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48节
    “哦?”

    朱祁钰轻轻挑了挑眉,似乎是想到了什么,问道。

    “那廷推时,哪几个人的呼声最高?”

    “回皇爷,翰林院仪铭大人,鸿胪寺罗绮大人,吏部侍郎何文渊大人仍是朝中大多数大人看好的人,不过,除了这几位之外,右副都御史轩輗大人,河南巡抚年富大人,湖广左布政使萧晅大人,也有几位大人在廷推上多加赞誉。”

    常在御前侍奉,怀恩自然知道,天子对于廷推还是十分重视的,因此,朱祁钰一问,他便立刻答了出来。

    闻听此言,朱祁钰的脸色倒是变得有些莫名,继续问道。

    “朕听说,轩輗,年富,萧晅这几个人,也就是这几日,朝中推举他们的人才多了起来,似乎是,和内阁有关?”

    怀恩点了点头,道。

    “回皇爷,确实如此,据说前些日子,内阁几位老大人在一起闲聊,对这次的候选之人品评了一番,当时,首辅大人对这几位,赞誉颇高,除此之外……”

    话至此处,怀恩稍稍犹豫了片刻,但还是继续说了下去,道。

    “据说那日,首辅大人还特意跟次辅大人解释说,他并没有对于少保落井下石的意思,只不过,次辅大人好像并没有接受,最后,似是不欢而散。”

    说着话,怀恩将自己听来的消息,都说了一遍。

    “……外头人都说,首辅大人此举,是见于少保出了狱,所以想要缓和一下关系,但是效果,貌似不大好,那次谈话之后,于少保和俞次辅两位老大人,都没有什么反应,反倒是朝中如今,都已经知道了,首辅大人曾在皇爷面前,提过要将兵部二侍郎都调离一事,这些日子,倒是围着首辅大人议论纷纷的,尤其是兵部的几位大人,据说,颇有微词……”

    这样吗?

    朱祁钰的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并没有再多问什么。

    不多时,殿外有内侍来报,道。

    “启禀陛下,吏部王天官,内阁王首辅,俞次辅求见。”

    于是,朱祁钰点了点头,示意怀恩将略显凌乱的御案收拾了一下,然后吩咐道。

    “叫他们进来吧。”

    内侍退下,随后,没过多久,王文等人的身影便在殿门外出现。

    “臣等参见陛下。”

    “免礼平身吧。”

    让几人起身之后,朱祁钰便直截了当的问道。

    “几位先生联袂而来,想是廷推阁臣一事,有结果了吧?”

    于是,王文上前,递上一份文书,道。

    “回陛下,臣奉旨主持廷推,经诸臣商议,公推出候选者七人,分别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仪铭,鸿胪寺卿罗绮,吏部侍郎何文渊,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轩輗,山西布政使蔡询,南京户部侍郎王裕,湖广左布政使萧晅,此为七人的履历及廷推详情,请陛下御览。”

    内侍接过文书,呈到朱祁钰的面前,他简单的扫了一下前头七个人的履历,却并没有将太多精力放在上头,而是直接看后面的廷推结果。

    倒不是说,这些人的履历不重要,而是事先这些人的名单,朱祁钰早已看过,对他们也大致有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廷推之所以权威,就是因为,他的结果,要能经得起朝野上下所有人的质疑。

    从政绩,才能,到德行,人品,但凡是有一点缺点,在廷推上,都会被政敌无限放大,所以最终选出来的人,不能说是毫无缺点,但是至少现在的廷推状况来说,还是相对能够选才的。

    事实上,这也是朱祁钰一直以来严禁结党的原因之一,因为一旦结党,廷推的时候,必然难保公正。

    回到这次廷推阁臣上,这份文书明显是当廷写就的,上头详细记录了进入最终名单的七人,在廷推上到底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可。

