这件事情,襄王记恨上了父王,所以后来,他才在父王灵前大闹,也才有了后续的事……”

    “原来如此……”

    听完了朱徽煣描述,朱颙炔的脑子一阵混乱,过了片刻之后,他总算是把这件事情消化了下来,于是,紧接着他便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

    “那这件事,陛下知道吗?”

    襄王一个人也就罢了,但是要是因襄王,让陛下对宗室藩王有了看法,那朱颙炔可真是弄死他的心都有。

    然而,在朱颙炔期待的目光下,朱徽煣无奈的点了点头,道。

    “当时这件事,在京中闹起了不小的风波,陛下,当然是知道的!事实上,那个时候开始,朝中就有人开始对宗务有看法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还只是局限于宗学,所以,我也没有多想。”

    “但是现在看来,只怕这帮文臣,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了苗头了……”

    “这个混蛋!”

    闻听此言,朱颙炔都忍不住骂出了声来。

    人总是会下意识的推卸责任,原本,朱颙炔已经接受了,是自己的胡作非为,让文臣抓住了机会,对宗务下手的县试。

    然而现在,有了一个背锅的人出现。

    尽管,这个锅听起来有些牵强,而且还没有核实,但是,他还是下意识的选择了相信。

    骂了两声,朱颙炔终于问到了朱徽煣最想让他问的问题。

    “那既然如此,陛下还为何要回护襄王呢?”

    看着朱颙炔皱眉不解的样子,朱徽煣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我且问你,若是换了你,在陛下和太上皇之间,敢上这样的奏本吗?”

    “这……”

    答案当然是不敢。

    这种事情,他躲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主动去掺和?

    但是这话说出来有些丢人,所以,朱颙炔踌躇了片刻,还是沉默不语。

    然而,朱徽煣显然是一眼就看穿了他的想法,幽幽道。

    “你不敢,我也不敢,甚至……父王都不敢。”

    “但是,你觉得,为什么襄王就敢呢?”

    第893章 脏水是一盆又一盆

    为什么,襄王就敢呢?

    这句话振聋发聩,直接就砸在了朱颙炔的心头。

    到底为什么呢?

    难道说,是因为襄王蠢笨之极,意识不到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显然不是!

    至少在大闹岷王府的事情传出之前,襄王在宗室当中,一直素有贤王的名声。

    这个名声,可不单单是靠他不胡作非为得来的。

    更重要的是,对于朝廷的许多政务,他也时常发出议论,甚至在地方上,也时常帮助地方官管理。

    这样的一个人,他会不清楚自己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吗?又有多大的风险吗?

    如果说他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还敢这么做呢?

    这个答案,其实很明显了……

    朱颙炔叹了口气,道。

    “不管是天子还是太上皇,和襄王都是嫡亲的叔侄,这朝中要论血脉关系,就只有襄王最近,何况,襄王又是仁宗皇帝一脉,年纪最长的藩王,要是放在民间,算是长房的长辈。”

    “所谓疏不间亲,对于天子和太上皇来说,襄王是亲,你我是疏,哪怕看着一视同仁,但是终究不同。”

    见此状况,朱徽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总算是放下心来。

    看来,这位伊王倒也还不算笨,算得上是“一点就透”。

    这“理由”说难理解也难理解,说容易理解,也容易理解,无非是血脉之亲罢了。

    要知道,在宗法制的影响之下,家族的观念,早就渗入了几乎每一个人的骨子里。

    从普通的庶民之家,到官宦,勋贵之家,对于血亲的看重,都是难以想象的。

    尤其是在不涉及权力争夺的情况下,叔侄,伯侄的关系,可谓是除了父子关系之外,最亲近的关系了。

    别的不说,就看那英国公府,张辅早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给张軏铺路,让他在自己死后管理英国公府,而丝毫不担心张軏在他死后欺负孤儿寡母。

    张軏,张輗两兄弟,不管天资手段如何,但是个个都尽心尽力的为英国公府谋划,哪怕他们知道,最后这家当都是如今刚满十岁的小英国公的,但是也没有因此懈怠,或是生出篡夺之心。

    这就是宗族最常见的关系,相互扶助,共同壮大,这种关系之所以能够形成,和长久以来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分不开的。

    相对而言,皇家虽然更加复杂,但是,作为天子这一脉年纪辈分最长的皇叔,襄王无论是从地位上,还是从宗法关系上,都和天子是最亲近的。

    换句话说,这种关系之下,他即便犯了什么错,只要不是什么太大的错,天子也不会太放在心上。

    这个答案简单,但是,尤其是在伊王这样的宗室眼中,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朱徽煣心里很清楚,事实并非如此。

