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233节
    这帮臣,向来是宽于律己,严于待人。

    他们自己纳几房小妾没关系,但是天子一定要清心寡欲,一心扑在朝局上,不能谈好美色。

    所以,除了吴氏之外,这件事情他没有跟别任何人商量,只召了胡濙那个老家伙商定了一番。

    胡老尚书是个聪明人,他才不会当这个出头鸟去跟皇帝对着干,相反的,他还给天子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修改意见。

    譬如说,拉长了选秀的间隔,减少了每次选秀的人数,以便于让群臣更能接受。

    朱祁钰考虑过后,便同意了,于是便有了现在的这份典制。

    按照这个来算,从天子十五岁大婚选秀开始,每隔八年选一次,到四十停选,也就是共选四次。

    每次选五到八人,那么后妃的人数,差不多会控制在二十到三十人左右。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数字在大明的皇帝当中,算是一个比正常稍多一点的数字,但是总的来说,也不算太多。

    虽然大明有不少专情的皇帝。

    但是实际上,除了朱祐樘,朱厚照这对倒霉父子,以及朱由检,朱由校这对倒霉兄弟以外,大明天子的后妃数量基本都维持在十五到二十个左右。

    就连专宠万氏的朱祁钰他大侄儿,以及专宠郑氏闹出国本之争的万历皇帝,后宫人数也各有十八九个。

    至于后妃最多的皇帝,当属“潜心修道”的嘉靖皇帝。

    他一共有八十多位妃嫔!

    当时看的朱祁钰无语的紧,这么多后妃,怪不得要嗑丹药强身健体

    往常没有选秀的时候,这些后妃大多数来自于宦官和教坊司的进献,然后便是天子临幸宫女。

    所以事实上,太祖定下的良家女子为妃,就是个摆设。

    因为大明只有天子大婚时的一次选秀,所以也就只有那一次会起作用。

    而且更多时候,它是抑上不抑下。

    说白了,这一条规定,通常是用来限制后妃的出身不能太高。

    但是对于低到什么程度,老大人们就不管了。

    无论你是犯官女子,平民百姓,还是娼妓乐人,天子只要喜欢,爱纳就纳。

    所以哪怕不是出于充裕后宫的目的,朱祁钰觉得,也有必要将宫妃选入的标准给提高一下。

    至少,选秀上来的女子,哪怕不是出身高官勋爵之家,但也都是身家清白,身体健康,品貌优秀,知书达理之辈,素质要远好过普通的宫女。

    然而,后宫到底有多少人是一回事,真正要把它摆到明面上通过正式的选秀选进,对于大臣们来说,又是另一回事。

    前者他们无可奈何。

    毕竟,宫里那么多宫女,天子临幸都临幸了,总不能连给位份都不给,既定事实已成,他们也拦不住。

    但是后者,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技能,可就有了用武之处了

    不过,到底如今是正旦大朝,就算是举止稍有失当,都有可能被罚,更不要说当众谏言,扰乱了大朝会的规制,可是大罪。

    因此,哪怕这些老大人们再不满,也只得先憋在心里,等年后开印再说。

    然而到此还没有结束,读完了这一条,成敬略停了停,待纠仪御史将队伍收拾齐整,重新恢复了秩序,方继续读道。

    “自即日起,命宗人府于京师开办宗学,凡诸亲王子,郡王嗣子,年满十岁需入宗学习读经义祖训,年满十五,由宗人府,礼部主持考核,合格后方许回归封地,册封王位。”

    “凡郡王以下,奉国将军以上宗室嫡庶子,年满二十,亦准入宗学,三年一考,九年为期,合格者准入仕,由吏部主持授官。”

    “凡奉国将军以下宗室,亦准其参与科考,入朝为官。”

    “凡宗室入朝为官,临民官,正印官,监临官,方面官不得任,父祖封地五百里内不得任,其余悉听吏部铨选。”

    这又是一颗重磅炸弹。

    宗室的问题,由来已久,但是由明前期到明后期,其实面对的问题有所不同。

    明前期更多的是遏制宗室的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明后期才开始遏制宗室的待遇泛滥和法律豁免权。

    应该说,自从建登基一直到现在,朝廷对待藩王的主旋律都是削权。

    但是,天子的这道诏命,却完全和几代先皇秉持的政策背道而驰,开放了宗室入朝的权力。

    要知道,当初太宗皇帝,可是费了不少力气,才绝掉了宗室插手朝政的一切可能。

    如今天子登基不到一年,就要对此改弦更张,而且是对于整个宗室政策方向性的变化,给一帮大臣的震动不可谓不大。

    朝中还是有颇多的大臣,一直是主张进一步加强对宗室的管控,坚决禁止宗室以任何形式参与到朝事当中来的。

    这道诏命,算是直接拨动了他们最敏感的神经。

    虽然碍于在大朝会上,没有人直接说出来,但是显而易见的,许多大臣的脸色都变得难看起来。

    与此同时,代表英国公府,站在武臣序列当中的张軏,亦是看到了这副场景,当下心中便是一动,长长的吐了口气。

    长长的诏书,终于到了末尾。

    随着成敬将手中的圣旨合上,群臣心思各异,在礼官的指引下再度拜倒,山呼万岁。

    大朝会到此结束,但是由此开始,波涛汹涌的暗流,却已经在酝酿之中

    第281章 大宴宗室

    大朝会结束了,但是老大人们忙碌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的时间,七品以上的官员,要跟随天子一起行祭天礼,忙活到下午。

