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986节
    在他们的口中,这些地方往往文明落后,为人野蛮,甚至不懂得怎么侍弄田地,可偏偏产量却高,朱祁玉思索之后,将其归于他们使用的种粮,或许本身就更加优良。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曾经感叹,大明对整个世界的确所知甚少,郑和下西洋,虽然靡耗甚众,但是,却也并非没有益处。

    只不过,当时他虽仔细看过,并没有想着要将其全部记下来的想法,毕竟,那个时候他也没有想过,自己能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不过,在郕王府醒来之后,朱祁玉便意识到,自己有些草率了,但是,也没有办法。

    正因于此,现在摆出来的这份地图,有很多的细节,都是和朱祁玉见到的不同的。

    他已经尽力去还原了,而且,还特意调阅了朝廷留存的各种舆图,地理志,乃至是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图,他也拿来比照了。

    为了让舆图更加清楚,他甚至将原本的尺寸放大了一倍来绘制。

    但是,即便如此,也只能印证一部分,整幅地图仍然有很多模湖不清的地方。

    即便如此,现下来说,也差不多够用了。

    当然,这话是不能直接对岷王等人说的,不然的话,很难解释,他怎么会能画这幅图。

    要知道,这图上不单有地形地名,还有很多地方的风土,人情,习俗,这些认真计较起来,都不是好解释的。

    因此,面对朱徽煣的疑问,朱祁玉沉吟片刻,便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说辞,道。

    “据说太宗年间,曾有泰西之人经泉州府远航至我大明,随身携带着一副舆图,自言来自佛朗机,为寻中国而来,途中遭遇海难,仅存一人。”

    “当时官府之人难辨真假,便先将其所携带舆图送至京师,但是或许是因远航积累伤病,所以,舆图尚未至京,这个泰西人便已病故,其所带舆图送到宫里,被钦天监保留下来。”

    “后来,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曾据此舆图规划航线,证实图中许多国家的确存在,回朝后,据其经历,绘制成了《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朕登基之后,因土木之役,调阅了兵部及钦天监留存的诸多舆图,这才发现了当初这份旧图。”

    “因此,在大战结束后,朕便命钦天监官员,以此旧图为主,合故元遗留舆图,郑和航海图等多方查证,绘制出了此图。”

    说这话,朱祁玉指了指面前的图卷,道。

    “除大明疆土外,这图上以朱红色标记之处,是三宝太监所经之处,记录详实,但是,其余地方,或是古籍记载,或是那泰西旧图标记,其中有诸多地方,尚需考证。”

    “不过,朕查阅了当初三宝太监带回的许多他国典籍,其中不少提过与其接壤之国,两相印证之下,倒也可以得出,这舆图虽然细节需要勘正,但是大抵地形应当无误……”

    这番话,拐了好几个弯,朱祁玉把这图的来历,一下子给支到永乐时代去了,就算是真的有人要追问,这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一个区区的泰西人,想查也查不到。

    而且,为了增加这图的可信性,他还把郑和拉了出来,反正当初郑和出海,到底参考了多少古籍,也没有人晓得,但是,作为曾经受命数次下西洋的三宝太监,他的招牌还是好用的,至少,朱祁玉的这番话说完之后,面前二人对这舆图的怀疑之色,也去了大半。

    不过,即便如此,朱徽煣明显还是有些兴致不高,道。

    “如此说来,我大明疆域,果真就这么大?”

    看着这位叔祖的样子,朱祁玉不由有些失笑,想了想,他开口道。

    “这舆图所绘,应是不假,但是其中国家,多为国力不盛之效果,有些地方,甚至尚是不毛之地,仍处于茹毛饮血之时,便是比诸蛮夷,也多有不如。”

    “当然,也有强盛之国,诸如泰西各国,佛郎机,意大里亚等国,国力亦强,然常有战乱,如今何状,却是不知,但是,如我大明般繁盛之地,恐怕是没有的。”

    这番话说出来,朱徽煣的脸色总算是好了许多。

    在他看来,或者说,在大明人看来,大明之外不是没有国家土地,只不过,都是化外之地,不值一提罢了。

    文明和国力上的强盛,是镌刻在骨子里的自信。

    于是,从震惊当中收回神来,朱徽煣重新将这舆图上下打量了一番,开口问道。

    “陛下,此舆图倒是新奇,既是化外诸国,倒是与我大明无碍,不过,若是能够互通有无,倒也不失为一桩好事。”

    “不知陛下绘制此图,是想要?”

