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260节
    但是,更大的原因,则是也先在羁留了太上皇一年之后,最终发现继续羁留也拿不到任何的好处。

    加上他屡逢大败,内外交困,没有实力也不敢彻底和大明交恶,所以才选择了放归。

    可是如今,时候不到,也先面临的局面还远远不够恶劣。

    现在的也先,虽然元气大伤,但是实力尚存,他只会选择继续劫掠边境,然后利用手里的太上皇敲诈勒索。

    至于真正的和谈放归,他恐怕是不会考虑的。

    这一点,刚刚摆在王文面前的军报就是实证!

    如此频繁的调动军队,只能说明,也先贼心不死,还想要扰边报仇。

    因此,许彬他们这趟过去,大概率也就是白送一些金银财帛过去而已。

    王文也想通了这一节,道。

    “陛下圣明,是老臣考虑不周了。”

    说完,王文端起杯子,想要抿一口茶,但是眼角余光,却瞥见了摆在天子手边的军报。

    他忽然便想起,这军报按照惯例,应该是先送到兵部,然后转呈天子。

    这么说来……

    “陛下,提到兵部,于尚书如今还被禁足府中,现下边境又起事端,兵部那边,仅凭两个侍郎,怕是照顾不过来,老臣便厚颜替于尚书求个情,陛下可否提前解了他的禁足?”

    朱祁钰眉头一挑,若有所思的瞥了王文一样。

    王文和于谦,两个人可没什么太好的交情,不管是前世还是如今,这两个人脾气可都不相投。

    他这哪是为于谦求情,分明是拐着弯的在试探自己的用意。

    片刻之后,朱祁钰轻轻摇了摇头,淡淡的道。

    “边境不会有什么大事,也先如今元气大伤,草原部族也尚未熬过冬季,他即便要用兵,也得等上一两个月,就算是真的大举进攻,大同有郭登,宣府有杨洪,他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何况,也先虽然是草原蛮族,但是他要动兵,总得找个由头,不会立刻打起来,朕已经命俞纲调军马精兵支援大同,于谦的禁足就只剩下半个月了,还是好好的待在府里吧。”

    王文长长的舒了口气,心中却是一惊,望着天子的目光,越发的变得敬畏起来。

    那天俞士悦到他府上,自然是将除夕日在御前发生的一切都对他说了。

    当时,王文便觉得,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发这么大的脾气。

    他将于谦禁足府中,定是怕于谦这个愣头青出来搅局。

    不过那个时候,王文只觉得,天子是不想让于谦掺和迎回太上皇的事情。

    但是如今看来,只怕没有这么简单。

    天子如此言之凿凿的说,也先会再起边衅,说明他对边境局势早有预判。

    而这些军报,也恰恰证实了天子的判断。

    那么不妨做个假设。

    如果于谦没有被禁足的话,那么这些军报,必然是都要经过于谦之手的。

    虽然和于谦有些不大对付,但是王文不得不承认,于谦在军事一道,眼光还是颇为独到的。

    这些军报到了他的手中,他很容易便能推断出,也先依旧狼子野心,并没有送还上皇的诚意。

    既然如此,他必然会竭力阻止使团前往瓦剌。

    所谓一通百通,想明白了这一节,王文仿佛是豁然开朗,很多事情都明白了过来。

    譬如最重要的,天子为什么明知道是无用功,还要遣派使团前去呢?

    王文想了想这次出使的名单。

    刚刚被提拔起来的右都御史许彬,右副都御史萧维祯,还有都督同知张軏。

    都是坚定的上皇一派。

    随着杨善和宁阳侯等人被下狱,朝堂上能够确定的,十分坚持立刻迎回上皇的,三品以上的官员,也就剩他们几个了。

    朝廷不可能因为他们没有完成使命,就苛责于他们,即便是许彬提前立了所谓的军令状也是一样。

    要知道,自从上皇北狩,朝廷也派了好几拨的使臣过去了,皆是无功而返。

    不可能单单因为许彬他们没有成功将太上皇带回,就对他们过多处罚。

    但是,如果说,在他们出使之后不久,也先就再起兵戈,大举犯边呢?

    使团过去,纵然不能带回太上皇,也至少要保持和瓦剌的关系不能继续恶化。

    不能成功带回太上皇,并不是什么大罪。

    但是擅自挑起两国战端,可就大不一样了……

    第317章 王文的用处

    乾清宫中。

    王文敬畏的望着天子,不由得对张軏等人升起一丝怜悯。

    这些军报都是绝密,理论上来说,除了天子之外,能够知道的只有于谦这个兵部尚书。

    寻常时候,于谦会酌情请示天子,将军报拿到朝堂上来讨论,共同制定边略。

    但是如今,于谦被禁足了!

