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752节
    “任家有如此至纯至孝之子孙,实乃感天动地,老夫人放心,本国公必将此事上禀陛下,以彰其德!”

    声音平静的将任弘的所作所为完整的叙述了一遍,舒良又道。

    “成国公离开了任府之后,立刻便派人开始制作万民书,请在场所有的百姓军民留下姓名,欲上达天听,又递了奏疏进宫,请求宽赦任氏一族。”

    “如今奏疏已到了内阁,万民书也有不少百姓都已经写下姓名,按上手印,除此之外,他还递了牌子,欲进宫求见圣母,约莫此刻,已经得了宣召,在慈宁宫中了”

    菜市口的这场大戏,舒良当然是知道内情的,不过,随着成国公府重新鼎盛起来,不再像往日一样门庭冷落,舒良出入之间也颇不方便,再加上朱仪毕竟如今身份不同,所以很多时候,朱仪会临机专断,只在事后知会舒良。

    所以,任弘的所作所为和各方的反应,的的确确就是在朱仪的一力设计之下的。

    事到如今,虽然嘴上不说,但是,舒良内心也不得不感慨,如今的这位成国公,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在京城四处碰壁,急躁鲁莽的少年人了。

    现在的他,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能力谋略,都有资格在不违背天子圣意的情况下,做那个执子之人,自己决定自己要通过何种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不过显然,天子对这种情况,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沉吟片刻,舒良踌躇了一下,最后还是道。

    “除此之外,刚刚进宫的时候,国公爷抽空让清风传了话来,说是任弘今日之举,可看出是个可用之才,想请皇爷酌加宽恩。”

    这句话说出来,可就不是明面上那种摆架势了,而是朱仪真正的在说情了。

    将前因后果听完,又听到朱仪递过来的这句话,朱祁玉脸上浮起一丝笑意,轻轻点了点头,道。

    “朱仪这次做的不错,不仅拿到了任礼留下的东西,而且,还顺手结交了任家,虽然说如今任家没落,可到底是一条善缘,他愿意给任家说情,说明他仁慈之心未失,这是好事。”

    “人在黑暗里头走的久了,有时候会忘了光亮是什么样子,朱仪能做到这一点,很好!”

    “那个少年怎么样了?”

    舒良低着头,细细的咀嚼着天子刚刚的话,自己心中,也闪过一丝明悟,不过,他却并没有因此而耽搁心神,闻听天子问询,他立刻答道。

    “诊病的还是请的夏大夫,心神损耗过度,体力严重消耗,刚刚接好的肋骨再次断裂,据夏大夫说,这种剧痛,就算是战场上下来的百战老兵,也未必能撑得住。”

    “可是,任弘至少在走出菜市街的时候,身体就已经这样了,他忍着这种痛苦,还能撑着回到任府,可见,的确是有大勇之人。”

    闻听此言,朱祁玉也有些意外,转过身望着舒良,道。

    “这么说,你也觉得此子可用?”

    “以你舒公公的眼光,都能这般夸赞,可不容易!”

    天子的口气轻松,但是舒良却不敢怠慢,连忙道。

    “皇爷折煞奴婢了,奴婢只是觉得,这的确是个好孩子,除了有大勇大智,更有大德,心怀正气,且明辨是非,就这么埋没可惜了。”

    这个评价,可就更不常见了!

    舒良口气稍稍一停,感受到天子征询的目光,低头继续道。

    “不敢欺瞒皇爷,昨日成国公拿到东西之后,就离开了任府,但是夏大夫却留下来,为任弘继续治伤。”

    “因为第二天要保证任弘神智清醒,且能够下床行走,所以,夏大夫带着两个药童,整夜都守在任府外间。”

    闻听此言,朱祁玉眯了眯眼睛,大约便能猜出舒良要说什么了。

    要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对任家的这个少年,他的确要重新评估了。

    “夜里任弘醒了之后,虽然两个药童守在外头,但是还是大致听到了他和任家老夫人的谈话。”

    “今日这孩子在刑场上对阿速将军所说之言,便是他对任家老夫人所说的话,当时,老夫人让他拿圣母懿旨以防万一。”