    按照票数的多少,从前到后,便是刚刚王文所说的顺序,不过,仔细的瞧了瞧,便能看出一点苗头来。

    排在前头的仪铭,罗绮,何文渊三人,票数咬的很紧,罗绮比何文渊多了三票,而仪铭则仅仅只比罗绮多了一票。

    而在何文渊之后,轩輗的票数比他少了足足八票,再往后的蔡询,王裕,萧晅,票数则又重新咬的很紧。

    按照先前朱祁钰下的旨意,这次廷推,要选三个大臣入阁,而按照惯例,廷推的最终名单,要是实际中选的二到三倍,也就是说,三人入阁,最终名单应有六到九人,至于具体是几个,则要看朝堂上大佬们的博弈以及主持廷议的吏部尚书随机应变。

    很明显,王文这次走的是中庸之道,并没有咬着六个人的底线,也没有顶着九个人的极限,最终的这份名单,也和朝堂众臣的期待大致相符。

    按照这个预期走下去的话,最终被圈定的人,理应就是票数最高的仪铭,罗绮,何文渊三人。

    但是,看完了这份名单之后,朱祁钰却并没有急着圈定最后的人选,而是将结果放在一旁,对着王文三人问道。

    “结果朕已知晓,不知这七人当中,几位先生觉得谁更合适呢?”

    这话问出,在场几人都有些意外。

    如果说是在廷推之前,皇帝这么问也就罢了,可如今廷推结果已经出来了,说白了,原先在一大堆人选当中不容易选,可如今摆在面前的,只有七个人,七选三,还不容易选吗?

    还需要他们推荐?

    相互看了一眼,最终,王文上前开口,道。

    “陛下,这七位大人,无论是政绩,德性,声望,都堪任其事,廷推之时,皆有不少大臣荐举,至于最终该何人入阁,还请陛下圣心裁断。”

    开玩笑,这种时候,不管皇帝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正都是不能答的。

    廷推结果既然已经出来了,那么就说明,这几人各自的支持者,都已经明朗化。

    这个时候,单独提出任何人来,都有可能遭到其他支持者的弹劾,有影响廷推的嫌疑。

    所以,好话不能说,坏话更不能说,只能是天子直接裁定。

    王文话音落下,底下王翺和俞士悦二人,亦是出言附和。

    见此状况,朱祁钰倒是没多纠缠,道。

    “既是如此,那此事先不提,朕回头再斟酌一番,近些日子以来,兵部尚书出缺,朝中不少大臣上奏,说应当尽快选定新的尚书人选,几位可有合适的人选?”

    啊这……

    三人没有想到,天子的话题转的这么快,而且,突然之间,就如此直接的提起了这么一桩大事。

    而且,更重要的是,天子没有说,要不要急着选继任的尚书,而是直接问,谁更合适。

    这其中的透出的意味,可着实是不得不让人深思啊……

    三人踌躇了片刻,最终,还是王文率先上前,道。

    “陛下,兵部尚书乃七卿之一,位高权重,故而臣以为继任者的选定,理当慎之又慎,不可操之过急,不如,令群臣推举,初选名单之后,再举行廷推,方为妥当。”

    涉及到这种级别的大员,其实已经不是吏部能够说了算的了,平心而论,王文提出的这个办法,是最为稳妥的。

    群臣举荐加吏部初选,整理出一份名单后,交付廷推,选出最终的人选,虽然麻烦且耗时会久一些。

    但是好处是,能够给各方都有足够的准备时间,令最终的结果,让各方都能够接受。

    当然,这仅仅是在天子没有圣心默定的人选前提下,最稳妥的办法,如果说,天子早有人选的话,那么,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王翺和俞士悦二人没有说话,但是脸色却是赞同王文的样子。

    见此状况,朱祁钰沉默了片刻,右手轻轻的敲了敲桌案,响声回荡在殿中,似乎敲在几人的心头。

    片刻之后,只见他的目光落在了俞士悦的身上,问道。

    “俞次辅,内阁诸臣当中,你在朝中任职的时间最长,理应对内阁诸臣最为了解,如果说,朕打算从内阁当中调一人出掌兵部,你觉得,谁最合适?”

    第1112章 老谋深算王首辅

    这句话问出来,俞士悦顿时感觉到,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他的身上,而他自己,心中也不由是一阵叫苦。

    这种问题,怎好随便回答?

