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3节
    在大明的朝廷上,历来只有科道御史喷别人的份,哪有人敢反过来倒打一耙。

    郭晟的两句话,顿时让一干御史气炸了肺,当下便有人反驳道。

    “尔等武臣不思报国,夸夸其谈的本事倒是不小,先前丰城侯所奏之时,言道所奏之事与廷推有关,郕王殿下方准其开口,然而他所说之事,却与廷推毫无关系,反而欲借机包庇罪臣,我等仗义执言,正本清源,何错之有?”

    要论喷人的功力,他们御史科道可没怕过谁?

    郭晟不说话了,李贤却开口道:“本侯何曾说过,所奏三事皆与廷推有关?自然是有和廷推有关的,也有和廷推无关的,难不成一本奏疏,你们让本侯分两次上奏不成?”

    说着,李贤一甩大袖,冷哼道。

    “好大的威风!”

    眼瞧着底下群臣又是一阵骚动,朱祁钰抬了抬手,再度出面当和事佬:“丰城侯,诸臣所言并非没有道理,本王准你开口,乃是为廷推之事,顾兴祖等人之事,今日暂且不议,你若无和廷推有关之事,便速速退下。”

    有了朱祁钰出面“拉偏架”,底下才算是渐渐平静下来。

    不过,听了这句话,在场的九卿,尤其是陈镒,眼皮都忍不住跳了一跳。

    啥玩意就顾兴祖等人之事暂且不议了?

    他们只是不想让勋戚摘了这个桃子,顺便帮顾兴祖脱罪而已,怎么就变成暂且不议了?

    有心想要开口,又想起刚刚郭晟说他们打断李贤奏事,朝会失仪的事,只得暂时把话咽了下去,等候李贤说完再反驳。

    李贤倒是没管他们,拱了拱手继续道:“殿下,臣所奏第二件事,便是有关廷推之事。”

    “土木之役勋戚武臣死伤殆尽,如今也先大军压境,臣以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之名向殿下谏言,请殿下自勋戚之中,简拔数人,分掌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及后军都督府。”

    一句话说完,在场群臣的目光便如针扎一样,霎时汇聚到了李贤的身上,其中不乏有九卿级别的大佬。

    朱祁钰皱了皱眉,亦是看着李贤,道:“丰城侯的意思是,一并廷推三位五军都督府都督?”

    迎着所有人的目光,李贤缓缓点了点头

    第56章 有人撑腰

    大明的武臣体制和臣不同,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中央部门上。

    在中央机构的设置上,臣有六部,都察院,还有各寺,院,监,以后还有内阁,但是武臣的中央机构,始终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掌军旅之事,统领各地都司、卫所,主要负责选派将领出兵平叛,操练官军,管理屯田,军籍,以及推举中高阶的将领。

    相比之下,兵部则是把持着调兵权和低阶将领的任命权,二者相互制衡,将兵权统一在皇帝的手中。

    有明一代,五军都督府的权力其实是在不断被削弱的,这一点,在正统年间就已经开始渐渐出现苗头。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自三杨主政以来,对于五军都督府的正印官选授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其中原因复杂,既有三杨刻意打压勋戚的成分,也有避嫌的成分。