    “但是,任弘却道,任家已是罪孽深重,自当竭尽全力,偿还血债,祈请苦主谅解,不可不辨是非,只图自保。”

    “所以奴婢想着,当时在刑场上,阿速将军应当是感受到了这孩子的一片赤诚愧疚之意,所以,才选择了原谅”

    虽然已有预料,但是,听完了舒良的叙述,朱祁玉心中还是颇有感慨。

    事实上,刚刚他那仁慈之心的一番话,是在夸赞朱仪,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说。

    在朝堂上久了,遇见任何事情,往往会先去算计揣测,对于原发于心的忠诚,善良,正直,勇气,反而很难相信。

    可是,这般纯粹的人,世上虽少,可终归是有的!

    “如此说来,这的确是个好孩子。”

    轻叹一声,朱祁玉澹澹的感慨了一句,却并没有再多说什么。

    不多时,怀恩从门口轻手轻脚的走了过来,禀道。

    “皇爷,慈宁宫有话传来。”

    “什么话?”

    “圣母让人传话给皇爷,说治国之道,在德在仁,孝道为天下之大者,治国之良政,皇爷登基许久,虽治国有方,但也不可忽视教化,民间若有德行出众,孝道昭然之人,亦当予以赏赐,以彰德化。”

    虽然怀恩不清楚刚刚发生的对话,但是,菜市口闹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他多少还是得到了消息的。

    这个当口,孙太后传来这话,看似只是劝导治国之道,但是,其实无非是在暗示天子,应当在任礼一桉上,对任家予以宽宥。

    因此,说出这话时,怀恩也有些小心翼翼的,不知天子是何打算。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天子闻听此言,情绪却并没有什么波动,只是开口道。

    “朕知道了。”

    除此之外,便再无表示,见此状况,怀恩不敢多问,轻手轻脚的便退下了,与此同时,舒良也有眼色的一同跟着退了下去。

    只不过,隐隐约约的,在离开的时候,他们似乎听到了一声叹息。

    “这么好的孩子,可惜了”

    第851章 朝堂首秀

    两日后,早朝上。

    处理了一些闲杂奏事,眼瞧着太阳已经渐渐升起,一群老大人却没有要散朝的意思。

    关于任弘为祖父赎罪负尸的举动,在短短两日之内,已经传遍了京城,尤其是,当任弘负伤而行,以及他和阿速在刑台上的对话传出之后,朝野上下,对这个明理懂义,忠孝双全的少年人,更是评价颇高。

    当然,大面向好的情况下,也有那么几个刺耳的声音,讽刺任弘不过是在作秀,想要借此鼓动舆论,求得宽恩而已,但是,能说出这样的话的,大多都是和任家有旧怨的府邸和大臣。

    凡是真正见过那日刑场上,任弘满身泥水血迹,一步步艰难的将任礼尸身运回任府的人,都无不称赞他孝道至纯,其情其义可感天地。

    这件事情从民间传到朝局,引发了朝野上下的震动。

    这几日以来,已经不断有御史上本,赞誉任弘的所作所为,并为任家求情,请求宽赦了。

    而且据说,以成国公为首几个勋贵之家,这些日子正在准备万民书,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

    “陛下,臣有本奏!”

    果然不出意外,就在快要散朝的时候,一身绯红麒麟袍的成国公朱仪,大步出列,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从袖中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奏疏,递给从御阶上走下来的内侍,朱仪微微躬身,道。

    “启禀陛下,前日刑部奉圣旨,斩任礼于菜市街,行刑之后,其孙任弘,不顾伤重之体,一人独行前往刑场,为祖父尽孝收尸,堪称孝道表率。”

    “任礼曾犯大罪,罪不容赦,陛下宽仁,不予株族,此乃天恩浩荡,然则,我太祖以孝道立国,任弘不顾风雨,拖伤重之体,赎祖父之罪,孝亲之情可感天地。”

    “此事一出,京城军民百姓皆自发传颂,以为榜样,更有耆老制万民书,以奉陛下,臣等十三家勋贵冒死将万民书呈上,并联名上奏,请陛下念在任弘一片孝心,其德可彰百姓,宽宥任氏一族,以遂万民之愿,彰德化之道。”

    话音落下,在场一众大臣纷纷侧目……

    这位成国公,倒是个有意思的人!

