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455节
    一时之间,俞士悦的脸色变了变,似乎意识到了什么,额头上也渗出一丝冷汗……

    于府的书房当中,炉火烧的旺旺的,屋中温暖如春。

    于谦和俞士悦相对而坐,面前各摆着一杯香茗。

    此刻的于谦,早已经换上一身柔软舒适的便袍,轻轻呷着面前的茶水,神色轻松惬意。

    相反的,俞士悦却有些坐立不安,片刻之后,他还是没忍住,开口问道。

    “廷益,刚刚的那几个人,是?”

    于谦一笑,将手中茶盏搁下,反问道。

    “仕朝兄心中已有答案,何必再问?”

    不过,到底于谦也没有多和这个老友打哑谜,只调侃了这么一句,便敛容答道。

    “不瞒俞兄,此次巡边,老夫身负使命,中间有诸多艰险之处,那几个人,正是陛下派来保护老夫安全的。”

    说这话,于谦深深的望了俞士悦一眼,意味深长的道。

    “当然,也负责将在老夫身

    边看到的一切,都如实转呈陛下!”

    俞士悦一时脸色有些复杂,半晌,问道。

    “如此说来,京中的传言是真的,你果真在清查边屯?”

    这次于谦巡边,虽然名为查案,但是,他辗转边境各处,清查各处的军屯状况,这么大的动静,捂不住是迟早的事情。

    这段时间,朝中早有流言,猜测于谦巡边的真正目的,俞士悦自然也有所耳闻。

    只不过,军屯之事虽重,但他相信自己这个老友有分寸,不会闹得太大,再者说了,毕竟只是流言,没有人拿出实证来,因此他一直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何况,这段日子下来,俞阁老的日子不好过,自己的事情都糟心的很,自然没有更多精力分出来。

    然而,他终究是堂堂的内阁次辅。

    将于府外面的场景前后一联系,立刻就意识到,这件事情并非像他之前想象的一般只是寻常清查。

    不然的话,以于谦的性格,决不会用“诸多艰险”这个词来形容此行的经历的,而天子,也不会事先就预估到这些风险,提前做下安排。

    明白了这些,于谦前后矛盾的行为,就很容易解释了。

    他虽不知道于谦这次查到了什么,但是终归,是极重要之事。

    然而,于谦刚一回京,他一个内阁次辅,就急匆匆的赶来相见,而且,还不肯说明来意。

    这番表现,难免让人猜测,他是否是为了于谦查到的情况而来。

    尤其是,当于谦的身边,还有几个天子安排的‘护卫’的时候,这件事情的风险系数就直线上升。

    所以,于谦当着众人的面,直接了当的询问俞士悦的来意。

    目的就是为了替他撇清关系,间接的告诉天子,俞士悦和军屯的事情没有牵扯。

    这个细节很小,但是很多时候,怀疑的种子,往往就是在这种细节当中生根发芽的。

    俞士悦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更加觉得后怕。

    此刻,他到了书房中已有足足半柱香的时间,但是头上的冷汗依旧没有完全消退下去。

    于谦轻轻点了点头,但是却明显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多提,只道。

    “的确查到了些东西,明日我会进宫面呈陛下,此事过些日子,我再跟仕朝兄详述,方才仕朝兄说,自己在内阁中过的颇不如意,是何意思,不妨详说一番。”

    于是,俞士悦便明白,军屯的事情不会保密很久了。

    不过本来,他也就不是为此而来,自然也就不在这件事情上过多牵扯,闻听于谦发问,他苦笑一声,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一一道来。

    “……别的事情其实都无妨,那朱鉴再嚣张,老夫也并非没有定力之人,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他一再咄咄逼人,老夫若一直忍气吞声,此后朝中必定有人将老夫视为懦弱之辈。”

    “廷益,你是清楚的,内阁与旁的衙门不同,若在朝中风评不佳,难以调和内外,老夫这个次辅的位子,怕是坐不了多久……”

    俞士悦的眉头深深皱起,又是一声叹气,道。

    “而且,更紧要的是,上回的南宫护卫之事后,老夫已然不清楚,到底怎么做,才能在这复杂的内阁当中继续立身,所以,今日这才急匆匆的过府,想请廷益给老夫指条明路。”

    也只有他们这种多年的老交情,才能说出这么交心的话,很难想象,俞士悦堂堂一个次辅,此刻会说出“指条明路”这样的话。

    但是于谦明显没有什么意外。

    相反的,他很认真的思索了片刻,方有些抱歉的开口道。

    “仕朝兄,你我相交多年,有些话老夫便直说了。”

    “你的疑惑,老夫能理解,但是,我这段日子都不在京中,只听你所言,未免难以把握事情全貌。”

    “天子圣明英断,胸怀朝纲,所衡量者,必然有诸多方面,所以,在未能把握朝局各方面细节之前,老夫若贸贸然出主意,恐反倒误了你。”

    “不过,你若是问老夫,面临这样的情况,会如何做,我倒是可以说上几句。”

    俞士悦本是寄希望于,于谦能够帮他分析一下天子的心态,所以,听了前头的话,他虽理解,但心头却不由有些失望。

    不过,到了后面的话,他却重新拾起了精神,道。

    “廷益的高见,老夫自然洗耳恭听。”

    于是,于谦沉吟片刻,道。

    “持正身,立正言,行正事,走正途!”

