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170节
    话音落下,倒是引起了底下的一阵议论。

    孙弘所说的寿陵,指的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按照惯例,因为帝陵规模浩大,所以,历代天子打从登基开始,工部就会和钦天监,内官监一同开始准备营建帝陵。

    和大明在迁都之后的历代皇帝一样,当今陛下的帝陵选在天寿山,居于仁宗皇帝的献陵之右,名为寿陵,和太上皇也同样仍在建造的裕陵毗邻。

    说起此事,当初在朝堂上还引起过一段争论,天寿山这块地方,是当初太宗皇帝亲自选的,所以,此后的历代天子,也就同样葬在此处。

    最好的位置,自然是太宗皇帝的长陵,随后仁宗皇帝建献陵,在长陵右侧,宣宗皇帝也就是先帝建景陵,在长陵左侧,三座帝陵奠定了整个皇陵的基本格局,即以长陵为中心,左右轮流建造。

    后来太上皇登基以后,因为年纪尚幼,所以迟迟没有开始建造帝陵,可建不建是一回事,按照惯例,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应该建陵在景陵左侧,依次铺开。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帝陵的事情还没提上日程,太上皇就要御驾亲征,随后就是土木之役,今上临危受命,登临大位。

    这种情况之下,帝陵的选址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按道理来说,当今陛下是太上皇之后的皇帝,理应是先选太上皇的帝陵,放在献陵右侧,然后是当今陛下的陵墓,放在景陵左侧。

    但是,太上皇和今上之间的关系,并非父死子继,所以,在选陵的时候,礼部产生了争议,最后,还是大宗伯一锤定音,以太上皇和当今陛下皆先帝之子为由,决定将两座帝陵皆选在献陵右侧,太上皇的陵墓定为裕陵,今上的陵墓定为寿陵,同时开始建造。

    如今,两座陵墓都已经基本落成,处在后期的修缮当中,想来,是近些日子以来,连绵的大雨,让陵墓出了问题。

    应该说,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帝陵浸水是大不敬之罪,要是往下追责,那些负责建造帝陵的工匠肯定要被追究,但要是往小了说,其实也就是大雨连绵造成的客观影响而已,反正天子如今春秋正盛,帝陵哪怕出了一点小问题,再修缮便是,到底如何,端看天子是怎么想的,而以当今陛下的性格来说的话……

    “准了,近来国家艰难,各地灾情频频,户部财政吃紧,所以,这次修缮的银两,从内库拨付,此事工部和内官监去商议吧。”

    朱祁钰看着呈上来的奏疏,倒是也没多说什么,直接了当的就批准了工部的请求,而且还贴心的用自己内库的银两来负责,顿时让底下的沈尚书一阵大喜,不过,又很快意识到,这不是应该高兴的事,所以立马又恢复了正经……

    随后,其他各部又禀报了几件事情,但是总的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事,于是,早朝就此散去。

    不过,就在天子起身离开之后,众人各自离开大殿,饥肠辘辘的回去吃早饭的时候,宫中又传出了一道口谕,却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平静了许久的朝局,已经开始重新酝酿起了新的漩涡……

    南宫,重华殿。

    “什么?”

    朱祁镇坐在御座上,看着底下的张輗和朱仪二人,颇有几分诧异的问道。

    “让太子常朝听政?”

    “回太上皇,确是如此。”

    朱仪站在下首,看着太上皇惊讶的样子,倒是没有感到意外,毕竟,朝堂上下的群臣在听到这道旨意的时候,也和太上皇是一样的反应。

    要知道,虽然说年前天子卧病的时候,曾经短暂的让太子在早朝上听政一段时间,但是,那毕竟是权宜之计,在天子重新临朝之后,太子自然也就重新回到东宫,不在预闻政务。

    但是,这道旨意一出,也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太子将真正参与到朝务当中,尽管只是每旬一次的常朝,尽管也只能在旁边侍立听政,而不能发表看法,但是,毕竟是真正参与到朝政中来了,这一点对于朝中的各方势力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要知道,大明朝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经的太子听政制度,所以,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让皇太子参与朝政,并没有一定之规,很大程度上看皇帝的意思。

