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753节
    这位成国公如此费心费力,却只是想救任家这么一个即将家破人亡的家族,也不知道图的什么,难不成,真的就是恻隐之心,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不过,无论目的是什么,但是总归,这万民书是递上来了,任弘孝道至纯的举动,也有诸多百姓见证,名声远扬。

    这件事情背后有没有人操纵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事实已成,任家该如何处置……

    “陛下,任弘的确孝心可嘉,但是国法在上,任礼所犯数条大罪,皆是抄家灭族之大罪,陛下不加株连,只改流放,且允任府上下六十以上老人留京奉养,已是天恩浩荡,岂可再加宽恩?”

    “若是如此,置国法纲纪于何在?”

    朝廷上的政务,想要达成一致是基本不可能的,朱仪的奏本刚刚递上去,立刻便有大臣站出来反对。

    不过,奇怪的是,朱仪却没有开口反驳,而是稍停了片刻,似乎在等待什么,果然,不多时,便又有御史上前,道。

    “陛下,任礼的确罪不可赦,但是,自古孝义尊亲之道,乃治国之本也,任弘一片孝心,感天动地,令京师百姓为之传颂,可见其德行可彰天下,如此至孝之人,若不宽恩,恐失万民之望,还请陛下三思。”

    这番话说的平平无奇,但是,随着有大臣赞同对任家宽恩,朝堂上的气氛开始热闹起来。

    “陛下,臣以为不妥,截杀贡使乃是大罪,更何况,任礼还有杀良冒功之罪,若不严惩,则军中纲纪难以严肃,恐令边军将士寒心,请陛下明鉴。”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紧随其后的,却是中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张輗!

    随着勋贵当中也有人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朝中的大臣们顿时开始各抒己见,泾渭分明的分成两派,一派主张应该额外宽恩,以彰孝道,另一派则认为,国法纲纪不容轻忽,不应再加宽恕。

    两派人就这么在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议论纷纷。

    但是,站在前端的一众大佬们,却默默的对视一眼,眯起眼睛,将眼神同时落在了朱仪的身上。

    这位成国公,复爵之后首次在朝堂上出手,便是不凡啊!

    且不说从任弘为任礼收尸的一系列举动,在京城上下造成的影响,单说是这朝堂上的奏对,这位年轻的国公爷,便比其他的勋贵们,手段高出了不止一筹。

    刚刚的情景,要是往日的张輗或者焦敬,陈懋等人,作为上奏者,听到有反对的声音,一定会忍不住直接反驳。

    这样做当然没错,但是,却很容易将政务问题,变成立场问题。

    当某一阵营的声音完全相同的时候,那么,另一阵营必然持相反的意见,这是朝堂上最常出现的状况。

    往日里,一旦有大批的勋贵主张某个方向时,文臣必然要出手弹压,至于胜负之分,要看最后谁占理,谁能得圣心,或者是谁的力量更大,不一而是。

    但是这种情况,往往就变得不可控了,这种例子有很多,明明就是一件单纯的政务,可因为上奏的人身份原因,动用的势力原因,到最后会演变成文武之争,让许多没有利益牵连的大臣,纷纷下场,引发朝堂风波。

    而这一回,朱仪显然要聪明的多,他非常清楚,事情闹得这么大,朝堂当中,一定有怜悯任家的大臣存在。

    如果他先说话了,那么事情升级成勋贵为任家争取利益,这些大臣碍于立场,不管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会再开口了,而且,立场之争一旦发生,就复杂的多,难以达到目的了。

    所以,他并不着急反驳,而是摆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等到文武大臣当中都有人自己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再行干预。

    如此一来,文武两大阵营,都有持各种意见的人出现,那么,这就是一件纯粹的政务,而不掺杂其他的立场问题。

    当然,对于这帮大佬们来说,他们看的更透,其中有不少人,在看到最初出来反对的御史时,都不约而同的想起,这个御史,早年曾经受过前成国公朱勇的恩惠,在土木之役后,也曾为成国公府说情。

    至于张輗……更不必说了,成国公府和英国公府是亲家,想要通个气,更是简单的很。

    但是,这手段虽然简单,可却成功的淡化了朱仪在其中操纵的痕迹,不可谓不高明。

    于是,一众重臣的眼神都有些复杂,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来,这位成国公虽然年轻,可却不是个好对付的人啊!