    毕竟三杨在朝中已经是如日中天,如果再出手选授五军都督府的掌印都督,未免让人猜忌图谋兵权。

    因而在三杨时代,没有增加任何一位实授的都督级别武臣,要么是有权无职,如郭晟般直接以勋戚之身暂时掌事,要么是如杨洪一般,镇守地方的大将虚授,并不实领。

    这就导致了这次土木一役,勋戚一脉死伤殆尽,尤其是二代勋戚死伤之后,五军都督府竟然没有一位正印官可以站出来。

    不然的话,也不会如此轻易就被兵部夺了京营提督大臣的提名权。

    至于李贤,则是一个特例,他的都督之职,倒是实授,但是并非是实授的京师五军都督府,而是实授的南京五军都督府。

    事实上,这是勋戚的惯例,年老之后,要么待在京城里头,当个闲散勋贵,要么往南京去统兵,顺便养老。

    李贤原本是前军都督府的都督,但是就在今年,按照勋戚的计划,他作为二代勋戚,开始逐渐向三代勋戚交权,于是被转调到了南京五军都督府。

    当时李贤刚好生了场病,好了之后又遇上天子亲征,于是便一直留在了京师当中。

    这也是他今天能站出来的原因。

    五军都督府和臣体制不同,臣的六部七卿,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但是五军都督府虽然名义上是分的清清楚楚,可这些年,因为实授的都督太少,所以已经不大分是哪一府了,统称为五军都督府都督。

    但凡是实授的都督,按照朝廷的需要,随时转调到不同的府中掌事,但是都是正印官。

    所以虽然是李贤是南京中军都督府的都督,但是因着这个惯例,他还是有权力来提名五军都督府的都督人选的。

    当然,只是提名而已,想要通过朝议,还是要经过臣,勋戚和天子的三方认可的。

    当下的情况,李贤既然敢提名,勋戚这边自然是早就商议好了,而天子不在京师,所以实际上要解决的,其实就只有臣。

    但是这恰恰是最难解决的

    左都御史陈镒最先出列,道:“殿下,廷推之事自有规制,五军都督府都督事涉重大,不可轻授,丰城侯若有此意,当会同兵部提前商议,再行廷推,岂有朝会之上,突然发难之理?”

    接着开口的是大理寺卿俞士悦。

    “殿下,当此危急之时,当上下一心,勋戚一脉为保京营之权柄,扰乱廷推,欲挑起武争端,实乃图谋不轨,臣弹劾丰城侯李贤,囿于权术,不顾大局,请殿下治罪!”

    这可不同于刚刚的小打小闹。

    如果说顾兴祖等人治不治罪,在臣中的大佬们看来无关紧要的话,那么五军都督府,就是绝不可让步的存在。

    每一个五军都督府的实授都督,在朝局当中的份量,都足以和九卿媲美,那可是实打实的实权!

    甚至于在涉及军政事务的时候,这些实授都督的份量,足可以抵得上七卿。

    别的不说,对于中高阶将领的选用,一旦会推,除了九卿之外,有资格参与的,只有实授的都督和都督同知。

    李贤的这句话,不亚于在臣当中提议,要一次性选授三个六部尚书级别的大员。

    这对于臣们来说,岂有同意之理?

    因此这次臣一脉,一出手就是两个九卿级别的人物,陈镒指责李贤破坏廷推的规矩,搞突然袭击,俞士悦更是直指李贤此举,是在抢夺京营提名之权。

    要知道,京营提督大臣,只是差遣,并非官职,因而这次廷推,虽然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

    但是实际上,廷推的是五军都督府的实授都督,毕竟朝廷惯例,只有五军都督府的都督,才能提督京营。

    之所以要把京营提督大臣放到廷推上来,无非就是因为,如今的京城当中,没有一个实授的都督。

    如今李贤开口,一下子就要推举三个,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朝臣们都下意识的认定,他就是在借此机会从兵部手里夺回提名权。

    毕竟,只要有了实授的都督,那么兵部就没有理由再另外廷推什么提督大臣。

    对于两人的质疑,李贤却显得十分从容,道:“事先未和兵部商议,是本侯思虑不周,但是五军都督府都督之职,历来先禀君上,若君上不决,方下廷议,从无直接自廷议任命的道理,如今皇上不在京中,本侯循例先禀郕王,如何能说是擅自发难?”

    略停了停,李贤继续道:“何况如今情势危急,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才不得不议,左军都督府外辖辽东都司,后军都督府外辖山西都司,皆是边境紧要之卫所,中军都督府统领在京卫所,总治五军刑狱,亦是紧要必须之事,如何便不能在朝会上禀奏?”

