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82节
    兵部一方面要推行整饬军屯的政策,另一方面又要稳定边境,那么就要依靠大明内部的储备力量。

    但是问题就在于,大明真正的职业军人,只有大概二十万左右,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地方上平乱,剩下的一部分则要坐镇各处,以备不测,这些是很难调动的。

    剩下的八成以上的官军,则更倾向于预备官军,除了正常的操练之外,各处工程的营建,劳役,押送粮草,处理地方上的突发事务,镇压流民,都是这些官军要做的事。

    如果说现在要做好时刻调动的准备,那么就意味着,这些官军所有的精力都要投入备战当中,那么与操练无关的事,自然也就要统统停罢。

    如此一来,受影响的不仅是各处衙门,甚至还有百姓的民生。

    除此之外,既然要备战,那么军费的数量必然要增加,装备,马匹,粮食,草料都要提前准备。

    这给朝廷带来的财政压力并不会小。

    这给时候,俞士悦也开口道。

    “不错,于少保的法子,的确是个两全之法,但是,如今朝堂之上,本就对整饬军屯一事议论纷纷,若此时兵部再调动官军备战,恐会引人攻讦,反倒不美。”

    “所以,不妨先做准备,若瓦剌此来并无他意,那么朝廷自然继续推行大政,若真是有重启战端之心,则再论不迟。”

    这话说的委婉,但是,却也从另一个角度点了出来内阁的顾虑。

    虽然说如今整饬军屯的奏议,已经通过了廷议,但是,这仅仅只能代表朝廷已经开始推行这项大政,并不代表朝野上下都团结一心,认可这项政策。

    朝中仍然有不少大臣,尤其是那些勋贵,还在伺机想要将此事彻底停罢,这个时候,于谦调动数量庞大的官军备战,且不提用什么理由来说服朝臣们。

    即便是能够说服,那么各处衙门也会心生不满。

    打压勋贵固然是文臣们都想要的,但是,真真正正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未必每个人都能顾全大局。

    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大局!

    便如现在一样,从兵部的角度出发,大局是如何保证边境局势稳定的情况下,顺利的推行整饬军屯的大政。

    但是,从内阁的角度出发,大局是保证朝局内部的稳定,不能让兵部成为众矢之的,保持好朝廷的平衡,维持政务的顺利平缓运行,才是大局。

    各有各的道理,谁也不能说对方是错的。

    因此,内阁这两人的说法,显然也不能说服于谦,沉吟片刻,于谦道。

    “于某明白二位的意思,但是,整饬军屯一事,必须快刀斩乱麻,一旦耽搁下来,便会涌出重重阻碍,这一点,相信二位也能明白。”

    “如今整军备战,固然会有靡耗,但是,想来户部近一年也应有所积攒,不至于撑不起来。”

    (沈尚书:??!)

    “再则便是,即便没有瓦剌使团的这桩事,其实于某原本也就打算,近些日子,在整饬军屯的同时,要加强各处,尤其是京军和备倭军的操练,为整饬军屯做准备。”

    “这件事情,于某已经在和范都督商议,具体的细节,这几日敲定之后,就会上疏奏明陛下。”

    王翺和俞士悦感到一阵无语。

    这个于谦,到底在私底下筹谋了多少的事情……

    他们当然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但是听明白了之后,也才更感到头疼,因为,从这番话中,很明显能够看出于谦在整饬军屯一事上坚决的态度。

    既然于谦说调用备倭军和京军是早就做好的打算,那么自然是为了防范什么。

    如果说不是为了防范瓦剌的趁火打劫的话,那么其意图就很明显了。

    于谦防的是边军!

    他们都能想到,整饬军屯会引起边军的不满,但是,总不至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除非这次兵部下了狠心,所动用的措施,可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只有这种情况下,于谦才会早做准备。

    所以,这其实也反映出,于谦在这件事情上态度何等的坚决。

    这位于少保,是真正的下了要刮骨疗毒的决心的!

    只是,如此一来的话,想要说服他,就变得十分困难了,这位主的性格,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未必会回头。

    他下定了决心的事,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踌躇了片刻,两人无奈的对视了一眼,默契的转过头去,不再看于谦,事已至此,再跟他说也没用了。

    如今的朝堂之上,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压住于谦,那一定是……

    二人俯首行礼,面朝御阶上拱手道。

    “请陛下决断!”

    第684章 杨家的机会

    正文卷第684章 杨家的机会若是换了以前,王翺等人可能会担心,用天子来压于谦会适得其反,甚至让这个倔脾气跟天子直接硬顶着来。

    但是如今旳情况不同,至少就这段时间来看,于谦在天子面前不说是言听计从,可也算是听话。

    一般情况下,只要天子开口,于谦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动不动就“犯言直谏”!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涉及到各个衙门的事,凭于谦一己之力,也是很难做到的。

    能不能办成,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天子的意思。

    朱祁钰往底下扫了一圈,眉头亦是皱了起来,其实,这件事情的关键就在于朝廷敢不敢冒这个风险。

    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件事情实际上考验的,是他这个皇帝对整个边境局势的掌控力。

    无论是内阁还是兵部,他们给出的法子,有保守有激进。

    但是其实归根到底,他们出发的立场都是这场仗真的会打起来的情况,而实际上,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可问题就在于,谁也不敢打这个包票,或者说,除了朱祁钰这个皇帝之外,没有人有资格冒这个风险。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朝廷局势,还是边境局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还是那句话,可能瓦剌最开始并没有开战的想法,但是,或许到了京城,得知朝廷要整饬边军,便又蠢蠢欲动了呢?

