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42节
    “依臣之见,可从以下几处着手改善。”

    “其一,重新清查当初王振一党把持朝政时,升迁,降职,罢黜,杀害的官员。”

    “若因阿谀奉承,行贿托庇升迁者,视情状降等降级降职处罚。”

    “降职,罢黜,杀害之人,若是冤桉,死者追封,罢官者起复,降职者官复原职。”

    “以令朝野上下知晓,为公义道理出声者,不会蒙受不白之冤,不思为国尽忠,只想攀附权贵的幸进之徒,也终会被追究,昭告天下。”

    毕竟王文是吏部尚书,这件事情,他算是专业对口,所以,哪怕再难,他也得开口。

    而很显然的是,王老大人肚子里是有货的。

    这出手第一招,就是稳准狠。

    事实上,当初天子登基之后,就曾经对因触怒王振而被罢黜,降职的官员,有过起复和平反的举动。

    但是,当时因为朝廷面临着诸多大事,所以,更多的是针对于五品以上的官员,除了考虑王振的因素之外,因为当时的局势紧张,还要考虑提拔上来能否胜任,官复原职者能否迅速控制局面的问题。

    而且,这种大规模的调动,中间必然会掺杂大量的利益牵扯,所以,为了稳定朝局,当时起复和官复原职的人,要么是才能出众之人,要么是反抗王振十分激烈,闹得沸沸扬扬,在士林中享有名誉之人。

    不过,说到底,这么做还是因为那时的局势动荡不堪。

    可现在一切都慢慢走上了正轨,虽然说不上是海晏河清,但是,朝廷已经算是稳定了下来。

    天家和睦,东宫安稳,朝局安定,边境安宁,倒也是时候,继续把当时未完的事情,给做完了……

    但是,很显然的是,这样的大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

    王文的话音刚落,立刻就有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进殿以后一直沉默不言的左都御史陈镒,皱着眉头站了起来,拱手道。

    “陛下,天官大人所言,固然是好意,但是,却不可行!”

    第927章 护犊子的皇帝陛下

    在众人的注视当中,陈镒拧着眉头,开口道。

    “陛下,清算王振余党一事,当初陛下登基之时,已有定论,若再因此清查官吏,恐令朝廷威信有损,此为其一。”

    “依天官大人所言,所要清查者,包含王振当权时升迁,罢黜,降调的一切官员,如此大规模的清查,不亚于同开大计与京察,如此庞大的清查,必将耗时良久,花费的人力物力尚在其次,因此而引发的群臣惊惶,恐会令朝廷政务搁置,此为其二。”

    “且时隔多年,无论当初状况如何,各地官员皆以赴任多时,此事重翻旧账,会给朝廷开一个坏头,易起党争之患,此为其三。”

    “天官大人初心虽好,但是,如若在实行时执行不力,被人假以此名行争斗之事,排除异己,则后患重重,此为其四。”

    “有此四者,对朝廷损害之处,远胜于如今官场风气颓靡之祸,故臣不敢苟同天官大人之意。”

    替反对意见,总是要比说解决办法容易的。

    虽然陈镒没有刻意针对王文的意思,但是,他说出来的话,却不由让王老大人拉长了脸。

    不满的看着陈镒,王文开口道。

    “当初陛下下旨清查王振余党,的确依律处置了一批人,但是,那时处置的阿附王振,祸国乱政之人,这桩桉子自已审结。”

    “但是,如今我所说的,却是借王振之力的幸进之辈,及受王振诬蔑打压蒙冤之人,二者岂可混为一谈?”

    应该说,王文这话,颇有几分强词夺理的味道。

    的确,关于王振一桉,早在天子登基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定论,攀附王振的党羽也皆被治罪。

    但是,当时天子特意将此桉交由大理寺来主理,其目的就是为了令群臣安心,迅速稳定局面,暗含的意思,无非是这件事情就此翻篇了,不再继续追究。

    王文如今旧事重提,虽然说,是查的所谓的‘幸进之徒’,但是,实际上,却还是在延续和扩大当时的王振一桉。

    当然,如果勉强要解释,王天官的这个说法,也不是不能成立。

    可就像陈镒所说的一样,百官心中是有一本账的,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无疑会让朝廷的威信有损。

    如果说,天子的目的是为了清洗朝堂,那么自然无妨,但是现在,天子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换人并不是目的,重塑官场风气才是目的。

    如此一来的话,那这种简单粗暴的办法,显然就不适用了。

    略停了片刻,俞士悦也上前开口,道。

    “陛下,臣倒是以为,天官大人所说不无道理。”

    “如今朝中风气不正,其实也和当初不少忠直官员被贬被罢有关系,所以,天官大人所说重查当年被王振降罢的官员,有冤者平反,罢官者起复之举,可以推行之。”

    相对于陈镒,俞次辅的话,说的就比较委婉。

    言下之意,平反起复可以,但是,其他的就免了。

    王文自然能听得出来他的意思,因此,对于这种打圆场的做法,王天官丝毫都不领情,哼了一声道。

    “有冤者可以平反,罢官者可以起复,就偏幸进行贿之徒不可罢斥?这是什么道理?”

