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79节
    他现下如此咄咄逼人,看来刚刚着实是被气急了。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也的确不好再袖手旁观了,征询的看了一眼旁边的陈镒,见对方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王文心中大致有了底,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张蓥,李锡二人违抗圣命,越权妄议之事已明,不必再议,吏部按陛下旨意,已拟令张蓥降为九品主簿,李锡降为八品县丞,以警朝野上下,请陛下御准。”

    说着话,王文从袖中拿出一份公文,呈递了上去。

    不得不说,这位天官大人,还是护短的。

    他上来不提沈敬和林聪等人的争执,直接便说张蓥,李锡二人的处置,其实便是表明了态度。

    不过,王文不提,不代表天子就可以不理。

    公文送到了御案上,朱祁钰扫了一眼,却并没有立刻提起朱笔批复,而是看着底下的群臣,道。

    “方才诸卿所言,皆有各自道理,自然,也有偏颇之处。”

    “朝廷向来不以言罪人,这是典制,但是,张蓥,李锡二人确非因所言之事而罪之。”

    “朕改科道言官之品级典制,非为阻塞言路,实为畅通言路尔,太祖立国,定士农工商,朝廷上下各安本位,方能国泰民安。”

    “言官上传下达,谏诤讽议,堪称国之柱石,然则近年以来,王振擅权,官场世风日下,文者推诿渎职,武者忧惧避战,屡屡有此事发生,又朝中大事频繁,诸臣难安本位,风气浮躁。”

    “当此之时,正是科道发挥作用之机,朕赐钤记与各科道御史,是望诸卿能担当朝事,一心为公,况谏奏递于御前,亦非无人可见。”

    “除朕之外,内阁大臣及六部公卿,若有必要,皆得预闻,若卿等以为事关重大,不得不明奏于朝堂上,亦有流程法度,尔等宜遵行之,善体朕心,不可妄加揣测。”

    这番话说的温和,话里话外,都在表达对科道的倚重之意。

    虽然最后带着淡淡的敲打,但是不得不说,还是让在场的一众言官们,心都放到了肚子里。

    天子只要不是真的想旁置科道,那就问题不大。

    而且,还是那句话,这番改革,其实力度相对来说是比较温和的,收走了一部分谏诤权,但是,也给予了科道新的权力。

    密奏明奏两种体制,各有好处,也各有坏处,说到底,还是要看怎么来用。

    更重要的是,身为天子,肯向大臣做出这样的解释,身段已经方得足够低了。

    见此状况,林聪和叶盛对视了一眼,脸上闪过一丝无奈。

    他们很清楚,这番话,有一大半天子都是说给他们听的。

    再不识抬举,那可就是真的不识抬举了!

    心中叹了口气,叶盛率先道。

    “陛下圣明,臣等定当尽心竭力,为朝廷效命!”

    于是,朱祁钰点了点头,然后转向一旁的林聪,道。

    “林卿也起来吧,朝堂上政见不同是常事,不可随意有辞官归去之举,再有下次,朕无论如何要治你一个要挟君上之罪了。”

    这话口气轻松,带着淡淡的玩笑之意。

    尽管,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当这是个玩笑,但是,毕竟算是给了林聪一个台阶下。

    于是,林聪羞愧的低下了头,叩首道。

    “谢陛下,请陛下放心,臣此后必当谨言慎行,行科道之责,澄清官场风纪,以报陛下隆恩。”

    说罢,方才起身,然后在内侍的帮助下,重新将官帽戴好,退至了一旁。

    这两边都处理过了,接下来自然是沈敬。

    刚刚的这场对峙,沈敬是占了上风的,但是,有些时候,朝廷上占了上风,就得从其他地方补回来。

    相较于刚刚的和煦态度,面对沈敬,朱祁钰的口气就没那么好了,直接了当的道。

    “沈郎中,朝廷之上,政见不同,偶有冲突实乃常事,但是你如此破口大骂,实在有失臣仪,你可知错?”

    话说的严厉,但是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

    要知道,刚刚的时候,天子问的还是‘知罪’,这一转眼的工夫,就变成了‘知错’。

    可见到最后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沈敬自然也不是不识相的人,就坡下驴,态度良好,道。

    “臣知错,请陛下责罚!”

    “罚俸一月,待下朝之后,你亲自上门,向林给事中,叶给事中二人致歉,此后朝堂之上,不得再如此放肆,否则,朕必定严惩不贷。”

    这惩罚说重不重,说轻也不轻,尤其是登门致歉,可是个苦差事。

    因此,就连沈敬的脸色,也不由变得有些苦兮兮的,看了一眼自己的靠山老王大人。

    结果发现,这位天官大人对他目不斜视,于是,沈敬只得拱手道。

    “臣遵旨,谢陛下天恩。”

    朝堂上的纠纷处理完了,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最后的,也是最开始的争执,对于张蓥,李锡二人的处置。

    看着眼前的公文,朱祁钰稍加犹豫,到了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

    “张蓥,李锡二人,擅权禀奏,本该降谪,但是,念其初犯,且确实一心为公,朕便小惩大诫,不予重惩。”

    “吏部重新再拟调令,平调出京吧!”