    底下吵了一阵,天子终于抬起头,轻咳一声,于是,殿中顿时安静了下来。

    “万民书朕看过了,此子的确孝心可嘉,内阁和六部的几位先生,觉得任家可否宽恩?”

    天子一开口,就点了这些重臣,他们自然也不好再闭口不言。

    相互对视了一眼,内阁俞士悦率先道。

    “陛下,臣以为任家不可宽恩,任弘虽孝心可嘉,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任礼所犯并非小罪,乃是动摇朝廷威严体统的大罪,必定要杀一儆百,从严处置,否则国法纲纪威严不在,更难震慑不法之人,至于任弘,的确孝道纯然,臣以为,可以宽赦其一人,令其留京奉养府中长辈便可。”

    如今这件案子,既然朝堂上已经吵了起来,那么,哪怕是他们这些人,说话也要留几分余地。

    俞士悦的这个方案,算是比较折中保守的,好处是周到。

    但是,也有反对的,紧随其后,都察院陈镒便道。

    “陛下,孝道是孝道,律法是律法,朝廷既已定下对任家的处置,那么既然案情并无反复,便不应随意更易,否则不仅有朝令夕改之嫌,更会让诸多宵小,觉得可以通过这种手段逃过朝廷惩治,对社稷有害无益,故而臣以为,陛下可下旨表彰任弘一片孝心,但是,对于任家的处置,依旧应当维持不变……”

    第852章 最好的结果

    舆情是舆情,朝事是朝事。

    对于任礼的处置,是刑部主导,都察院和大理寺共同核定的。

    如今,刑部的主官金濂不在京,自然就要都察院来出这个头。

    眼看陈镒出言反对,朱仪终于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任礼固然所犯大罪,但是,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当日刑场上,任弘愿以任氏一族性命,赎任礼之罪,然而阿速将军深明大义,不愿将仇怨延续下去,愿将此罪止于任礼一人,亦是大义之举。”

    “宽赦任氏一族,并不单单是为任弘孝道至纯,更是为令阿速将军一片心意不至辜负,化干戈为玉帛,此诚千古佳话也。”

    这话一出,底下顿时议论纷纷。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也有道理,截杀贡使一案,关西七卫是苦主,现如今,苦主都愿意大度谅解,宽赦自然也并非不可。

    然而,虽则如此,但是,朱仪的脸上却没有丝毫放松的神色,因为他知道,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就能解决的了。

    任弘在刑场上的举动,的确令他意外,他也非常清楚,这个少年不愿拿出圣母懿旨,而要用自己的性命一搏的用意是什么。

    但是,他不得不说,任弘还是太年轻了,任礼一案复杂之极,想要救任氏一族,仅仅靠这个筹码,是远远不够的。

    果不其然,眼瞧着朝堂上骚动起来,紧随其后,陈镒便道。

    “国公爷此言差矣,任礼一案,牵涉重大,且不说即便阿速将军不再计较截杀贡使一事,是否能够成为宽赦的理由,便不谈此罪,任礼身上,还有谋刺朝廷重臣和侵占军屯两桩大罪。”

    “这三桩大罪,哪一条都足以抄家灭族,任家上下如今能够保得性命,已是陛下仁慈,念及任礼曾为国立下无数功勋,宽恩之下的处置,然而天恩虽浩,又岂可一而再,再而三?”

    所以说,朝堂之上,压根就不要妄想能够蒙混过关。

    任礼一案复杂之极,虽然如今朝局上下最关注的,都是擅自截杀贡使的大罪。

    但是,不要忘了,最开始任礼被下狱,是因为杨洪揭发了他在边境刺杀于谦的重罪,进而牵扯出了任礼在甘肃任上,大肆侵占军屯的罪行。

    这二者的存在感,虽然被截杀贡使给掩盖了,但是不代表不严重。

    尤其是刺杀朝廷重臣,这是触及到朝堂底线的问题,这等罪行,若不严惩,此后朝廷必将纲纪不复。

    果不其然,随着陈镒的这句提醒,朝堂上顿时舆论风向一变,诸多原本想为任家说情的大臣,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回到了原位。

    见此状况,朱仪叹了口气,微不可查的摇了摇头。

    他着实是尽力了!

