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312节
    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行为,落在朝臣当中,这代表着,左都御史陈镒,正式成为了天子真正的心腹!

    要知道,天子登基有一段时日了,在群臣的辅佐下,大胜瓦剌,整饬京营,修筑大渠,平定民乱,大事也做了不少,可堪称是君臣相得。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天子虽然赐封拔擢了不少人,群臣对于天子看似也十分恭敬亲近,但是若只是施恩就可以拉拢一批真正的心腹,那朝局上也就没有这么多事了。

    因此,实际上到现在为止,真正被满朝视为天子心腹的,充其量只有两个半。

    吏部尚书王文,丰国公李贤各占一个。

    剩下的那半个,是于谦!

    王文自不必说,他自始至终都坚定的站在天子这边,为天子摇旗呐喊,到了几乎没有原则的程度。

    丰国公李贤也情况也比较特殊,他是首倡天子登基的从龙之功,并因此获封国公爵位,单这一条,他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本来,作为同样身负从龙之功的于谦,也应该算是天子的心腹,但是他这个人,死拧的性格满朝皆知。

    天子倒是待他极好,但是两者间因为各种政见不同,冲突不断,所以满朝上下,只当他是半个天子心腹。

    除了这两个半之外,不论是内阁首辅王翱,户部尚书沈翼,工部尚书陈循,还是内阁的其他阁臣。

    这些人,虽然或多或少的,都是受了天子的恩德拔擢,平素在一些政见上,也都和天子不谋而合。

    但是,却都并不算是真真正正的天子心腹。

    要知道,所谓心腹,便是踏上这条船,便没有其他的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的人。

    现在,陈总宪便算是彻底的踏上这条船了。

    在场的朝臣都是位高权重之辈,怎么说在朝中都有自己的人脉圈子。

    或许事前很难察觉事情的始末,但是只要有足够的信息,不难推断出这件事情的手笔来自何处。

    毕竟,对于那天廷议上天子的表态,大家或多或少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猜测。

    陈镒不仅毅然入宫,将罗通的情况尽数告诉了天子。

    廷议之上,他虽然和王文因都察院之事多有不和,但是却仍竭力维护王文。

    今日又亲自出手阻拦叩阙,现在还当着这么多重臣的面,堂堂正正的将这些事情一一道来。

    不论他当初,是不是为了朝局稳定,是不是为了维护都察院的御史们平安,在外界看来,这都算是彻底的投向天子了。

    朝堂之上,口蜜腹剑的人多的是。

    因此,老大人们从来都不看你说些什么,而会看你到底做了什么。

    天子让他在这个场合亲自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其实也是变相的在确定陈镒之后的地位。

    相较之下,已经被丢进诏狱里的罗通,和还被晾在外头的高谷等人,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382章 处理结果

    翌日,是每旬一度的常朝,按例,在京文武官员,七品以上俱要参加。

    一大清早,天还没亮,老大人们就候在午门外头,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小声的议论着。

    京城当中从来都藏不住什么消息。

    更何况,叩阙虽然被按了下来,但是,当时参与的人那么多,在都察院外头闹得动静又那么大。

    短短的一天时间,满朝上下就都知道了,某左副都御史图谋不轨想要煽动叩阙,邀名买直。

    结果到最后闹了个虎头蛇尾,被总宪大人和于少保当街呵斥,不仅好不容易拉起来的一帮官员作鸟兽散,而且自己也搭了进去,被锦衣卫丢进了诏狱里头,怎一个惨字了得?

    和此事无关的老大人们,快乐的吃着瓜,顺便嘲笑一下昨天那帮有头没尾的参与者胆小怕事。

    至于亲历者,则是默默无言,恨得牙痒痒。

    昨天的场景,那帮锦衣卫的绣春刀差点就捅到他们身上了,换谁上不得怂?

    摸了摸袖子里的奏本,老大人们心里打定主意,决定要好好的弹劾一番锦衣卫。

    你说啥,为啥不继续弹劾王文?

    当我傻吗?

    没见领头的都进去了,昨天被总宪大人骂成那样,谁还敢继续找死……

    开宫门的时候快到了,纠仪御史以及开始整队,朝臣们文武分列,略显嘈杂的声音也渐渐平息。

    不同于一帮不明情况的朝臣们的轻松,站在前头的几位大佬,脸色都无悲无喜,冷淡的很。

    仔细观察的话,明显能够感觉到,翰林院这边的气氛有些低落,内阁这边也有些奇怪。

    尤其是次辅高谷,顶着一双大大的黑眼圈,明显是昨天晚上没有睡好。

    洪亮的钟声响起,沉重的宫门被缓缓推开。

    在礼官的指引下,群臣自左顺门而入,过金水桥,入奉天殿。

    常朝的礼制,老大人们都是轻车熟路,这种场合,能够拿出来的奏本,基本上都是提前已经决定好了的。

    真正的决策过程,基本上都是在早朝上。

    常朝最重要的作用,是将大佬们商量好的众多政务集中起来,公布给在京的所有官员。

    因为带有礼仪性质,所以常朝的奏事有严格的规制和顺序,最先出班的是吏部尚书王文。

    他老人家手捧笏板,面色肃然,奏道。

    “启奏陛下,京察进程已经过半,吏部议新转迁降调官员八人,翰林侍读彭时母丧,请归家守制,翰林修撰裴纶,外放镇江府为府推官,翰林编修刘俨,补陕西道巡按御史,户部主事韦彭,调任河南道巡查御史……”

    天官大人的口气平静,不带丝毫感情,但是底下却迅速掀起一阵议论之声。

    京察的事情,朝野上下是都知道的,甚至于这段时间,都察院因为这件事情,快跟吏部闹翻了,一封封的弹劾奏本往上递,据说差点还纠结聚众,要叩阙弹劾。

    结果这都察院这边还没理清楚呢,这位天官大人,这就把矛头对准翰林院了?