    这个结果,倒是有些出乎意料。

    不过,也在情理之中,毕竟今天的事情闹得这么沸沸扬扬的,而且,前脚天子刚刚表达了对科道的倚重之意,这个时候如果还维持原先的处置,其实还是有些不近人情。

    现在的结果,应该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了,所谓平调出京,意思是品级不变,另选官职。

    虽然说,肯定还是选不着什么好官职,但是,至少品级没有降,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了。

    只是,没能保住二人的原职,还是有几分遗憾也就是了。

    不过,这其实也恰好印证了,天子对待科道的态度,并不是无底线的纵容。

    一时之间,在场的诸多大臣脑中闪过诸多念头,静静的思索着自己之后在朝堂上的分寸……

    第956章 态度

    关于科道改革的事情,到此就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

    或许有人心中仍有不满,但是闹也闹了,吵也吵了,大佬们不肯下场,天子主意已定,再加上措施相对温和,并没有激起大多数言官们的逆反心理,自然,也就暂时只能维持现状了。

    看着朝班上这些科道官员带着不甘心各归其位,一旁的朱鉴等人还是不由有些惋惜。

    说到底,昨日朱仪的那番话,还是起了不小的作用的,不然的话,如果在背后推波助澜一番,那么今天剑拔弩张的程度,至少还要再上一个台阶。

    当然,朝会还没有结束,因为近段日子以来,除了科道改革一事,还有另一件备受关注的事,就是各大部落齐聚宣府城中讨要说法了。

    随着金濂的密报到京,陶瑾和其他边镇的军报也随之到了兵部,消息自然是早就瞒不住了。

    如今缺的,只是一个在朝堂上正式宣布此事的契机罢了,因此,在关于科道的争论结束之后,紧接着,兵部侍郎李实便上前道。

    “启禀陛下,兵部日前接到军报。”

    “近日以来,鞑靼内乱,草原各部族之间争斗不休,八月十二日,鞑靼济农阿噶多尔济叛,伏杀其兄脱脱不花未果,后脱脱不花遁走。”

    “八月十九日,阿噶多尔济于汗庭召开会盟,自立为汗,盟间有喀喇沁部首领孛来及翁里郭特部首领毛里孩指责阿噶多尔济叛主,并当场将其格杀。”

    “九月初二日,被迫出逃的脱脱不花,在郭尔罗斯部被杀。”

    “九月初七日,孛来拥立脱脱不花子脱古思猛可为汗,次日,毛里孩拥立脱脱不花子马可古儿吉思为汗,九月十日,察哈尔部拥立阿噶多尔济子哈尔古楚克台吉为汗,各部征伐不断。”

    应当说,虽然这段时间,京城当中流言不断。

    但是,具体准确的军报,还是首次在朝堂上曝出,脱脱不花毕竟是大明长久以来的老对手,骤然而死,草原内乱,对于整个大明来说,都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因此,这个消息一出,在场的一众大臣,顿时将刚刚的小打小闹抛到了脑后,哪怕是朝会上,也还是引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朝堂上的大多数消息,永远都是在小范围内流传的。

    因此,对于大多数的朝臣来说,他们所知道的,就是边境又出了事端,草原出现了乱局,朝廷突然又派了昌平侯杨洪领兵出京。

    至于其他的消息,各种各样离谱的很,想信也不敢信。

    然而事实,往往比流言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在一阵议论声中,李实手捧着笏板,继续不急不缓的道。

    “三日之前,兵部同时接到军报,声称喀喇沁部,翁里郭特部,察哈尔部,鄂尔多斯部各遣使者至宣府,声称鞑靼内乱,乃昌平侯杨洪之子,镇抚使杨杰暗中挑拨,要求大明交出杨杰,以修双方之好。”

    还是那句话,能够浮在明面上的消息,都是最浅层的。

    对于最关键的,也是在京城当中这段时间传的最沸沸扬扬的内容,兵部的呈奏,反而是最简单的。

    当然,越简单的消息,越是让人揣测。

    尤其是这段时间流传的消息,还有杨洪被遣派出京的决定,本就引起了诸多议论。

    如今,李实虽然说的简单,但是,很快就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原本是不相信,所谓的草原乱局,是由杨杰挑拨而成的。

    但是,如今兵部的军报摆在眼前,原本觉得京中这段时间的流言,都是无稽之谈的大臣,也开始有些惊疑不定起来。

    迟疑片刻,吏部侍郎俞山上前问道。

    “陛下,镇抚使杨杰,不是正在宣府城中养病吗?”

    这句话也是在场大多数人的疑问,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养病之说,十有八九不是真的。

    所以这句话,实际上在打探的,是天子的态度。

    草原上发生的乱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是,这件事情和大明有没有关系,却有待商榷。

    总不可能,对面说是杨杰挑拨的,那就是杨杰挑拨的,事实如何不论,大明是要有自己的态度的。

    这件事情如果大明想要置身事外的话,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彻底将杨杰摘出来。

    也就是像刚刚俞山所说的那样,声称杨杰一直在宣府养病,未曾离开了边境。

    如此一来,这件事情自然和大明毫无关系。

    至于说鞑靼内乱,是不是受人欺骗,反正,那个人不是杨杰,至于是谁,和大明没有关系。

    这是最简单的办法,但是……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