    而且,让他疑惑的是,在场的其他两人,王文是吏部尚书,王翺是内阁首辅,哪一个都比他更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可天子偏偏就点了他的名。

    说什么他在朝的时间最长,要是真论这个,陛下您该叫的礼部那位啊,找他干嘛,这理由未免也太牵强了些。

    心中短暂的思索了片刻,俞士悦抬头看着天子平静的目光,隐约明白了什么,默默地叹了口气,道。

    “陛下明鉴,臣以为,兵部尚书一职主掌军务,故而,寻常大臣难以胜任,须得曾有管理军务经验的大臣出任,方才妥当,首辅大人此前曾在辽东提督军务,又随天官大人出使辽东,若内阁之中,有人能够担当兵部尚书一职,则非首辅大人莫属。”

    说到底,俞士悦亦是久经宦海之辈,所以,短短时间内,他便已经大致明白了天子的用意。

    和刚刚的问话不同的是,这一次天子是单独问他,而且,还特意点出了,从内阁当中选用。

    如此一来,范围足够小的情况下,又直接点了他的名,也就意味着,他不能敷衍推辞,天子此问,实际上是心中已有默定之人,之所以问他,事实上是想看看,他对此有没有不满。

    内阁三人,张敏素无军务经历,虽说兵部尚书,并不一定要曾经提督军务,但是,单论资历,张敏个不够格。

    那么,就只能是王翺和俞士悦二人其一,如果是俞士悦的话,那么,天子该问的就是王翺,既然问了他,那么,大抵圣心默定之人,便是王翺了。

    所以,摆在俞士悦面前的问题就是,他要顺着天子的意思‘举荐’王翺,还是和天子对着干了。

    俞士悦又不是于谦那个愣头青,自然不会明着触天子的霉头,更何况,如果抛开个人恩怨不谈,王翺本人知军且有能力,调入京中历练了这么久,人脉威望也都有了积累,他来接任兵部尚书,也的确是最合适的。

    唯一的问题只怕就是……

    “首辅,俞次辅推选你来继任兵部尚书,你自己觉得呢?”

    站在底下,俞士悦的心绪复杂,上首的天子的目光,却已经转向了旁边的王翺,开口问道。

    面对这样的问话,王翺自己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道。

    “回陛下,兵部尚书乃是七卿之一,朝廷要职,臣以为天官大人和次辅大人所言皆有道理,至于到底谁来继任,相信陛下自有裁断,臣不敢妄议。”

    这话说的倒是恭敬,既没有上赶着觉得一定是他,也没有推辞,倒算是一个妥帖的回答。

    听完之后,天子点了点头,却没多说什么,只道。

    “朕知道了,几位先生今日辛苦了,先下去吧……”

    “臣告退。”

    三人躬身行礼,随后,便退出了文华殿。

    殿门外,三人不约而同的放缓了脚步,王翺和王文二人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相互笑着点了点头,随后,王文便先行离开了。

    剩下俞士悦看着王翺,眼神当中带着几分莫名,道。

    “首辅大人好谋算,俞某在此,先恭喜首辅大人了。”

    刚刚在殿中,虽然天子到最后没有下定论,但是,意思其实已经明白了,继任兵部尚书的,十有八九就是王翺。

    俞士悦当时虽然还有疑惑,但是,走出殿门,他将这段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连成一串想了想,其实现在的局面,也并非无迹可寻。

    此次于谦入狱,或许是巧合,但也或许是必然,当初整饬军屯时,于谦为了能够让政令通达,上下一心,几乎将兵部打造成了铁板一块,从侍郎到郎中,员外郎,都是他的亲信,虽说是得了天子的默许,可毕竟,太过引人注目了。

    如此权重,不可能不引起天子的忌惮,如今整饬军屯一事结束,兵部被打压,势在必行。

    可是打压,也要分怎么做,兵部如今的状况,最大的问题其实就在于,于谦的威望太高,大小事务,几乎由他一言而决,底下的属官,完全失去了对尚书的牵制。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