    而且比针对都察院的时候,还明目张胆!

    要知道,贬谪都察院的那些御史,好歹还是经过了正经的考核,有据有例可查。

    可这回翰林院这边,连考核结果都没提,直接就是转调名单。

    不仅如此,这八人的名单,虽然说是转迁降调,但是实际上,全都是降调。

    彭时还算体面,刚好碰上母丧,按照正常的规制要回去受制。

    但是其他人……

    翰林清贵,是清流中的清流,之所以那么多人都愿意挤破脑袋往翰林院里坐冷板凳,不仅仅是因为那份虚妄的名声,更重要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按照惯例,翰林官员补缺清流京官,正常情况下,会迁升一到两个级别,如果有合适的的机会,甚至直接升三级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就是翰林资历的作用。

    如果是外放,正常就是迁升三级,一般是地方布政使司的四品参议或者是四品知府。

    但是这一次,别说是迁升了,基本都是平调,外放,甚至还有降职的……

    天官大人是疯了吗?

    要知道,翰林本身就不是好欺负的人,如今的翰林学士萧镃就不说了,内阁的次辅高谷,阁臣江渊,大理寺卿杜宁,都是翰林出身。

    更不要提,翰林一脉还有一位重量级的大臣,工部尚书陈循,他老人家虽然不在京中,但是地位摆在那里,这么做未免有些打脸的嫌疑吧?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王文说完之后,殿中没有任何的反应,甚至就连天子也没有多问,直接了当的就是一个“准”字,就将事情敲定了下来。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一个大佬站出来哪怕质疑一句,仿佛这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政务一般。

    接着是户部,禀报了最近一段时间的支出情况,并且已经初步制定好了互市的计划以及和蒙古使团谈判的前期准备,不日就会启动正式的谈判。

    兵部这边也没什么大事,西南苗乱已经平定了大半,保定伯梁瑶的行动力还是很足的,接到诏命之后,雷厉风行即刻出兵,先解平越之危,其后连下数城,捷报频传。

    唯一让老大人们有些不安的是,瓦剌似乎有所异动,各处关隘都请求增兵,以备不时之需,但是总体来说,边境局势还算平稳。

    然后是刑部,靖远伯王骥和提督军务大臣侯琎已经被押回了京师,关入诏狱当中,南京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的联合调查公文,也已经送到了刑部,接下来,就是京城这边的审讯工作。

    金老大人总算秀了一把存在感,请求由刑部主持,在七日之后启动三司会审。

    工部尚书不在,所以存在感不高,侍郎王伟回报了近期的修河情况,据说已经开始准备动工。

    最后礼部这边,最近在忙的唯一大事,就是选秀事宜,经过礼部初选,内宫二选,太后终选,最终确定了最终的名单。

    选出了妃一人,嫔一人,才人四人,答应四人,只待天子允准之后,便可以着手遣使册封。

    这份奏本一上,倒是破除了京城当中的某些流言。

    要知道,这次的选秀特殊,在胡濙的力主之下,选出了原本只有大婚选秀当中才会直接中选的四妃之一的贤妃。

    本来,京中有许多人猜测,这个贤妃的位置,是给成国公府的母家表妹留的。

    但是如今名单落定,这位贤妃李氏,却是府军左卫指挥使李通之女,和成国公府没有丝毫关系。

    至于其他中选的后妃,大多都是来自书香世家,或者是千户之家,身份都没有特别高的。

    六部禀奏结束之后,接下来便是各院,寺,监,禀报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天子都是照准。

    不知不觉,一个多时辰过去了,按照流程,常朝也该差不多结束了。

    就在老大人们都已经饿的饥肠辘辘,想着赶紧回家吃个早饭,然后赶去衙门上班的时候。

    头前内阁序列当中,高次辅迈着沉重的步伐上前,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臣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高谷谨奏,近日以来,臣体弱多病,精力不济,恐无力担负朝廷政务,乞请陛下垂怜,准臣致仕归乡,颐养天年。”

    第383章 高次辅的去处

    就在京城当中的老大人们忙着上朝的时候,成国公府也早早的开始忙碌起来。

    天还没亮,朱仪就备齐了人手,身着素服,带着队伍缓缓朝着城门驶去。

    今天正好是和天子奏对的三天之后,也是岳丈嘱咐他的出发日期。

    朱仪虽然心中不解,但是还是按照胡濙的吩咐,趁着群臣去上朝的时候,带着队伍低调出发。

    不过,他此去是为成国公朱勇祭葬扶灵,将尸骨运回京师安葬。

    虽然说尽量低调,但是毕竟是按照国公的礼节,该有的仪仗却是少不了的,因此哪怕再三减省,也还是长长的一支队伍。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