    菜市口发生的事,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因此,与此牵连起来的任家,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了一干重臣的眼中。

    于是,不少大臣都听说了,在任府门前,成国公为了保下任家和锦衣卫发生的冲突。

    顺着这件事往下看,菜市口发生的事情,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成国公带着人在后头跟随。

    若是没有他在场坐镇,任弘再惨,也无非就是那回事。

    就算是有那么寥寥的百姓动了恻隐之心,觉得他孝道可悯,但是,也形不成什么大的规模,甚至于,这种庞大的队伍,还可能会被五城兵马司给驱散。

    好一点的情况的话,也有可能会被巡城御史看到,然后找几个衙役把尸骨帮忙送回去。

    但是,绝对达不到眼下朝野瞩目的状况。

    正是有了朱仪在场,一切才变得不一样了。

    他虽然甚么都没有做,但是,他和张輗二人,加上他们带来的家丁,本身人数就不少。

    以这二人的身份,自然没有什么不长眼敢阻拦任弘,其他的巡城御史之类的官员,瞧见了想插手管一管,眼瞧着他们在后头跟着,怎么也得先问问他二位的意思。

    更不要提,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位刑部侍郎。

    事实上,昨日的场景,虽然感人,但是周瑄在刑部也呆了不少年头,各式各类的刑案卷宗看的多了,所以在他看来,任弘的所作所为,倒是可以称赞一声孝心纯然。

    但是,要让周瑄这样一位三品大员,陪着任弘撑伞在泥地里走上三四里,就为了看他一次次的摔在地上,怕是太给他面子了。

    周瑄之所以没走,也是因为朱仪!

    毕竟,他是主持行刑之人,虽然说行刑已经结束了,但是,既然这位国公爷插手了,这事情就小不了。

    他要是不跟在后头盯着,万一出了什么事,他也脱不了干系。

    于是,三个朝廷重臣,带着一帮官军家丁,这么一支庞大的队伍,招摇过市的在京城当中晃荡,想不引人瞩目都难。

    有了他们几个坐镇,原本只是在旁边看热闹的百姓,胆子自然也就大了起来,百姓们都喜欢随大流,不管是真的怜悯任弘这个有孝心的孩子,还是因为单纯的想凑个热闹,反正跟着跟着,人越来越多,就成了民情民意了。

    等到了任府的门口,气氛已经烘托到了,任家的这位老夫人出来一句“谢诸位护送之恩”,更是把这件事的性质给敲下来了。

    一方面,任弘当时的凄惨样子,的的确确让看到的人都心生怜悯,老百姓们都是朴素的,他们想不到那么复杂的内情,看到的就是一个孝心可鉴天地的好孩子。

    另一方面,这些普通的老百姓,平日里哪有机会让一座侯府这么以礼相待,哪怕只是轻飘飘的两句感谢的话,也足够他们激动许久了。

    虽然说,任家已经不复当初,但是对于生活的京城里的百姓来说,谁没有见过一座侯府的煊赫鼎盛。

    如今,他们这些苦哈哈的人,竟然也有机会,能帮的到这样的大人物,这些老百姓自然是无不乐意。

    说白了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擅杀贡使,谋刺大臣,侵占军屯,和他们又没有关系,他们瞧见的就是一个少年人一片赤诚,哪怕豁出性命,要为祖父收敛尸骨的孝心。

    他们听到的是高高在上的诰命夫人,对他们诚挚的感谢和恳然的请求,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在万民书上按个手印,向皇帝老爷求个情,这哪有不肯的。

    就算是真的有,那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勋贵家丁找上门来,虽然是笑眯眯的跟你说,可街坊四邻都按了,自己也不好那么与众不同。

    于是,这么一份万民书,就这么新鲜出炉,摆上了天子的御案。

    可以说,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少不了这位成国公的鼎力相助,甚至于,任弘的这番作为,也说不定是受了他的指点。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