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267节
    现在,张軏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宁阳侯一倒,他们这边最后一个既有资历,又有家世,同时身负军功的勋戚,也没了。

    “任礼!”

    咬了咬牙,张軏吐出一个名字。

    “他刚刚被晋封了侯爵,论爵位和军功,是能压得住的,二哥,你明日便随我去一趟宁远侯府,我们保他,顶上郭晟的位置。”

    这……

    张輗和薛恒对视了一眼,皆是有些犹豫。

    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任礼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是英国公府的嫡系。

    任礼原本是燕山卫卒,在靖难中得功,但是并未封爵,只是在五军都督府任职。

    他的爵位,得自随定西侯蒋贵击破阿岱汗一役。

    所以实际上,他属于定西侯府一派。

    虽然说,英国公府和定西侯府交情不浅,但是这中间毕竟隔着一层。

    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

    任礼的资历不够!

    他虽是燕山卫卒出身,但却并非靖难勋戚,而是正统三年才获封爵位。

    这些年以来,他四处在外征战,除了定西侯府之外,和京中其他的勋戚,也没有太深的交情。

    这就导致了,他在论资排辈很严重的勋戚圈子里,威望并不算高。

    加之他因紫荆关一役,被朝廷晋封为侯爵,虽说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也不免遭人嫉恨。

    多方面原因综合下来,对于张軏的这个决定,张輗颇觉得有些不妥,沉吟片刻,他开口道。

    “三弟,我知道你如今为难,可是就算我们英国公府愿意推任礼上去,其他的勋戚世家那边,恐怕也不好安抚啊,毕竟……”

    毕竟任礼一个新晋的勋贵,要对一帮老牌勋戚发号施令,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然而张軏却冷哼一声,淡淡的道。

    “有什么好安抚的,他们要是有别的人选,让他们尽管提出来,只要资历够,战功足,英国公府一样可以扶持他们!”

    张輗和薛恒对视一眼,没有说话。

    但是眉间的不满却没有消去,道理他们当然是懂的,但是要跨过这道坎,却不是这么容易的。

    见状,张軏有些无奈,只得道。

    “你们担心什么,我没记错的话,这个年节过去,任礼都六十九了,就算是进了五军都督府,能掌几年事?”

    “如今局势动荡,你看看那郭晟,才干了多久,连爵位都快保不住了,这个时候,让任礼去替咱们冲锋陷阵,难道不好吗?”

    张輗的脸色这才好看了几分,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道。

    “那好,这几日我便去各家府邸走一遭,探探他们的意思,这件事情并非易事,想要天子那边点头,光凭咱们可不够。”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向来是由天子决断。

    如果他们想要推人上去,除了争得圣宠之外,就只能靠各家府邸一起出力了。

    毕竟,五军都督府上上下下,任职的都是各家勋戚。

    他们的意见,天子总是要顾及的。

    不然的话,空任命一个都督过来,最终只能是被架空的结果。

    张軏点了点头,道。

    “这件事情要快,除此之外,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也可以和文臣那边联合。”

    见张輗等人面露疑惑,张軏进一步解释道。

    “天子要将五军都督府换成自己的人,触动的可不止是咱们这边,他要扶植李贤那帮人,头一件事情,就是将京营拿回来。”

    “文臣那边,好不容易借着土木之役,把勋戚打的抬不起头来,怎么会这么轻易的就让天子重新重用勋戚?”

    张輗皱着眉头,问道。

    “你的意思是,要保于谦?”

    李贤等人弹劾于谦用人不当,平叛不力,想要罢去他提督京营一职,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要想阻止他们,那么就得替于谦说好话,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

    张軏点了点头,道。

    “不仅是于谦,还有王骥!”

    “如今这位天子,固然是心思机敏,行事老道,可毕竟还是年轻,太急躁了。”

    话至此处,整个晚上都皱着眉头的张軏,脸上总算是绽出了一丝笑容,开口道。

    “于谦如今在朝中,势力威望能排到前三,他提督京营这段时间,军中对他也颇有赞誉,可谓声名远扬。”

    “还有便是王骥,他以文臣之身得获爵位,乃大明首位,虽然如今平叛稍稍有些延迟,但是,战事用兵,本就并无常形。”

    “天子用迟疑不前的理由怪罪王骥,本就有些理亏,何况,他强行撤换总兵官,还将于谦禁足,将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只要咱们咬死了,王骥用兵无误,乃是根据战局而定的策略,那么不仅能交好他们二人,也能打翻李贤等人的算盘。”

    薛恒也松了口气,道。

    “三爷好谋算,咱们只要能够跟那帮文臣一起,保下于谦和王骥,那么在任礼的事情上,他们想必也不会太过拦阻。”