    换而言之,在天子不主动将军报拿出来的情况下,朝堂上没有人能够判断出边境下一步的局势发展。

    因为没有足够的信息,所以张軏等人,就算对这次出使有所疑虑,也最多觉得,可能会白跑一趟做无用功。

    毕竟,在紫荆关大战之后,朝廷上下都理所当然的以为,也先没那个胆子敢再犯大明。

    他们绝不会想到,在大败之后,也先竟敢再起兵戈。

    自然,也更不可能想到,这次出使,说不定连他们自己都要搭进去。

    唯一一个有可能猜到内情,并且能提前阻止这件事情的,却早早的就被天子禁足在了府里,什么也做不了,连外人都见不得。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那就是,怎么保证也先在见到使团之后,不会放弃或者延迟自己犯边的筹划,转而选择继续勒索财帛……

    不过,看着天子胸有成竹的脸色,王文并没有继续问下去。

    因为他隐约想起来,似乎,脱脱不花派遣的使团,再过不久,似乎也要进京了。

    没记错的话,前段时间沈翼到他府上拜访的时候,好像旁敲侧击了几句,关于重新开放互市的事情……

    就在王文陷入沉思的时候,朱祁钰却已经继续开口,道。

    “使团一事,先生不必担心,朕自有考量,不过先生方才既然说明岁会试之后方是时机,想来心中也有所思虑了吧?”

    王文是个聪明人,聪明人最大的好处就是,知道天上没有白掉的馅饼。

    他心里清楚,凭他的资历,哪怕是有辽东之功,直接进位为吏部尚书,实际上是有些勉强的,是天子将他花了心思,将他扶了上来。

    年前他接任之前,前任天官王直带着他在吏部晃荡了不少日子,可不是白白在做样子。

    老天官虽然要致仕了,但是威望仍在。

    他的这番举动,帮王文平息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王文自己心里清楚,他和老天官素来没有太深的交情,老天官之所以这么做,必然是受了天子的授意。

    天子如此费尽心思,将他扶上吏部尚书的位置,可不是来吃干饭的。

    因此,王文在接掌吏部之后,力图用最快的时间,将吏部掌控起来。

    同时,他也一直在思索,天子到底要用他来做什么。

    直到经历了这场早朝,他才算是豁然开朗。

    闻听天子垂问,王文正襟危坐,开口道。

    “陛下明鉴,今岁乃是京察之年,自土木之役后,朝廷缺额严重,临时提拔了一批官员,其中良莠不齐,多有不谨之辈,尤其以科道风宪最为严重。”

    “臣已与吏部诸侍郎,堂官拟定了京察章程,预计月余之内,便可开始实行。”

    朱祁钰满意的点了点头,王文果然是做了一番功课的,不枉负他这么费尽心思,让王文来做这个百官之首。

    略一沉吟,朱祁钰开口问道。

    “京察大计,乃是吏部重典,亦是国之大事,你身为吏部天官,此次京察,可有何想法?”

    听到这句问话,王文便知自己没有猜错,天子让他来当这个吏部尚书,为的就是京察。

    拱了拱手,王文回道。

    “回陛下,此次京察,预计将持续近三月,以从严整饬为主,京中各部,院,寺,监四品以下官员,含御史及给事中,皆在考核范围之内,老病,不谨,贪酷,浮躁者,俱行黜落转调。”

    “此次京察之后,各朝廷命官铨选,严格按照吏部铨选规则流转,原则上不再破格任用,有空缺者,待明岁春闱之后,酌情任用。”

    朱祁钰的眸光闪了闪,便明白了王文的意思。

    不得不说,他对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

    他这个吏部尚书,就是一柄刀!

    天子手中,清除异己的利刃。

    当然,说得好听一点,叫整饬吏治,安定朝堂,罢黜宵小之辈。

    镇南王一案,朱祁钰算是将支持太上皇的,在朝堂上能够说得上话的重臣,拔了个七七八八。

    但是除了这些人,部院寺监,科道风宪,七品到四品的官员当中,还有很多都是太上皇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

    朝堂之上的关系盘根错节,拿下了杨善等人,但是他们背后庞大的关系网还在。

    无凭无据的,朱祁钰也不好大举清洗这些人。

    而且,就像王文所说的,土木之役后,朝堂上出现了大片的空缺名额。

    为了维持各个衙门的正常运转,朝廷破格提拔了很多官员,鱼龙混杂。

    其中有不少,都是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塞进来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