    如果说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反应过来,那么此时再联想起代王移藩之事,加上他之前的猜测,朱徽煣觉得,自己隐隐约约的,也把握到了一点天子的心思。

    果不其然,他这个话头递上去,天子的目光顿时落到了一旁的朱仕壥,道。

    “这舆图毕竟是参照古籍所绘,许多地方并无实据,诸多细节也不甚详实,所以,朕一直想遣人出海,将此图完善核实,如岷王叔祖方才所说,如若这图上所绘皆是真实,那么,能与泰西诸国互通有无,对我大明来说,却是一桩大好事。”

    和朱徽煣随口一说不一样的是,朱祁玉的这最后一句话,说的很是认真。

    因为只有他最清楚,这张图如果能够完全证实,或者说能够完善的话,对于大明来说,将会是什么样的意义。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奉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何在?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商人交换只能带来利润,其本质,其实就是低价购入,高价卖出,买家出钱,卖家出物,商人居中赚取差价,这个过程,本身是不会产生新的财富的,只会让商人攫取利润。

    但是,在大明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当中,个体的利润毫无意义。

    大明需要的是财富,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粮食,需要的是能够遮体保暖的布帛,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铁器,瓷器,需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耕牛……

    而这些,恰恰是商业不能带来的,太祖皇帝立国,对商人极尽打压之势,原因便在于此。

    要知道,像是那种半农半商的小户,忙时种田,闲时进城卖些瓜果蔬菜,自家养的鸡鸭,织的布匹等等,这些朝廷不仅不禁止,而且还十分鼓励。

    但是,如果是专门以倒卖倒买牟利的商贾,自己没有任何的产出,却攫取了老百姓的财富。

    专门经商的人越多,种地织布的人就越少,相应的,粮食,布匹这些东西的总量就会减少,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进而就会影响到朝廷的岁入,自然是要被打压的。

    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不独大明一家。

    然而,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整个国家是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的。

    既然是封闭的,那么财富都在国内流转,商贾不事生产,却攫取了大多数的利润,被打压也是正常。

    可是,如果说,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呢?

    既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易,那么,商人低买高卖的这种举动,其实本质上就是从他国取利,用于大明。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贾是否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生产者’呢?

    这一点,朱祁玉一直都只有一个模湖的概念。

    最初他萌生这个想法,是起于隆庆开关,在那之前,他也一直觉得,和泰西诸国的交往并无必要,尤其是后来,随着大明国力渐衰,东南倭寇肆虐,再难组织起类似郑和下西洋这般庞大的船队之后,他更觉得,海禁才是上策。

    所以,隆庆开关时,他实际上是不赞成的,当然,那个时候的他,不赞成也没有办法。

    南宫之变后,继承皇位的已非他这一脉,所以,他就连托梦都做不到,就算是做到了,只怕也不会被相信。

    但是,让他意外的是,隆庆开关之后,大明的税收状况,却反而隐隐有好转的迹象。

    别的不说,万历皇帝收了那么多年的矿税,虽然各地怨声载道,可能收那么多年,本来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这些钱是从何而来的?

    当然是隆庆开关后,从泰西诸国流入大明的,正因于此,朱祁玉才慢慢改变了对海禁的看法,同时,开始重新思索,商贾对于大明来说,是否可用。

    抱着这个想法,才有了当初瓦剌一战时,王文拿互市去跟脱脱不花谈条件的举动。

    那个时候,朱祁玉就已经做好了打算,大战结束之后,无论是大胜还是惨胜,都要同草原开始互市。

    诚然,互市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却是朱祁玉验证自己想法的一次尝试。

    而最后,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果然是对的……

    第1050章 互市未来

    虽然说,在打开互市的过程当中,付出了很多艰辛。铫

    但是,在皇店和户部的联合主持下,通过这两年互市流入大明的财富,实实在在的让大明的国力恢复的很快。

    不说别的,至少国库充裕了很多,再也不用搞什么胡椒苏木折俸了,朝廷在很多大事不停不简的情况下,也没有向地方加税,甚至于,在匠户改制之后,许多的匠户因此获得了更多的钱粮。