    但是,他很多时候,其实也有些奇怪,按照道理来说,襄王是天子最亲近的长辈,至少从血脉上来说是的。

    所以天子要委以重任,理应优先考虑襄王。

    可凭借朱徽煣跟天子这么多次打交道,他隐隐约约能够感觉到,天子对于襄王不仅透着疏远,而且似乎,带着一丝厌恶。

    这其实让朱徽煣也有些想不明白,要是说,是因为襄王上了这么一道奏本,劝天子去跟太上皇低头,那天子的气量未免有些太过狭小了。

    宗室和勋贵大臣不同,对于襄王这样的宗室藩王来说,无论谁来当皇帝,他的地位都不会受影响,所以,他并不需要在天子和太上皇之间站队。

    最初的时候,襄王之所以上这道奏本,大概率也是出于好心,就像朱徽煣说的那样,想要弥合天子和太上皇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个想法有些天真,但是,和襄王接触了这么久,朱徽煣很清楚,这的确是襄王能干得出来的事儿。

    事实上,在朝廷如今的宗藩政策下,大多数的藩王对于政治斗争的险恶,并没有深刻的感受和认知。

    就连朱徽煣自己,如果不是经过了当初诽谤仁庙的风波之后,他也不会意识到,原来身为宗室,亦是步步凶险。

    襄王就更不必说了,他虽是仁宗嫡脉,但却是诚孝张皇后最小的儿子,上头有两个嫡亲哥哥,尤其是大哥朱瞻基,早在太宗时代,就被册封为皇太孙,地位几乎无可撼动。

    整个成长的环境,对于襄王来说,都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到了地方上,也没受过什么挫折。

    朝廷这么多的宗亲藩王,就只有襄王素有贤王之名,朱徽煣猜测,最大的原因,还是他尚是皇子的时候,一直耳濡目染的就是兄友弟恭,天家和乐,所以,哪怕在地方上,他也是以身作则,不愿给皇家丢脸。

    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他给天子上疏,完全有可能是出于好心。

    何况,因为这件事,襄王已经受到了教训,被拉到宗人府杖责,既挨打又丢面子,这对于一向养尊处优的襄王来说,已经是很严重的惩罚了。

    所以,朱徽煣并不认为,天子会因为这么一件小事而斤斤计较。

    但是,事实就摆在眼前,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天子重设宗人府,需要一个年纪辈分压得住的宗室坐镇,所以留下了老岷王坐镇,还能够被理解的话。

    那天子完全可以在局势稳定之后,将宗务交给襄王打理,反正,具体的事务,其实也本就是襄王在负责。

    可朱徽煣十分清楚的是,天子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打过这个念头,襄王,从来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对待襄王,天子其实就像是对待太上皇一样,面子工夫做的无可挑剔,表面上看,好像是有一系列的优待,甚至是偏私回护,但是实际嘛……真正有利于襄王的事,天子其实一件也没做过。

    就襄王如今的处境而言,名声尽毁,宗室嫌恶,若是被放回封地也就罢了,关上门不听不看便是,但是天子偏偏将他拘在京师,看似好像是不愿处罚,但是实际上,这样做反而更让襄王煎熬。

    事实上,因着这件事,朱徽煣曾经旁敲侧击的探过舒良的口风,毕竟,他是天子身边侍奉的人。

    但是对此,就连舒良这样的身份,都忌讳莫深,语焉不详,足可以看出,这中间的关节,并不只是眼前看到的这么简单。

    直觉告诉朱徽煣,天子和襄王之间,一定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的纠缠甚至是过节,以至于以天子的心胸,也迟迟无法释怀。

    当然,作为一个聪明人,朱徽煣自然知道天心莫测的道理,好奇心,有些时候,是会害死人的……

    具体的缘由不知道不要紧,只要天子的心意是什么他知道就可以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天子对襄王的真实态度知道的人并不算多,用来迷惑刚刚进京的伊王父子,可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要伊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那不管襄王做了什么,伊王都会觉得,那是襄王和天子,太上皇的“自家事”。

    自家人之间的矛盾归自家人,还是那句话,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解决了最后一重隐患,那么理所当然的,也就该进入最后的正题了。

    “你能明白就好,按理来说,此等议论天子之事,不应该做,但是你我既然都在京中,自当相互帮扶,所以这些话我也就不对伱遮遮掩掩的,你心中有数便好。”

    似乎是不放心的嘱咐了一句,朱徽煣接着道。

    “其实,岷王府和襄王的争端,与你并无多大关系,但是,此事涉及到宗藩的改革,所以,不得不跟你提一提。”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