    “天子这段时间在内阁的诸多举动,到底是何用意,老夫不知详情,无法替仕朝兄解惑。”

    “但是,有一点,老夫是确定的,那就是,朱鉴这等争权夺利,肆意掀起党争之人,绝不会是天子所维护的。”

    “相反的,只要是真正为了朝局尽心尽力之人,天子也绝不会亏待的……”

    “所以,仕朝兄尽职尽责,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剩下的,自然有天子裁断!”

    第557章 权臣于廷益

    就在俞士悦接受于少保人生观洗礼的时候,乾清宫中也迎来了一位久违的大臣。

    “臣昌平侯杨洪,参见陛下。”

    朱祁钰坐在御座上,望着许久不见的杨洪,肉眼可见的感觉到,这位百战老将,终是垂暮了。

    事实上,自从他下旨将杨能,杨俊二人调回京之后,以杨洪的聪明,自然意识到了什么。

    所以,这段日子,他多数时候都在告假,早朝上基本见不到他的影子。

    朱祁钰明白,杨洪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

    现在,于谦回到了京师。

    这个抉择,就算是再艰难,也只能做了!

    “平身吧,杨侯此来,可是有何事要奏?”

    轻轻的吐了口气,朱祁钰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开口问道。

    但是杨洪却丝毫不敢放松心神,依旧低着头,跪在地上,道。

    “不敢欺瞒陛下,臣此次前来,是为小儿杨俊,侄儿杨能陈罪而来。”

    朱祁钰敛了敛容,无视自己早已经接到过的奏疏,问道。

    “哦?他们二人出了什么事情,值得杨侯你亲自跑这一趟?”

    杨洪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疏,道。

    “臣惭愧,管教无方,小儿杨俊蒙陛下天恩,委以重任,然其人却狂悖无端,赴京前三日,大宴好友,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杖死都指挥陶忠,姚贵,胆大包天。”

    “归京之后,臣令其于宗祠面壁思过,家法之下,他方将自己所犯之事一一道来,除了杖死官员外,镇守边境期间,他素日奢侈无状,贪墨军储为己用,横行恣意,欺压军士,以致军中怨声载道。”

    “臣侄杨能,明知杨俊如此行径,不仅没有向朝廷禀明,反倒为他多加遮掩,欺瞒朝廷,同为大罪。”

    “二人如此行径,实有负陛下天恩,如今,臣已将此二人囚于宗祠之中,此乃他们的自罪书,臣不敢欺瞒陛下,特来呈上,请陛下处置。”

    说罢,杨洪深深的叩首在地,手里的奏疏却高高举起。

    于是,一旁的怀恩立刻便走下御阶,将奏疏接过,摆到了御案上。

    朱祁钰沉吟片刻,拿起来细细读了一遍,脸上倒是没什么意外的神色。

    杨家一门四个后辈,杨信是杨洪二弟杨淋之子,杨能是杨洪三弟杨忠之子。

    他们二人自幼丧父,但是却被杨洪收养,学得了一身的本领。

    尤其是杨信,文武双全,爱兵如子,跟随杨洪镇守宣府多年,威名赫赫,功劳满身,心性谋略都是上上等的,被杨洪视为自己的接班人。

    杨能稍差一些,武功上不如杨信,但是以谋略见长,性格沉毅但果决,军法严明,每临战时,能善断决胜。

    应当说,在对待两个侄儿的身上,杨洪是花了大精力的,培养出来的人,个个出类拔萃。

    但是,相对来说,他自己的两个儿子,就不那么让人满意了。

    嫡子杨杰,性格温和,待人谦逊,书读的也很好,但是唯独,身子骨很差,不曾习武,更上不了战场。

    这些年杨洪镇守边疆,鲜少回京,他们父子二人,基本没什么见面的机会。

    庶子杨俊,更是不成器。

    杨杰虽然让杨洪感到遗憾,但是终归安安分分的,孝道礼仪一项都不缺,在京中名声也很好,这些年,杨府能够在京城当中站稳脚跟,全靠杨杰操持。

    但是杨俊,提起他来,杨洪就觉得头疼。

    他自问,对于杨信,杨能,杨俊这三个孩子,他都是一视同仁,但是,偏偏杨信和杨能都成了材。

    唯独杨俊,除了武艺过人之外,其他方面,一点拿得出手的地方都没有。

    素日里嗜酒奢靡,胆大妄为,行事无状。

    杨洪手里的家法都打断了不知道多少根,但是丝毫都没有作用。

    当初瓦剌之战时,弃城而逃的就有他一个,若非是因为看在杨洪镇守多年的功绩,他早就被流放戍边了。

    事实上,这也是真正让杨洪感到警醒的地方。

    杨俊这样的德性,天子竟然要提拔他来执掌团营。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