    当然,草原上很少出产粮食,但是,度过了平稳期之后,朱祁钰已经开始鼓励皇庄接受各部使用牛羊来进行交易了,这些牛羊虽然不能用于耕种,可被运到内地之后,却也会比低于市价的方式再卖出去,这样以来,皇庄的利润会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却让京畿附近的牛羊价格变得异常稳定。

    最近一段时间,朱祁钰甚至在考虑,要不要开辟一些草场,专门用来饲养这些牛羊。

    除了和鞑靼的普通互市之外,还有便是和瓦剌的茶马互市,虽然说,瓦剌偶尔偷奸耍滑,会用一些劣马以次充好,但是,毕竟无碍大局,有了这些马匹,像是大同,宣府这些边镇,骑兵的规模便也可进一步开始扩大。

    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且,最重要的是,并不需要加征苛捐杂税,也不需要加派徭役,朝廷有了银子,才能办更多的事,地方有了灾情,也才有蠲免税赋的底气。

    如果说,前世隆庆开关后的状况,只是让朱祁钰开始思考商贾的问题的话,那么,互市起到的巨大作用,则是让他真正认识到了商贾的用处。铫

    重农抑商并没有错,但是,这不代表商业对于国家来说只有坏处,关键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互市当然好,但是,却有一个重大的缺陷。

    那就是,只能由皇店来进行!

    皇店垄断了互市的贸易,但是,这其中有诸多不便,譬如说,皇店的各种物资,都是从京畿购买,然后起运至边境进行交易,贸易所获的马匹可以就地编入官军,但是多余的还是要运回内地,至于牛羊等物,也同样要运回再行售卖。

    这个过程十分麻烦,而且,需要消耗不小的人力物力,但是,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沈翼,对此都并没有觉得不妥。

    要知道,如果单纯从成本出发,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在边境开设榷场,皇店直接购入,然后将交换来的物资当地售卖,或者从户部的角度出发,更进一步,开放民间贸易,只需设置专门的交易地点,然后设员榷税便可。

    皇店所交的税,比诸内地,已经是很高了,但是,扛不住互市的暴利,一旦开放民间贸易,设置更高的税率,也必定是能够吸引一大批商人的。铫

    而且,皇店毕竟规模有限,很多的小部落是没有机会加入到互市当中来的,如果扩大规模,允许民间商人入场,朝廷在互市上的岁入翻上一倍,都不成什么问题。

    但是,不行!

    尽管对贸易的想法有所改变,但是,朱祁钰仍旧十分清醒,并没有被这大笔大笔的进帐蒙蔽了眼睛。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户部沈尚书的用处了,这位大司徒虽然贪财,但是,对互市的利弊,认知的还是很清楚的。

    互市开通之后,他曾经多次提醒过朱祁钰,保持现有的规模和频率即可,不可继续扩大。

    至于其中原因,十分复杂,说白了,互市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

    虽然现如今大明和草原的确是互市关系,但是,这本质上是一种朝贡贸易,是以各部落对大明宣誓臣服为基础的,一旦开放民间贸易,这一点就会被打破。铫

    与此同时,互市本身属于一种羁縻手段,相较其经济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调节草原的局势。

    除此之外,民间的口子一旦放开,哪怕仅仅只是在边境设置榷场,由皇店居中控制,商贾内部交易,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边境走私,本就屡禁不止,唯一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严禁未得许可的民间商人到边境行商。

    这一点,朱祁钰一直非常警惕,所以说,很多时候,人的智慧来自于经验。

    前世的时候,俺答封贡,互市重开,便已经让朱祁钰见识到了,朝廷对民间贸易不加控制,是什么样的后果。

    要知道,那个时候,朝廷还并非是完全放开了贸易,但即便是在重重禁令之下,还是有无数民间商人蜂拥到边境各处,其中甚至有铤而走险,大规模的售卖军械的行径。

    所以,这个口子绝不能开,互市一定要由皇店来掌控,即便是对于各边镇内的商贾贸易,也要予以严格的盘查和控制。铫

    当然,朱祁钰并没有天真到,皇店一定不会出岔子,利欲熏心之辈总是有的。

    但是,皇店作为天家产业,他要查办起来方便的很,更重要的是,不会像民间那样的分散,即便出了问题,也很容易纠察恢复。

    所以说,边境的贸易不便,也只能不便,皇店每次都要如此大费周章,运来运去,也不得不如此。

    这本质上,是不符合逐利的出发点的,但是,出于各种原因,也只能维持现状。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