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810节
    这位赵侍郎,在朝中的资历可不浅,从老尚书王直还未致仕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吏部侍郎了。

    而且,这位赵侍郎的经历十分传奇,他是朝中大员当中,少有的没有进士出身的官员。

    永乐三年,赵新乡试中举,被选入太学读书,后来机缘巧合,参与编纂《永乐大典》,之后叙功被授予工部主事,历任工部主事,户部郎中,江西巡抚,吏部侍郎等职,为官以清正勤廉著称,在粮储,吏治等诸多方面,都是一把好手。

    更重要的是,当初王振势大,于谦被人构陷,赵新和俞士悦一样,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愿意站出来替于谦发声的大臣。

    甚至于,因为此事,后来赵新也一度被王振记恨,构陷入狱,因为此事,虽然于谦如今官居少保,但是,他对于这位赵侍郎,也依旧十分尊重。

    事实上,若非是王文横空出世,赵新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接任王直吏部尚书职位的人。

    甚至于,虽然王文横插了一脚,直接空降成了吏部尚书,但是这位赵侍郎,却并没有任何怨言,反而兢兢业业的辅佐王文,完成了前次的大型京察。

    这样的一位大臣,除了官位不及七卿之外,在朝中的影响力,可是丝毫不弱。

    只不过,这位老大人向来安分守己,并不参与朝中争斗,只管着自己手里的事务,可这一回,却不一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位赵侍郎,有一位好友,不是别人,正是内阁的张敏。

    面对赵新的诘问,杜宁倒是不慌不忙,道。

    “赵侍郎,萧学士在割脉自杀之前,曾经留下一封自陈书,这份自陈书中,写明了江渊是如何主动同他串联,又是如何核定审阅标准的。”

    “当日,在阅卷之前,江渊主动叫住了萧镃,趁休息时,主动提出,应当统一阅卷标准,当时,萧镃原本打算拒绝,但是,江渊愿意帮助他推选三名候选人送到御前,在说动萧镃后,又叫来了张敏和朱鉴,二人也均对江渊所说的阅卷标准表示认可,并表示可以由萧镃来代他们选定候选人。”

    “随后,萧镃在阅卷开始之后中间,曾召集诸读卷官,将程宗的试卷传阅,伙同江渊大肆称赞程宗的试卷中正平和,暗示他们黜落锋芒太盛,不够中庸之道的试卷。”

    “此事,除江渊等人秘密商议一事,是出自萧镃的自陈书外,其他诸事,皆有据可查,并非本官胡言。”

    闻听此言,赵新皱了皱眉,见此状况,江渊终于绷不住了,上前道。

    “陛下,萧学士的确曾召集诸读卷官,称赞程宗的试卷,但是,并未暗示我等黜落与程宗论点不同的试卷,至于杜寺卿指证臣与萧学士勾结一事,更是子虚乌有。”

    “臣不知道萧学士为何要陷害于臣,此次殿试,臣未能为国选材,亦知有罪,但是,欲加之罪,臣不敢领受,陛下圣明,必能明察秋毫,还臣清白。”

    与此同时,张敏也上前,道。

    “杜寺卿,你说此事乃是江阁老一手谋划,联合本官和朱阁老,用三个呈送御前的名额,换取萧学士举荐程宗,那么本官想问,江阁老为何要这么做?”

    “你先前已经说了,我等诸读卷官,和包括程宗在内的一干士子,并无任何牵连,那么,江阁老冒此大险,只为举荐一个素不相识的举子,这恐怕有些说不通吧?”

    “即便是江阁老有其缘由,那么,本官想问一句,我和朱阁老,又是为何要和江阁老联手呢?”

    虽然说,张敏在内阁素来低调,但是,看着好欺负,不代表真的好欺负,这一连串的诘问,句句都直指杜宁话中的漏洞。

    紧接着,还没等杜宁回答,礼部侍郎王一宁又站了出来,开口道。

    “陛下,江阁老所言非虚,萧学士的确曾召集诸读卷官,称赞程宗,但是,并未暗示什么,臣等选才失当,自当领罚,但是杜寺卿所言,乃欲加之罪,请陛下明察!”

    所以说,这就是杜宁这么做最大的劣势。

    双拳难敌四手,何况,他要敌对的,还不是四手,而是一大帮位高权重的大臣。

    赵新就不说了,光是江渊,张敏,王一宁这些读卷官站出来,就够他受的了。

    当然,这也是因为,杜宁到现在为止,的确没有拿出什么过硬的证据,唯一的一个,就是萧镃的自陈书。

    但是,这只是萧镃的一面之词,想要就此指控这么多朝廷大臣,难度颇大。

    事实上,这也是江渊等人,能够淡定的等到现在的原因。

    杜宁奏疏当中的内容,他们早就已经得知了,恰恰是因为,他们知道杜宁虽然喊得响,但是实际上拿不出任何过硬的证据,所以,才丝毫没有慌张的神色。

    甚至于,有些人或许还想着,能够趁此机会反咬一口,也说不定。

    面对这样的状况,杜宁也有些紧张。

    他的奏疏当中有什么漏洞,他当然是清楚的。

    事实上,他最开始的时候,也是打算只针对江渊,并不涉及其他人,但是最后,在陈循的建议下,他才改了主意。

    现如今,如此禀奏的负面影响,已经渐渐显露出来,但是,老师所说的转机,却又在哪呢?

