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97节
    “启禀陛下,工部尚书陈循奉旨在殿外侯召。”

    话音落下,殿中的一众大臣,脸色都有些尴尬。

    刚刚的时候,召陈循过来,还是有几分可以转圜的余地在的,但是金濂这么一过来,这件事情便算是按不下来了。

    可旨意已经传了下去,陈循人都到了殿外,总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再让人家回去吧……

    “让陈尚书进来吧。”

    不出意外的是,天子沉吟片刻,还是开口道。

    于是,很快陈循的身影,便出现在了殿中。

    看着陈循行完了礼,朱祁钰稍一踌躇,便开口道。

    “今日召陈尚书前来,是有一桩案子,涉及到了陈尚书,所以,朕想当面问问。”

    天子的口气还算温和,陈循的脸上,也没有意外或者是惊慌之色,只是平静的躬身道。

    “臣惶恐,请陛下明示。”

    于是,朱祁钰便命人,将内阁和刑部刚刚送上来的奏疏递给了陈循,道。

    “这是内阁和刑部,先后呈上来的奏疏,有官员弹劾陈尚书,说你纵容儿子陈英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多桩罪行,因涉事复杂,朕刚刚已经下旨,命刑部全权审理此案,三品以下官员皆准传讯。”

    “陈尚书既来了,那朕想当面问问,这两份奏疏当中所述,是否属实?”

    说这话时,天子的口气也变得略微严肃,让殿中的气氛也紧张了不少。

    不过,陈循却仍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将手中的两份奏疏递回到了内侍的手上,道。

    “陛下明鉴,这奏疏当中所述,多是犬子陈英之事,他早年在臣家中族学读书,五年前为赶考,才来到京城。”

    “当时,正值太上皇筹备亲征,后有土木之祸,臣在内阁,夙兴夜寐,每日归家已是深夜,战事稍停后,臣受命调任工部尚书,赶赴白马口修筑大渠,逾年未归,京城家中诸事,皆无暇过问。”

    “故而,此奏是否属实,臣不敢担保,不过请陛下放心,如果犬子真的有不法之事,臣必定将他交给朝廷,秉公处置,绝不会有半点回护徇私之处。”

    这番话,陈循说的很是诚恳,但是在场之人,谁不是狐狸成精,自然听得出来,这话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归根结底,他这番话其实就是在说,他儿子做的事情,他完全都不知道,和他没有半点关系。

    除此之外,另一层用意,就是在跟天子表功,说一下自己有多么劳苦功高,以致于,连管教自己儿子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与此同时,陈循的这番话,也透露出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

    那就是,这两份奏疏当中弹劾的内容,大有可能并非空穴来风!

    这个推理并不难,因为陈循的这番话,根本就是睁眼说瞎话,在场的大臣,谁不是公务繁忙的朝廷重臣,谁家里又没有不成器的儿子。

    自己儿子是什么德行,自己能不清楚吗?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的确平时因为繁忙,所以没工夫去管自己儿子在外头跟谁厮混,但是绝不至于连这样大的事情都不清楚。

    别的不说,陈府里头每年有多少进项,陈循自己会不知道吗?

    他素日里吃的用的是什么东西,要花多少银子,凭他知道的进项能不能支撑的起,他会心里没数?

    如果说,他自己的进项不足以支撑他这满府上下庞大的开销,那多出来的银子又是从哪来的,他会不问一句?

    要是问了,底下的人,难道还敢欺瞒不成?

    就算是他那儿子不跟他说实话,但可别忘了,不管是送钱还是别的什么事,人家看的可都是他这个工部尚书,七卿重臣的面子,可不是他那个只有秀才功名的儿子。

    大家都在官场里头混迹,那点弯弯绕绕,谁不清楚。

    单说送礼这事,不是说你身居高位,就一定会有人上赶着去送礼的,送礼最紧要的一点,是得让收礼的人,知道自己收了礼。

    说白了,送礼要么是为了维护关系,要么就是想求人办事,而且,维护关系,其实说到底,也是为了关键时候能够办事,所以说到底,其实没什么区别。

    既然如此,那如果收礼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收了礼,那事情还怎么办,关系还怎么维护?