    要怪,就只能怪任礼自己作的太死……

    默默的退回了原位,给一旁的陈懋使了个眼色,于是,陈懋上前道。

    “陛下,总宪大人所言的确不无道理,但是,臣以为成国公所言,亦有可取之处,任弘在刑场上的所作所为,孝道纯然,令百姓为之传颂,万民上书为其求情,陛下若置之不理,未免使民间议论陛下冷酷无情,不顾民意。”

    “然则,如若宽宥任氏一族,又难令朝廷纲纪整肃,故臣以为,陛下可赐任弘特赦,允其留京侍奉,以彰其孝道,此亦是顺应民意也。”

    朝堂上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不断拉扯。

    朱仪没有再争,换了陈懋上来,又给出一个新的方案,算是让了一大步,但是,仍有官员不满,道。

    “陛下,任礼一案乃三司会审,陛下亲鞠,案情重大,情节恶劣,如今圣旨已下,岂可随意更易?”

    “任弘之举的确符合孝道,但是,如若因此朝令夕改,朝廷威严何在?”

    这话一出,朝堂上又有吵起来的趋势。

    应该说,殿中还是有不少大臣,都是赞许任弘的举动的,任氏一族上百口人,多一个任弘少一个任弘,其实没什么分别。

    朝廷要的是杀一儆百,要的是对这种事情严惩不贷,并不一定真的要任家上下个个都必须流放。

    所以,宽赦任氏一族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许多人看来,宽赦一个孝道至纯的少年人,却并不算甚么。

    何况,陈懋说的也并非没有道理,民情民意不可忽视,万民书都已经递上来了,若是朝廷毫无反应,未免让百姓失望。

    这个时候,内阁的朱鉴站了出来,道。

    “陛下,臣以为诸位大人皆所言有理,任礼一案已经结案,陛下处置圣旨已下,若是随意更易,恐有伤陛下威严,可若对民情民意置之不理,也有不妥。”

    “故此臣觉得可以行折中之法,先前陛下审理此案时,心怀仁慈,除准任府上下六十以上老人留京颐养之外,准任家一子留京奉养,如今,任家子孙辈当中,既然有此孝义两全之辈,不若将其留在京中奉养长辈,其孝心孝行,朝廷可另行表彰。”

    “如此一来,既不伤朝廷体统,又能兼顾民意,表彰孝行,可谓两全其美矣,请陛下圣裁!”

    这话说出来,在场的诸多大臣,倒是纷纷点了点头。

    看来这回,朱阁老总算是靠谱了一回!

    于是,底下的大臣们纷纷附议,不过,最前端的几个大臣,望着朱鉴的身影,眉目间却多了几分狐疑。

    当然,狐疑归狐疑,这个结果,还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因此,也并没有人再站出来反对。

    上首御座之上,朱祁钰扫了一眼,倒是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只淡淡的道。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那便照此办理吧。”

    朝会到此结束,但是,一干重臣,总觉得有哪不大对劲,但是要说真的哪不对劲,又说不上来,一切就好像是……

    “太正常了!”

    下了朝之后,大理寺卿杜宁像往常一样,跟着自己的老师陈循往宫外去,便走边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应该说,陈循不愧是陈循,只一句话,就点出了关键所在!

    今天的朝会,实在是太过正常了些。

    要知道,任礼一案干系重大,朝野瞩目,任弘一事也闹得不小,京师上下沸沸扬扬,今日朝会上,万民书又是十三家勋贵同时呈上,这哪一步,都不像是会动静小的样子。

    可这次的朝会,偏就似是在讨论一件普普通通的政务一般,就这么结束了。

    这本身就是最不正常的事。

    倒不是说,政务的处理当中,不能不爆发冲突的和平解决了,而是这次的朝会,痕迹有些过于明显了。

    或许,在普通的大臣眼中看不出什么,但是,落在陈循这样的七卿大臣眼中,只要仔细回溯一番,不难发现其中的破绽。

    这件案子之所以复杂重大,是因为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矛盾冲突。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