    一番话说下来,群臣皆是愣了愣。

    倒不是被李贤给镇住了,而是勋戚一脉,已经很久没有在朝堂上如此有底气的说话了。

    要知道,这些年都是三杨主政,朝政大事以平缓为主,再加上有英国公他老人家在,臣也不曾对勋戚过分煎迫,所以勋戚在朝堂之上,基本上已经不怎么说话了。

    以致于有很多新晋朝堂的官员,都已经许久没有见到,勋戚如此这般为自己据理力争了。

    偏李贤的这一番话,的确说得有道理。

    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多年以来,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命,少数几次皇帝犹豫不决的时候,才会廷推,相对而言,廷推反而是少数情况。

    而无论是左军都督府,还是后军都督府,都是负责的边境卫所事务,中军都督府更不必说,是五军核心。

    此等危急时候,李贤提出要选授三位都督,倒也很难挑出什么毛病来。

    即便是在朝会上直接禀奏,有失妥当,但是他已经说了,如今危难时刻,事急从权,如果臣一直抓着这一点不放,反倒显得小家子气。

    不过通过是肯定不能通过的,但是若要反对,既要有充足的理由,也要有足够份量的人站出来一锤定音。

    刚刚已经有两个重臣出言反对,甚至就连陈镒这样的七卿都开了口。

    那么朝堂上剩下的人当中,份量足够一锤定音的人。

    一个是主掌兵部事务的新晋尚书于谦,另一个,便是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天官王直!

    于是在场的群臣,纷纷将目光都集中在了两人的身上,但是让人意外的是,这两人皆是低着头,并没有立即站出来

    第57章 老狐狸

    左顺门后,孙太后隔着屏风,望着前头的朝会,凤眸不由得眯了起来。

    朝会进行到现在,基本上还算顺利,唯一出现的意外,就是李贤突然的奏疏。

    这让孙太后下意识的感到有些警觉

    在慈宁宫的时候,他们商议的可不是这样的。

    不管怎么说,土木之败都要有人来承担责任的,作为随行的大臣,顾兴祖等人的罪责,是逃不掉的。

    孙太后原本打算,让臣闹腾一阵,然后她在勋戚的“苦苦哀求”之下,出面说情,将人保下,谁能想到,李贤竟在这朝会上先发制人。

    若仅是为顾兴祖等人说情也就罢了,竟还出言要廷推五军都督府都督。

    哪怕是她这个不常参与朝事的后宫妇人,也知道这等要求,臣是绝不可能答应的。

    这个李贤,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这个时候,自宫内过来了两个内侍,在李永昌的耳边说了两句,李永昌犹豫了下,还是上前道。

    “太后娘娘,刚刚景阳宫那边传来消息,说是郕王妃来探望贤妃娘娘了。”

    孙太后本就有些烦躁,闻言皱眉问道:“不是昨儿刚来过吗?”

    李永昌答道:“据说是带了不少珍贵的补药过来,要送给宫里的各位娘娘,报信的人说,临出来时,贤妃娘娘已经带着郕王妃往坤宁宫去了,约莫这个时候,已经到皇后娘娘那了。”

    孙太后想起自家那个整日哭哭啼啼的儿媳,不由觉得一阵头疼,揉了揉额角,道。

    “吴氏在宫里头多年,光凭皇后一个人怕是应付不来,你遣人随时盯着,有什么异动便来报哀家。”

    说罢,瞥了一眼端坐在左顺门外的朱祁钰,孙太后心头的不安感更盛,但是却始终想不通,到底是哪个地方不对

    朝会还在继续。

    陈镒和俞士悦说完之后,又有几个科道御史站出来,表示对李贤的反对,不过说辞大都和陈镒两人差不多。

    更多的朝臣,都将目光放在了王直和于谦的身上,但是不知为何,他二人始终不曾开口。

    见局面有些僵持,朱祁钰索性开口点人,道。

    “大冢宰,丰城侯提议一并廷推三名五军都督府都督,吏部为六部之首,您又执掌吏部,觉得此议如何?”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