    所以,即便是陈循的儿子,打着他的旗号收了礼,那么送礼的这些人,也会变着法的,让陈循知道这件事。

    再退一步说,就算是这帮人都远在地方,而且笨到连封委婉询问的信都不会写,可说到底,送礼是为了求人办事。

    这一点,是只有陈循才能做到的,所以,如果想要知道,到底是他那儿子在假借名头招摇撞骗,还是真的陈循背后指使,其实也并不难,只要……

    “此案由刑部审理,金尚书,你觉得呢?”

    对于陈循的这番表态,朱祁钰却不予置评,而是转头对着金濂问道。

    见此状况,金濂犹豫了片刻,还是上前道。

    “陛下,据王铉供称的内容,此事并非仅仅涉及陈英,还和陈尚书有关,故而,臣想请旨,问陈尚书几句话,还请陛下恩准。”

    底下陈循的面色如常,朱祁钰倒是也没什么异色,点了点头,道。

    “准了!”

    于是,金濂转过身,来到陈循的面前,开口问道。

    “陈尚书,按照王铉所说,如今的吉安知府吕定忠,此前为泰和县知县,为求上进,他曾在正统十二年,正统十四年分别向你行贿共计白银八千两,皆送到了你在泰和县的老宅,可有此事?”

    “没有……”

    面对这样的指控,陈循干脆利落的摇了摇头,道。

    “吕定忠此人,我的确知道,但是,他从不曾向我有任何贿赂之举,不知金尚书此言,可有证据?”

    这番否认并不意外,金濂稍一沉吟,便道。

    “这吕定忠,和刚刚到刑部投案的王铉是同年,时常互通书信,王铉投案时,提供了他和吕定忠的往来书信,信中提及,他和你的儿子陈英是好友,因陈英手头拮据,所以吕定忠时常‘接济’陈英,多封书信的内容加起来,银钱已经超过了八千两。”

    “其中一封信提到,他已经与陈英说好,待陈英到京之后,会将此事告诉你,陈尚书难道不知此事吗?”

    这话虽然没有明说,其实也没法明说,因为金濂说的,就是他手头掌握的证据,而这种书信往来,其实也不可能写明,所以,金濂也就只能照信的内容来说。

    可是,明不明说,其实都是那么回事,那陈英作为陈循的长子,他手里又怎么会缺钱,而吕定忠作为一县的父母官,没事干嘛和陈英一个秀才混在一起,还花钱接济他,一花就是七八千两。

    这摆明了,就是借陈英送钱给陈循,而最后的那封信,说陈英会把此事告诉陈循,其实就是在说,陈英会让陈循帮他办事的意思。

    所以说,事到如今,其实也不是金濂非要闹大,而是证据摆在这,不得不问。

    不过,即便是面对这样的证据,陈循依旧摇了摇头,道。

    “我并不知情,犬子并未对我提起过此事……”

    见此状况,金濂沉默片刻,又追问道。

    “可是,据王铉所说,陈英到京城之后不久,陈尚书你就保举了吕定忠为吉安知府,这是事实吧?”

    这回,陈循倒是没有否认,因为,这也否认不了,他上的奏疏如今在通政司只怕还留着呢。

    不过……

    “吕定忠的确是我保举的,不过,和金尚书刚刚所说的行贿之事,确无关联。”

    “当时大战方息,陛下降旨,命朝中大臣举荐贤才,我遵陛下旨意,举荐了许多人,吕定忠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而且,我并未保举他做吉安知府,而是保举他进京做御史,至于他升任知府,是吏部之意,和我无关……”

    撇的真干净……

    底下一众大臣咧了咧嘴,心中一阵无语,果然在官场上混久了,说假话都能理直气壮,面不改色。

    面对陈循的辩解,金濂思索了片刻,道。

    “陈尚书,恕我直言,你刚刚的话,只是一面之词,但是,王铉所说,却有往来信件做证据,所以,如果想要证明清白,你恐怕也要拿出证据来,证明你所言不虚……”

