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920节
    这种状况之下,外有这些不知死活的草原部落上蹿下跳,内有天子心生开战之意,倘若一个处理不当,大明说不定真的要再次被拖进战争的泥潭。

    这才是一众大臣最担忧的事!

    因此,在场的许多大臣,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先是欣喜于郭登再得胜仗,但是紧接着,脸上便浮起忧虑之色。

    倒是天子高兴的很,虽然早就知道了内容,但还是将兵部呈上的军报从御案上拿起来,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抚掌笑道。

    “好,好,好,郭登果真猛将也,此番追击虏贼,斩首四百余人,凯旋而归,杨杰也安然回归,着实是喜事也!”

    “传旨,郭登此战,骁勇无比,振我边军士气,命兵部按制叙功,此次参战的所有官军将士,各赐银一两,布一匹,总兵官郭登赐银甲一副,宝弓一件,以示嘉奖。”

    这番赏赐倒不算什么,但是,关键在于天子的描述。

    振我边军士气……

    这句话或许是无心之言,可却让在场的大臣们,眼中的担忧之一,更深了一层。

    于是,殿中静了片刻,便有兵科的给事中出言道。

    “陛下,此战固然是大胜,但是,朝廷自有定制,按例叙功便可,另加赏赐似乎过厚,此次若赏,此后不赏,易令边军将士心生不满。”

    “若成定例,次次皆赏,则恐朝廷靡费加重,以臣之见,下旨褒奖即可,不必另加赏赐,请陛下明鉴。”

    应该说,自从上次收拾了两个蹦跶的欢的御史之后,如今这帮科道官员,都安生了不少。

    朝廷之前贬斥降谪的御史也有,但是,这次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往常的时候,这些大臣虽然是被责罚,可都是因为敢言直谏,触怒君颜,所以才遭贬谪。

    这种贬谪,虽然一时受苦,但是,复起的机会很大,而且,在士林当中也可以获得一个为国进言的好名声。

    可是这次,张莹,李锡二人被贬,整个朝议过程当中,只讨论了他们上奏的流程问题,绝口不提他们谏奏的内容。

    换句话说,他们被贬,并不是因为具体的某件事,既然如此,那么,为国进言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这种状况之下,御史们就算不想收敛,也不行了。

    说白了,他们并不怕被贬谪降调,就算是被罢官了,起复的概率也是很大的。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朝野上下,都认可他们是蒙受冤屈,被迫贬谪的。

    天子这么一弄,就算他们谏奏的内容无错,可流程上被挑了毛病,此后就算是起复,也会遇到困难。

    这种没有好处的事,御史们自然也就渐渐地不敢做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他们放弃了自己谏奏的权力,相反的,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在天子规定的框架下,他们依旧保持着科道的风采。

    便如现在,此事涉及兵事,那么,出言谏奏的,便是兵科的给事中。

    而一般情况下来说,天子如果不直接答应或者否决,而是询问大臣的意见的话,那么,便可视为是下廷议讨论,如此以来,其他的科道御史,便也可参与到其中来了。

    所以说,任何一种新的制度,都需要在不断地磨合当中,慢慢的取得平衡。

    虽然最初开始的时候,很多御史对于天子对科道的改革有所不满,但是实际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各自也磨合出了新的处理方式。

    当然,这种方式,终究不如刚开始的时候,御史们可以自由上奏要更方便,但是,也算是能够让这些科道官员们接受的结果了。

    不过,弊端就是……

    “卿家此言,有些杞人忧天了,边境如今安宁,并无太多战事,些许激励,可以让边军将士更加尽忠职守。”

    “何况,军报当中有言,此番裹挟杨杰至边境的,并非普通的虏贼,而是也先的帐下亲卫,战力非凡,郭登虽胜,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以,不可视同普通的胜利,加厚赏赐并无不妥。”

    “至于说担心加重朝廷靡费……”

    弊端就是,天子如果直接答应或者否决,那么,便相当于没有下廷议讨论。

    那么,他们大多数和兵事无关的科道官员,如果插手的话,就很有可能受到处罚。

    虽然说,到现在为止,天子还没有认真到这种程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御史来说,他们在站出来之前,就要更多的考虑一下风险和措辞的问题了。

    御座之上,朱祁钰依旧满脸笑意,说到朝廷靡费,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户部尚书沈翼,然后笑道。

    “这些赏赐,由朕来出,不从国库出,这总可以了吧?”

    得,天子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来,再纠缠就不礼貌了。

    于是,底下的几个兵科给事中对视一眼,到底没有再继续开口,拱手道。

    “陛下天恩!”