    而如果往前面几朝倒的话,以太子殿下如今虚岁勉强满十岁的年纪,倒是也可以上朝旁听了。

    所以,从礼制上来说,天子的这道旨意,挑不出任何的毛病,相反的,还又一次加强了天子稳固储本的用意,当然,这是明面上朝野上下的看法,至于私底下嘛……

    “你们觉得,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出意外的是,短暂的沉默过后,朱仪和张輗便听到了来自太上皇的问话。

    这种情况之下,说天子的好话自然是不行的,因此,二人对视了一眼之后,张輗率先道。

    “太上皇明鉴,臣以为,皇上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太子殿下虽然聪慧,但是毕竟年岁尚幼,东宫课业本就繁重,如今又要听政,恐怕会压力过重,不堪重负。”

    紧随其后,朱仪也开口道。

    “不错,太上皇,外间如今虽然都在说,皇上准许太子殿下听政,乃是信重之举,但是臣却觉得,这反而是在动摇储本。”

    “此前皇上卧病宫中,命太子殿下监国听政,殿下年幼,行止偶有失当,便遭科道弹劾数次,常朝仪制较之早朝更为严苛,如若殿下在常朝上依旧如此,恐怕会令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这对太子殿下来说,并非好事……”

    二人的看法大同小异,朱祁镇听完之后,点了点头,道。

    “皇帝此举,绝不可能无缘无故,不过,朕觉得倒未必是针对太子,而是……”

    话至此处,朱祁镇的脸色变得有些阴沉。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近段时间以来,他隐隐约约的觉得,朱见深似乎和他疏远了许多。

    虽然说,以前他们父子也并不亲近,但是,这一年以来,他的这种感觉却格外明显。

    所以,皇帝近来的这一系列举动,在朱祁镇看来,又是另一番光景……

    当然,这番话并不适合对朱仪他们说,所以,朱祁镇说了半截,话到了嘴边,又突然咽了回去,这番样子,让底下的朱仪等人颇有几分摸不着头脑,不过,就在他们想要开口发问的时候,朱祁镇却已经岔开了话题,问道。

    “皇陵那边,安排的怎么样了?”

    这话一出,底下的朱仪心中一惊,因为,这话显然不是问他的,而且,他甚至在此之前,都不知道什么皇陵的事,那么,就只可能是……

    “回太上皇,已经全都安排好了,保证不会有任何人发现,是我们从暗中动了手脚。”

    果不其然,下一刻,站在朱仪身旁的张輗镇定的开口,显然,这件事情他早就知道,甚至于,就是他操办的。

    朱仪低下头,按下心中的惊疑,但是,脑中却飞快的开始思索,皇陵的事,到底和南宫有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太上皇此前为什么会隐瞒他。

    不过,就在他皱眉思索的时候,朱祁镇的声音却又再次响起,道。

    “此事尚需成国公相助,你回头将来龙去脉同朱仪说一下,让他配合你!”

    随后,朱仪明显感觉到,上首太上皇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道。

    “朱仪,此事重大,你务必要小心办事,好好配合张都督……”

    “臣遵旨。”

    虽然心中仍有疑惑,但是,朱仪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开口称是,随后,才跟着张輗离开了南宫,一同赶往英国公府……

    第1241章 胆大包天

    英国公府,书房。

    窗外不时传来一阵阵知了的叫声,朱仪和张輗相对而坐,刚一坐下,朱仪就迫不及待的开口道。

    “二爷,此事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太上皇吩咐了你什么特别的差事?”

    不得不说,此刻朱仪的模样让张輗颇有几分受用,要知道,此前在太上皇的面前,他可是一直都没有朱仪受宠,如今罕见的看到朱仪也有不知道的事情,他心中当然有些得意。

    当然,也只是片刻,他就收起了这般心思,道。

    “国公爷不必着急,既然太上皇有吩咐,我自会将一切都告知于你的,不过……”

    话至此处,张輗的口气停了停,道。

    “我没猜错的话,太上皇应该也单独交办了差事给国公爷你吧?”

    这是想打探消息?

    朱仪的眸光一凛,立刻就想起了当初在南宫中,太上皇对他的嘱咐。

    于是,心中短暂的权衡了片刻,很快他便点头道。

    “确实如此,怎么,二爷想知道是什么差事吗?”

    “国公爷愿意说?”