    第1159章 老狐狸

    这话听起来有些强人所难,毕竟,如果一个人没有做过这件事,那么让他拿出自己没有做过的证据,是很困难的。

    但是别忘了,金濂的话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王铉已经拿出了证据,证明陈英收了银子,虽然说,这份证据现在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是,想要证实却并不困难。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陈循不能拿出证据来证明自己没有做过的话,那么,就只能采信对方的证据了,这算是刑案审讯当中的基本原则。

    虽然说,在这个场合提出来,似乎有些为难陈循,但是,从金濂的角度出发,他的处境其实也很尴尬。

    毕竟,陈循是七卿大臣,六部尚书,除非是在御前,否则,他很难再有机会对陈循进行问话。

    所以,有什么疑难,他必须要在这个时候询问清楚,否则的话,再下一次想要问询,那就只能等出现更强有力的证据了。

    当然,金濂这么问,也未尝不是在提醒陈循,如果要脱罪的话,他需要做什么。

    不过,对于陈循来说,他显然也并非是没有准备。

    毕竟,作为一个朝廷重臣,而且是人脉遍布朝廷,靠清流起家的重臣,王铉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如果他什么消息都没得到,也就白白在这官场混迹了这么多年了。

    既然得到了消息,哪怕时间再短,陈循也必然是有自己应对的方案的,又或者说,他其实心中早就已经有了对策……

    面对金濂的质问,陈循的面色依旧稳重,并没有任何的慌乱,皱眉沉吟了片刻,他似乎在思索着什么,不过很快,他就开口道。

    “吕定忠此人,虽然声名不显,但是,我之前在内阁任职,却曾经看过他的公文奏报,那个时候,我便觉得此人是个人才,也曾在太上皇面前夸赞过此人。”

    “当初奏对之时,南京户部尚书高谷也在一旁,可为人证!”

    说到底,从头到尾,陈循都没有否认过,陈英可能确实收了吕定忠的钱财,因为这件事情很难否认。

    毕竟,这么大笔的银两,只要想查,肯定是有迹可循的,无非是肯不肯下这个工夫而已。

    如果说这个时候陈循否认,结果到了最后查出来是真的,那么,他的其他证词,也会变得没有任何可信度。

    所以,陈循一直在说的,就是他并不知道陈英到底有没有收钱,除此之外,他想要强调的也一直是,即便是陈英真的收了银子,他也并不知情,更没有因为受贿而徇私枉法。

    说白了,这是一个弃车保帅的套路,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虽然说,现在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一一核查,但是,陈循的这种态度,其实已经能让人看出很多东西了。

    应该说,陈循的这个策略是对的,而且,他提出的证据,也的确让人难以反驳。

    按照王铉的供词,吕定忠给陈英送银的次数很多,但是大笔的往来,只有正统十二年和正统十四年两次,那个时候,陈英仍然还在江西老家读书。

    而根据往来信件的内容来看,陈英给吕定忠的许诺,是他进京之后,会帮吕定忠‘引荐’,而陈英进京的时间,恰好是在土木之役前的那几个月,而吕定忠正统十四年的那次贿赂,也正是以送行的名义给出去的。

    所以由此来看,这个顺序应该是,吕定忠向陈英行贿,陈英进京将此事告知陈循,然后陈循向朝廷举荐吕定忠。

    那么现在,陈循对此予以了否认,他给出的证据是,早就曾经对吕定忠表示赞赏,而且,是在和太上皇的奏对时。

    自从土木之役以后,太上皇北狩,回京之后召见文臣的次数不多,其中并没有陈循,所以这也就意味着,陈循夸赞吕定忠的举动,是在太上皇亲征以前。

    那么,这中间就存在一个时间上的差异,如果说,陈循早就有向朝廷举贤之意,从侧面来看,的确可以排除,他是因受贿而提拔吕定忠的说法。

    当然,这个推理有很多不严谨的地方,比如,奏对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如果说,恰好处在陈英进京后,太上皇出征前的那两个月,那么,这个证据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