    “如此一来,五军都督府这边,有二爷和任礼坐镇,李贤他们没法借机拿回京营,也就没了由头,对咱们的人下手。”

    窗外的雨越下越急,书房当中的几个人,脸色却变得轻快起来,虽然仍旧带着忧虑,但是却不复最开始的愁苦。

    一直将薛恒等几个人送出英国公府的大门,张軏才回到书房。

    望着窗外浓重的乌云,不知为何,他心中仍旧感到有一阵不安,似乎他还是忽略了什么……

    三天的时间倏忽而过。

    这一日,天光大亮,旭日初升。

    浩浩荡荡的仪仗队伍,从宣武门出发,离开了京师,踏上了前往瓦剌的路途。

    与此同时,京城当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

    天子下诏,准吏部及都察院所请,命二月至四月,举行京察。

    凡京畿地区,各部,院,寺,监,九品以上,四品以下诸官员,不论是否考满,俱在考核之列。

    于是,整个朝廷的气氛顿时就变得紧张起来。

    兵部,俞山捧着一大摞的公文,快步来到兵部大堂,恭敬的将这些公文放在案上,恭敬的立在下首,开口道。

    “老大人,这就是这些日子,积压下来的公务,其中有部分事关重大,下官不敢擅专,只能等老大人回来处置。”

    在他的面前,一名老者穿着绯红官袍,面容清癯,颇有几分不怒自威的气势。

    正是被禁足整整一个月的兵部尚书,于谦。

    看得出来,于大人这一个月消瘦了不少,不过他手下却片刻不停,厚厚的一摞公文,在他的手中,不过盏茶的时间,便下去了小半。

    这本是惯熟的公务,于谦处理起来得心应手,速度也很快。

    然而到了其中的一份,他却忽然停了下来,眉头也微微蹙起,开口问道。

    “这份,大同奏新增军马五千,请求兵部拨付豆料粮草,前段时间瓦剌一战,大同俘获军马不少,如今城中应有军马八千匹。”

    “前些日子,兵部已照此数量,足额拨付了近三个月的粮草起运,如今怎么突然多出了这么多军马?”

    身为大明的兵部尚书,于谦对于全国各个地方的武备,兵力,军马,粮草,基本上都了然于心,能够信口拈来。

    正因于此,他才会感到疑惑,大同最近并无战事,怎么会突然多出来这么多的马匹?

    俞山早知道于谦会问起此事,赶紧便道。

    “老大人有所不知,您被禁足的这段时间,大同接连发来军报,言及边境不宁,瓦剌恐有异动,大同镇守总兵官郭登,奏请朝廷增兵三千,加拨军马五千。”

    “因为老大人当时不在, 军报直接送入了宫中,天子阅后,深感事关重大,于是便召了下官入宫,依照郭总兵所奏,自京营调拨了如数兵员军马。”

    “算算日子,应该差不多也该到了大同了。”

    于谦的眉头锁了起来。

    既然有天子的诏旨,那么调兵就不算是什么大事,更让他感到在意的是……

    “你方才说,大同有军报称瓦剌会有异动?军报何在?”

    俞山指了指于谦案上红漆蜡封的军报,道。

    “这些日子,老大人不在部中,一应军报都是直接送入宫中,陛下拆阅之后重新封好,然后送回部中保存,全都在这里了。”

    闻言,于谦没怎么犹豫,将手里的一堆公文略一整理,便将旁边的军报拿过来,抬手拆开。

    一份份的看过之后,于谦的脸色终于变得凝重起来。

    “备轿,我要进宫见陛下!”

    第323章 准了

    翌日,天色依旧暗沉沉的,拂晓的光芒尚未洒在紫禁城的广场上,但上早朝的老大人们,却已经陆陆续续的到了午门外头等候。

    天气还有些冷,老大人们捧着手炉,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说着闲话。

    “你听说了没?昨个,于少保刚被解了禁足,还没在兵部坐热乎呢,就急匆匆的进宫去了,据说,又跟陛下吵起来了。”

    “可不是吗,内阁那边旨意都拟好了,说君前失仪,罚俸一月,这禁足刚解,又罚俸禄,这陛下怕是动了真火了。”

    “也是,于少保这个脾气,唉,不过,到底也是七卿重臣,陛下这般接连惩罚,未免太过苛责了。”

    “谁说不是呢,你别忘了,前些日子,丰国公李贤弹劾于少保的事情,可还没个说法呢,这莫不是……”

    “慎言,慎言……”

    一个个小团体聚在一块,低声议论着。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