    结束之后,三品以上的老大人们,匆匆忙忙的换下朝服,换上带补子的寻常官服,又重新准备进宫,接受天子的赐宴。

    不过,这一次的赐宴不同于寻常时候,是和宗室的赐宴在一起的。

    这次宗室进京,数量相当庞大,尽管郡主,县主等一干女性的宗室,都在后宫接受赐宴,且入宫的宗室也止于奉国将军以上。

    但是即便如此,也有接近千人在同时接受赐宴。

    这其中有八成以上是普通宗室,近百人是郡王级别,至于亲王,也有近二十位。

    因此,普通的宗室,只能在午门的广场上,郡王级别的宗室,也只能在奉天殿外的广场上。

    只有亲王级别的宗室,才能入奉天殿受宴。

    夜色悄然降临,整个紫禁城当中却灯火通明。

    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中,坐满了身着朱紫蟒袍的宗室亲王。

    寻常时候在朝中举足轻重的尚书阁臣们,都被挤到了后头,至于普通的三品侍郎等官员,更是只能勉强坐在殿门口不远处。

    其实,原本按照礼部的意思,是要将朝臣的赐宴和宗室的赐宴错开的。

    毕竟,宗室赐宴更像是家宴,而且,老大人们也不太愿意,跟一堆身份这么高贵的王爷们一起宴饮,处处低人一等的感觉可不好。

    但是可惜的是,仪注到了天子那,被驳回来了。

    天子金口玉言,理由相当充分。

    既然是正旦赐宴,当然要在正旦这一天受宴,错开放到另一天算怎么回事,就放在一起。

    于是,老大人们就只能这么尴尬的坐着,进来一个人,就得起身行礼。

    这番体验,如今在奉天殿的老大人们,可是好久都没有过了。

    不仅是这些大臣们,事实上,殿中的亲王们,也是尴尬的很。

    要知道,现存的亲王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太祖系的亲王,然后太宗系的有一位,仁宗系的有四位。

    除了仁宗系当中有三位是初封的亲王之外,其他的亲王,都是承袭的二代或者三代,甚至是四代亲王。

    太祖当时为了防止亲王们相互勾结,威胁中央,因此定下的规矩,凡就藩之后,两王不得相见。

    也就是说,亲王们到了封地之后,就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再和其他的亲王见面,即便是入京朝觐也要错开。

    随着老一辈初封的亲王们纷纷去世,新晋袭爵的这些亲王们,虽然都是同宗亲戚,但是说实话,的确没见过面。

    太宗系和仁宗系的还好一些,在就藩之前,好歹在京城见过几次,虽然已经好多年过去了,但是总归见面还能认得出来,也能聊上几句。

    可是其他的亲王们,进了大殿,先拜会岷王这位叔祖,然后回到自己的席位上,就只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尴尬的聊聊今天晚上的太阳真好。

    不过他们也没有尴尬太久,很快,殿中的编钟声响起,大殿两侧涌出不少宫女内侍,有礼官上前道。

    “陛下驾到,宗室群臣叩拜!”

    话音落下,只见天子身着冕服,缓步而出,来到了御阶之上,面对众人而立。

    和寻常时候不同的是,此刻的朱祁钰双手扣于胸前,手中持着一枚上尖下方的白玉手板。

    这手板长约七寸,宽约三寸,上镂八字曰,奉天法祖,世世相传。

    此物名为大圭,是老朱家的祖传宝物。

    嗯,从太祖他老人家开始的祖传宝物。

    皇明祖训里头写的清清楚楚,此玉圭为天子世代相传。

    凡亲王,郡王,纵为天子长辈,入朝觐见,则天子手执大圭,亦可受其大礼。

    盖见此圭,如见祖考也。

    于是,宗室亲王,武群臣纷纷起身行礼。

    只不过不同的是,在场的大臣行的是四拜礼,而诸亲王行的是五拜三叩礼。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诸王拜的不止是天子,更是天子手中,象征祖考的大圭。

    玉圭一出,法统自定!

    今天的这一场大宴,从这五拜三叩礼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当今天子正统的地位。

    将手中玉圭放于早就准备好的宝案之上,朱祁钰亦是对着玉圭俯身一拜。

    随即,他才转过身,对着底下叩拜的诸王诸臣,道。

    “平身!”

    天子金口玉音落下,诸王方恭敬起身,群臣亦随之而起。

    朱祁钰在御座上落座,原本肃然的脸色,此刻也变得温和的多。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