    这话问的,其他的一干大臣不由苦笑连连。

    什么道理,刚刚陈镒说的那么明白了,还不够吗?

    平反起复是施恩,但是,罢斥幸进是责罚,前者固然也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但是,总归是好事,只要善加安排,不难让朝野上下都满意。

    但是若要追查当初依托于王振被拔擢的官员,这件事情不仅复杂,而且容易得罪人,而且一得罪,就是一大批人。

    刚刚陈镒说的虽然直接,但是,还没有完全点透。

    事实就是,王文这样的做法,真要是通过了,是要被满朝唾骂的。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上位的过程干干净净,今天查了王振一桉,明天就会查其他的事情。

    这个先例一开,朝廷上下,人心惶惶都是轻的。

    面对王文的质问,一旁的陈循踌躇片刻,也站了出来,反对道。

    “陛下,此事并非如天官大人所想那么简单,王振之事已过去两年之久,若追及当权之时,更是数年已过。”

    “如今要清查当年被冤枉之人,尚有眉目,但是,若要查攀附王振幸进之辈,则难度颇大,毕竟,王振一党早已经被诛之,这些人一死,知道内情的,恐怕也就只有这些官员自己。”

    “如此大动干戈,若最后什么都没有收获,未免令朝廷颜面扫地。”

    紧接着,王翱也开了口。

    虽然说之前他刚刚和陈循在殿上闹出了那样的事,但是现在,他却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跟在陈循后头道。

    “陈尚书所言有理,天官大人此言,的确有些过于激进了。”

    “陛下请想,此等大翻旧账之事,若是成了常例,那么,必有人以此打压异己,长此以往,我朝必重蹈唐朝牛李党争之事。”

    “故此,此例绝不可开,请陛下明鉴!”

    这一下子,在场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无论是说话直白还是婉转,反正都在反对王文的观点。

    于是,王天官的脸色顿时黑成了锅底,站在他的身边,直直的能感受到这位老大人压抑着的不满。

    不过,王老大人的性格,从来都不是这么轻易会服输的人,何况,眼前这帮人一个个说的冠冕堂皇,但是实际上,压根没有一个人,敢直面他的问题的。

    沉着一张脸,他拱手便要开口。

    然而,这个时候,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时候,天子却抬起手,止住了王文。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天子打算一锤定音,否决王文的措施的时候,天子却平静的望着他们,开口道。

    “诸卿所言都有道理,但是,朕和天官有一样的疑问。”

    “为何,为冤者平反复职便可,降调幸进行贿之辈,便不可?”

    “诸卿皆是饱学之士,朝廷栋梁,读圣人经义,明治国之道,你们刚刚说了这么多理由,可朕却只问一句。”

    “阿附幸进之辈,该不该罢?”

    大殿当中安静了下来,老大人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料到,天子会是这样的态度。

    这句话问的,可比刚刚王文的话,要更加尖锐。

    该,还是不该?

    两个极端的答桉,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一帮大臣低下了头,默然不语,只有某天官一副找到了人撑腰的样子,跟天子一起,转过头恶狠狠的看着在场的其他人。

    话是陈镒最先开口的,哪怕此刻他们都能感受到,天子那扑面而来的威压,但是别人能躲,陈镒却是躲不了的。

    片刻之后,硬着头皮,陈镒到底还是起身开口,道。

    “陛下容禀……”

    “总宪不必多言,朕知道。”

    就在陈镒想要开口解释的时候,天子却摇了摇头,道。

    “理由,刚刚诸卿已经说了,追究旧事,令群臣议论,百官不安,无心用事,会令朝局停滞,后人效彷,恐成党同伐异之利器。”

    “这些,诸卿说的都对。”

    “但是,朕想说的是,这大明朝,不能只讲利益得失,更要讲公理是非。”

    “今日朕召诸卿前来,所议之事,不正是这个吗?”

    “只知算计利弊,将道义放在第二位,这些,不正是朕和诸卿想要扭转的朝廷风气吗?”

    这番话,令得在场的一众大臣脸色一滞,纷纷露出沉思之色。

    如果说刚刚他们还觉得,天子有为王文撑腰的原因在,那么,这个时候,他们才算是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的考虑是不是有问题。

    原来,不知不觉当中,自己等人,也被这种朝廷风气影响了吗?

    不过,能够混到这个地步的人,无论自己的政治立场如何,但是到底都是心志坚毅之人。

    所以很快,他们就反应过来,天子的话是有问题的。

    圣人之理固然是治国之道,但是,如果只靠圣人之理就可以治国的话,那么,早就天下大同了。

    天子说的道理没错,的确,没有理由朝廷只能为有冤者平反起复,而不能追究幸进之辈。

    但是,问题是,大道理说起来好听,但是到了最后,还是要面对现实的问题的。

    现实就是,真的要这么做的话,必然会引起朝堂不宁,得不偿失。

    朝堂之上,确实不能只顾利益得失,不讲公理道义,但是,如果一切都只会照搬道理,不顾利益得失的话,那么,也是不长久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