    面对重新被抛回来的问题,张輗却只是反问道。

    于是,二人僵持在了当场,一缕阳光泄入房中,在缭绕升起的紫烟当中,折射出斑斓的色彩。

    最终,朱仪轻轻的呷了口茶,淡淡的道。

    “二爷若非要听,那我自然不得不说……”

    见此状况,张輗的目光闪了闪,随后笑道。

    “国公爷这是说的什么话,办好差事才是要紧的,伱我两家世交,我岂是让你为难之人?”

    与此同时,看着不再追问的张輗,朱仪的心中算是松了口气。

    看来,他的想法没有错……

    张輗刚刚的那一番话,是在试探他。

    要知道,如今京中的风声日紧,太上皇造反的主意已定,也正因如此,南宫的许多举动,都变得谨慎起来。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将很多事情,分别交给他,张輗,还有陈懋三人来办理。

    迄今为止,朱仪虽然能够大致猜到其他两人的大致动向,但是,具体的细节,却半点都不清楚。

    这毋庸置疑,是一种保密的手段,这并不奇怪,毕竟,谋逆这样的大事,如果托付在一个人的手里,才是真正的愚蠢。

    事实上,刚刚张輗开口发问的时候,朱仪是有那么一瞬间,想要把自己安排吴昱等人的事拿出来跟张輗交换的。

    但是,话到了嘴边,他又突然住了口,因为他忽然想起,当初太上皇特意将他们三个分开交代的时候,特意嘱咐他,此事要保密,不可以告诉别人。

    对于朱仪来说,南宫的旨意,当然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是,就在刚刚,他突然想到,如果说太上皇已经在有意识的将整个计划分割,以免因为他们某个人的失误而功败垂成的话,那么,试探他们是否在忠实的执行南宫的指令,是非常有可能的。

    换句话说,张輗现在的举动,很有可能就是在替太上皇试探他,如果说他真的把吴昱等人的事情说出来了,那么,说不准张輗转头就会向南宫告密。

    朱仪不能确定,他的想法是否是对的,但是至少有这种可能,那么,就要尽量的规避风险。

    看如今张輗的表现来看,他的猜测果然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让他有些疑问的是,这种试探,到底是太上皇谨慎起见,还是说,他刚刚太过急切的态度,让张輗产生了什么猜疑?

    “不提这个了,刚刚在南宫中,太上皇吩咐,让我将皇陵之事告知于你,我自当遵从。”

    这边朱仪心中念头转动,另一边张輗却已然继续开口。

    见此状况,朱仪只得按下心中的疑虑,打起精神看向对面的张輗,于是,后者沉吟片刻,开口道。

    “其实这件事情,我知道的也有限,之前太上皇吩咐我,重金买通了两个在寿陵监工的内宦,后来……”

    …………

    “什么?皇陵动过手脚?”

    乾清宫中,朱祁钰原本靠在榻上,听到底下舒良的这番话,他顿时坐直了身子。

    舒良显然也知道,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于是,连忙上前两步,又细细的将得到的消息说了一遍。

    “……按照国公爷那边传来的消息,此次皇陵浸水,并不单单是因为连日以来大雨连绵之故,而是张輗受太上皇之命从中作梗,而他们的目的,则是内官监的总理太监陈敬!”

    其实这件事情说起来也并不复杂,此前,张輗受命招募了很多三教九流的人物,蓄养在府中,其中便有精通风水堪舆之人,为的就是此事。

    寿陵乃是皇陵,所以,负责建造的除了工部的官员,还有宫中的内官监,而两者当中,工部派去的官员职位不高,所以,内官监反而更占主导地位,而如今内官监主事的,恰是怀恩亲自提拔起来的两个得宠宦官之一的陈敬。

    陈敬此人,本是内书房的一个宦官,尤喜读书,办事也算利落,所以得了怀恩的青眼,一路提拔上来,负责内官监的事务,但是,此人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笃信风水。

    而张輗就是把握了这一点,先是买通了在寿陵的两个内宦,让他们想办法,为陈敬引荐了一个叫仝寅的方士,此人在京中有不小的名气,许多的富贵人家,都曾请他堪舆卜卦,再加上张輗早就花了重金,所以,在那两个内宦的吹嘘之下,仝寅好似变成了无所不知的神人。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