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八零之走出枣儿沟 > 第220章
    有白茵蕊在,这趟旅程注定不会太寂寞,这姑娘上了车以后真的不是在说话就是在吃零食,谈湘看着还剩两包的豆巧多,深刻的反省了自己带得实在是太少了!

    是得多吃点,将来两个月,可有的忙咯,不知道这丫头有没有做好心里准备。

    倒是一旁看着窗外的苏庭昀,一看就很让人放心,就是那小身板让谈湘看得有点发愁,要是把人家累坏了怎么办。

    唉,自己这个小组长还真是操碎了心了!

    仿佛像是听到了谈湘心里的声音一般,苏庭昀转过了头,刚好撞上了谈湘打量他的目光。

    苏庭昀朝着谈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两个小酒窝若隐若现,一副十分好骗的模样。

    被抓包的谈湘回了个讪讪地微笑,举起收尴尬的打了个招呼。

    细看起来这家伙好像也没那么好骗,要不然怎么钟语花了三年的时间都没把他拿下,外表像只小绵羊,里面说不定是只小狐狸呢。

    过完这个暑假,九月开学谈湘就大四了,她当然不可能等到那时候才去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这个点子在她心里已经酝酿了很久了。

    起初她只是想送给阿奶一份六十大寿的礼物,可想着想着,她越发觉得这个项目非常适合用来做毕业论文,在成功游说了两个小伙伴后,他们的课题组就这么成立了。

    三人带着草帽站在斑驳的大门前,雄心壮志,斗志满满,恨不得把他们三年学到的知识立马付诸实践。

    打开生锈的铁锁,谈湘用力推开了这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记得去年的暑假谈湘来东山镇收地,就是那块她从谈爱杰手里买回来的那块工业用地,回到了这里。

    办完事后她在闲逛的时候发现了这座大宅院,在这里上了一年的学,她以前居然没发现镇上有这么大一所宅子。

    宅院的大门是关着的,四周围墙多处坍塌,砖瓦散落一地,谈湘从围墙的一个缺口处钻了进去。

    进来后的谈湘仿佛穿越到一个尘封的世界,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进的大院,人去屋空,荒草丛生,释放着一种荒凉的气息。

    走近一些,建筑的外部雕刻已模糊不清,内部的装潢也早已褪色,很显然有好多年无人打理了。

    可即便如此,谈湘还是从岁月的痕迹中发现了这座宅院的精妙之处,这房子想必当初也是花费了主人好多心血的,以前这里也曾宾客盈门,高朋满座,门前也曾车水马龙,只是没想到如今会是这么个下场。

    他们古建人最看不得这些了,这么优秀的房屋布局,不该就这样被丢弃在时间的长河里。

    回去后谈湘跟阿爷阿奶打听起了这座院子的故事,语气里满是遗憾,没想到沈南星听完后却沉默地走开了。

    谈湘好像意识到了什么,这座宅院好像和自己阿奶有些关系。

    谈湘的猜测在谈二牛口中得到了验证,原来这座大宅院就是沈南星以前的家,她所有家人都死在了那座宅院里。

    这座大宅院建于清朝时期,是沈南星的曾祖父白手起家建起来的,当年的沈家不仅在东山镇数一数二,就是在整个丹平县也是排得上号的。

    后来土地改革,这座宅院就被没收了,充作了人民公社的办公场所。

    改革开放后东山镇慢慢富裕起来了,乡政府建了新的办公楼,大家也就都从这里面搬了出去。

    而这座院子也就没了用处,为了省事,就直接锁上了,这么多年一直无人问津。

    被没收的房产是不可能要回来的,集体的财产也不可能卖给个人,于是谈湘就想了个迂回的办法,她和乡政府签了二十年的租赁合同,把这座宅子给长租了下来。

    这就意味着未来二十年这里就归他们支配了。

    而现在,他们就要开始对这座宅子的改造啦!

    凡事只要不心生畏惧,即使再困难,也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阳光透过绿叶的缝隙洒在石墙上,勾勒出独特的美丽。原本荒凉阴森的老宅因为这三个年轻人的到来重新有了生气。

    当然,谈湘不会想当然的以为凭他们三个人就能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搞定,她已经挑选好合适的合作伙伴了。

    第90章 剧组

    说起这事还要谢谢谈爱超,多亏了他帮忙介绍了他哥哥那帮手艺人。

    谈爱超和谈爱杰同岁,如今已经二十八岁了,他上面有两个哥哥,大哥谈爱国今年三十四,是这里远近闻名的泥瓦匠,二哥谈爱民今年三十一,是颇有天赋的木匠。

    兄弟两都是小学毕业就出去做学徒的,如今已经是可以带徒弟的人了,两人不仅自己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带出来的徒弟也都有模有样的。

    不得不说,谈家这祖坟的风水还真不错,在这小小的枣儿沟出了不少人才,当然谈国柱是个例外,其他人还真是大小都有点本事在身上,就连谈爱杰都做得一手的好皮鞋。

    在采集完数据后三人就开始画图了,三人各有所长,谈湘擅长木结构的修复和修饰,白茵蕊擅长园林景观,苏庭昀擅长古式砖瓦墙壁复原,分工合作,效率大大提高。

    在谈湘他们忙着做设计规划的时候,谈二牛就带着招工来的妇女们在院子里处理杂草和垃圾,二块钱一天,就在自己家门口,镇上不少人抢着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