    随后便退了下去。

    赏赐毕竟是小事,真正的问题,在于杨杰,或者说,在于边境聚集的这些部落,到底该如何处理。

    事到如今,这件事情,也只能落在兵部的身上。

    不过,看着兵部的两位侍郎,不少大臣的心中,又多了一层忧虑。

    于少保亲自上奏,都被天子如此敲打。

    现如今,兵部只有两位侍郎,想要顶住天子的压力,只怕不容易了。

    当然,再不容易,自己的活也逃不了。

    感受到朝堂上的目光都聚集到了自己的身上,刚刚呈上军报的兵部侍郎李实硬着头皮,但还是上前道。

    “陛下,先前鞑靼各部齐聚宣府,声称要找指挥同知杨杰讨要说法,至今仍无结果。”

    “如今杨同知返回大明,想必这些部族得知消息后,又会再生事端,该如何处理此事,恐怕需要提前安排……”

    第989章 到底图啥

    文华殿中。

    随着李实的话说完,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这段时间以来,对于杨杰在草原的所作所为,朝中颇有非议。

    有些人觉得,他的举动让草原陷入内乱,为大明赢得了安宁,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杨杰擅自行动,太过冒险,稍有不慎,可能会让边境再起战事,甚至于,还有些人觉得,他挑拨脱脱不花兄弟阋墙,有失大明的仪体,总之是众说纷纭。

    当然,天子的态度,一直都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杨杰是一定要保的!

    这一点,从派遣杨洪领兵出京,再到为杨杰升官授勋,都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态度是一回事,边境如今,毕竟因杨杰而导致了各个部落上门讨要说法。

    这件事情到底该如何解决,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对于这件事,天子也和刚刚一样,并没有让群臣商议的意思,而是沉吟片刻,直接道。

    “这件事情,既然是杨杰惹出来的,那让他来处理便是,传旨给杨杰,命他即刻赶赴宣府,协助金濂妥善处理边境事宜。”

    话音落下,在场顿时掀起一阵议论之声,就连最前端的一干重臣,脸上也闪过一丝意外之色。

    他们知道天子信重杨杰,但是,却没想到,天子对他如此放心。

    要知道,如今宣府的各大部落,提出的首要需求,就是让大明交出杨杰。

    这个时候,让杨杰去宣府,而且,还是让他协助金濂和这些部族交涉,这……真的不会当场打起来吗?

    相互对视了一眼,最终,俞士悦上前道。

    “陛下,如今宣府局势紧张,各部落对杨杰十分仇视,再加上他刚刚从草原而归,关于草原诸事,又不少细节需要奏禀朝廷,是否,先让杨杰回京述职,然后再另做安排?”

    这话说的委婉,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杨杰出现在宣府,可能会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所以,不如让他先回京师,等到把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再做安排不迟。

    这意思并不难懂,但是,天子却仿佛没听出来一样,摇了摇头,道。

    “杨杰此次奔赴草原,的确辛苦,但是,正因宣府局势紧张,才更需要他立刻赶赴,至于述职之事,待一切事了,再回京面奏不迟。”

    …………

    在场的一众重臣面面相觑,都感到有些无语。

    他们想先召杨杰回京,就是为了问清楚具体的情况细节,好对应做出判断和布置。

    真要是等一切都结束了,还问这些有什么用?

    见天子揣着明白装糊涂,一帮老大人们一阵无奈,眼神交流了片刻,最终,王文不得不在众人的注视下,上前道。

    “陛下,此次鞑靼各部齐聚宣府,便是为杨杰而来,如今若贸然让杨杰前去宣府,恐令其情绪激化,生出乱事,故而,不妨先召杨杰回京,一是为询问草原状况,二也是借此消息,看看鞑靼各部的反应,毕竟,双方没有见面,总还是有缓冲的余地,请陛下三思。”

    朝堂之上,通常情况下,大家说话都是心知肚明,并不点透,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给双方都留有余地。

    但是,现如今,天子硬要装不知道,那么,也就只能把话给挑明了。

    和之前都是一些御史出面不同,这次说话的,是真正有分量的重臣,而且,又是天子一向宠信的天官王文。

    所以,不少人还是抱有希望的。

    但是,可惜的是,即便是王文出面,天子也只是沉吟了片刻,便道。

    “天官顾虑的有理,不过,朕还是那句话,这件事情,是杨杰惹出来的,那么,由他来处理,最合适不过。”

    “至于诸卿所担心之事,朕倒觉得不必,宣府乃是我大明重镇,杨杰只要在宣府城内,安全总还是能保证的。”

    “何况,昌平侯声镇边军,有他在宣府城中,这些虏贼轻易不敢轻举妄动,就算是他们真的动兵进攻,以宣府如今的兵力,也不会有失。”

    “所以,调回杨杰并无必要,便让他亲自去一趟宣府,将此事妥善解决之后,再回京师复命不迟。”

    倒不能说,王文出面没有作用。

    作为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又是天子的宠臣,他的话明显在天子这,还是有用处的。

    但是,也仅仅只是让天子耐下性子来,解释了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并没有让天子改变主意。

    当然,天子的这番话,对于在场的大臣们来说,其实说服力并不强。

    因为就连天子刚刚也说了,这些鞑靼部落,是有可能冲动之下,举兵南侵的。

    只不过,以宣府的兵力,鞑靼如今的力量,很难取胜而已。

    但是问题就在于此。

    对于一众大臣们来说,他们所求的,是尽可能的避免开战,因为一旦开战,局势就会变得不可控制。

    虽然说,以鞑靼如今四分五裂的局势,大明应付起来并不会太困难,但是,毕竟战事一起,牵涉的是方方面面。

    一旦杨杰去了宣府,那么开战的可能,就会直线上升。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