    身为臣子,只能做最稳妥,最保险的准备。

    所以实际上,这就是一场,对天子的考验。

    朱祁钰沉吟片刻,最终却没有直接开口,而是将目光落在了一旁的杨洪身上,道。

    “昌平侯,你久在宣府,和瓦剌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依你所见,瓦剌使团此来,是何用意?”

    杨洪是这次被召见的四人当中,唯一的武将。

    之所以会召他觐见,其实最重要的原因也就是这个,如今的朝中,若论对边境局势的了解和把握,没有人会比杨洪更加透析。

    毕竟,只有他是刚从宣府归京不久,而且是真真正正的,在边境守御了数十年的人。

    事关重大,杨洪自然也十分慎重,两道花白的眉毛,紧紧的绞在了一起,从刚刚听到消息的时候,杨洪就知道,无论这场仗打不打的起来,这都是杨家的一次机会。

    一旦边境再起烽烟,杨俊如今就在宣府镇守,其重要性自不必说,就算是打不起来,看眼前的场景就知道,如今的朝中,其实缺少对边境局势能够有极准确把握的大臣。

    或者说,这些文臣不是把握不了,而是他们没有真正和瓦剌打过仗,所以即便是能把握边境局势,也不敢完全笃信自己的判断。

    毕竟,这种事情一旦判断错了,就有丧师辱国的风险。

    但是杨洪不一样,他能够看清边境的局势,与此同时,他多年镇守的经历,也让他能够足够笃信自己的判断。

    那么,接下来剩下的,就是杨洪有没有这个胆量,在天子面前做这个保证了。

    一旦他能够解决眼前的困难,那么至少之后,在天子这里,杨家纵然不是心腹,至少也是能臣。

    杨洪这段时间在府中,和杨杰谈了许多,对于他回京之前朝廷发生的诸多事情,也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对于天子的心性也有了清晰的认知,所以,杨洪清楚的明白,若想要真正得到天子的信任,那么能力和德行缺一不可。

    二者兼有,便如于谦,陈镒,王文等人,便可得到天子毫无保留的支持和翼护。

    若具其中之一,那么在朝中也可站稳脚跟,不必担心因这样那样的政治斗争,而被打落朝堂。

    所以,这是一次在天子面前展示自己能力的最好机会。

    之前镇守边境时,对于杨洪来说,最重要的是战功,那么,如今回到了京城,最重要的,或者说他能对朝廷起到最大的作用,毋庸置疑,就是对边境局势的把握。

    只要这次他的判断足够准确,那么,在没有更可靠的对于边境局势把握的人选出现之前,杨家的地位,将变得无比稳固。

    因此,从刚刚开始,杨洪就在迅速的思索起自己目前得到的信息,和过往他的经验对比进行判断。

    直到天子玉音垂问,在场其他人的目光,也纷纷看向杨洪,他沉吟片刻,终于抬起头,沉声道。

    “陛下,臣和其他几位看法不同,臣以为,既不必停下整饬军屯的进程等候春闱,也不必大动干戈,令备倭军,操江军等处整军备战,只需令京营严加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便可。”

    话音落下,殿中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尽管已经有所预料,但是,朱祁钰还是问道。

    “昌平侯何有此言?”

    杨洪轻轻吐了口气,然后拱手道。

    “回陛下,臣不知瓦剌使团此来,究竟所为何事,但是,以臣多年在边境镇守的经验和对也先的了解来看,这场仗,打不起来!”

    朱祁钰拧着眉头,继续追问。

    “为何?”

    这话其实是替是殿中其他人问的。

    尽管,他们都考虑过这个可能,但是,谁也不敢真的将这种话说出来,还是那句话,没人承担的起判断失误的风险。

    于是,杨洪虽是在回话,但是,身子却侧了侧,面对着在场的一众大臣,沉声道。

    “诸位,边境局势瞬息万变,在战场之上,时常会有各种奇兵出现,若是经验不够丰富的统帅,极易被各种虚假的迹象所蒙骗,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战败。”

    “但这并非无解之事,边境的局势变化再快,但终归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战场上还是战场下,两军之间比拼的都是硬实力。”

    “土木之役后,有赖陛下圣明英断,运筹帷幄,我大军宣府大破阿拉知院,大同胜伯都王,紫荆关一役,势如破竹,沙窝一战更是斩去也先一臂,如此数场大战皆胜,虽不能挽回我大军在土木之役中的损失,但是,却同样给瓦剌造成了沉重打击。”

    “无论如今瓦剌现在做出何等样的举动,都不过是表象而已,区区一年多的时间,远不足以令瓦剌恢复元气,这是也先不管怎么做,都改变不了的事实。”

    “这个时候,瓦剌若向莪大明开战,无异于自寻死路。”

    “若是真的打起来,我大明固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瓦剌面临的,则可能是整个部族倾覆之局。”

    “所以,至少目前为止,也先只要不傻,就不会和我大明开战!”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