    还是说,这个时候,就要拿出最终的底牌了吗?

    第901章 陈尚书的手段

    殿中的气氛有些凝滞,一众大臣本以为,杜宁既然敢发动这么大规模的弹劾,必然是有底气的,至少,也应该是准备了相应的说辞的。

    但是现在,面对这些大臣们群起而攻之,这位杜寺卿,竟然就这么愣在了原地一言不发。

    这般表现,可让人有些失望啊?

    难不成,大理寺折腾了这么久,殿试舞弊一案,甚至连天子都无比重视,就这么草草收尾了吗?

    “陛下,臣有一言,不得不发,请陛下闻之!”

    就在此时,殿中忽然响起一道声音,众人循声望去,不出所料,正是杜宁的老师,前内阁大臣,如今的工部尚书陈循。

    相互对视了一眼,一众老大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果然是,还得老的出来撑场子吗?

    只不过,就不知道,如今清流势弱至此,这位陈尚书出面,又能否扛得住这么多的阁臣侍郎们的攻讦呢?

    要知道,他们的背后,也不是没有人镇着的,杜宁这有老的,人家那也有,双方真的斗起来,这陈尚书,可同样是势单力薄啊!

    不过,相对于这些普通的大臣,在陈循站出来的那一刻,殿中的一帮重臣,却不约而同的打起了精神。

    还是那句话,到了他们这种地步,轻易不会表达态度。

    更何况,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和陈循同朝为官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对于这位陈尚书的性格,大约还是知道几分的。

    谨慎稳重的很,他并不是什么一冲动就会出面护犊子的人,当初高谷,彭时,商辂等人被贬,他身为清流的主事人,虽然不再京中,但是硬生生的一言不发,可见其定力。

    若说他如今为了帮杜宁,就贸贸然亲自下场,那只怕,可太低估这位清流领袖了。

    七卿毕竟身份不同,陈循亲自出面,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就连一直高居御座,冷眼旁观底下辩论的天子,脸色也变得和煦了几分,目光闪动着,温声道。

    “陈尚书请言。”

    于是,陈循拱手谢恩,随后直起身子,开口便是石破天惊。

    “陛下,臣斗胆直言,殿试舞弊一案,实为吏部之过!”

    啥玩意?

    一句话出,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有想到,陈循刚一开口,竟然就将矛头对准了吏部。

    吏部管事的人是谁?

    那可是天子的第一心腹,王文王简斋!

    就算不谈天子对王文的信重,这位吏部的大冢宰,自己也是出了名的不好惹。

    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在被陈循提及的时候,王老大人瞬间就皱紧了眉头,面色有些不善。

    这段时间,他老王修身养性,没想到还被人弹劾到脸上来了!

    有心想要站出来质问一番,但是,想了想,王文还是没有动弹。

    陈循这厮,不是个好东西。

    他说这话,明显就是早有预谋。

    事实上,刚刚的时候,在一旁看戏的王老大人还在腹诽,这陈循有话说就说,还先说什么‘臣有一言,请陛下闻之’,咋的,朝堂上还有人拦着他不成?

    这纯纯就是端七卿的臭架子,也就是天子脾气好,惯着他。

    结果现在,报应立马就来了。

    陈循要是直接说就算了,早朝没有常朝规矩那么严格,王文该插嘴插嘴,该怼人怼人,仗着天子的宠爱横行无忌,反正大臣们也习惯了。

    但是,陈循提前搞了这么一招,就不成了。

    人家开口说话,是得了天子允准的。

    这才说了两句,王文就跳出来反驳,得罪陈循不怕,但是,这是不给天子的面子。

    这种事情,王文再不知轻重,也是不会干的。

    因此,这个时候,王老大人只能郁闷的站在原地,瞪着陈循,看他想要怎么表演……

    不过,作为天子的第一心腹,王老大人自然也是有排面的。

    他不能开口问,自然有人开口会问,譬如说……

    “陈尚书此言何意?此事与吏部有何牵连?”

    听到陈循的这句话,朱祁钰也来了兴趣,看着陈循坚毅的表情,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色变得有些意味深长,顺着陈循的话头,便问了下去。

    陈循轻轻吐了口气,沉声开口,道。

    “启禀陛下,方才大理寺已言,此案乃利用殿试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此次殿试,参与读卷者,皆内阁大臣,六部侍郎。”

    “如此规格的阵容,却出现了窃国家抡才大典,谋一己之私之事,除江渊,萧镃等人勾连主使之外,其他诸读卷官,或因利益牵联,或因人情世故,或因官场规矩,不能持心公正,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反而同流合污,欺瞒君上,玩忽职守,此小事耶?”

    “六部侍郎,官居三品,已是朝中大员,国之栋梁,内阁辅臣,更是天子近臣,手握票拟之权,加尚书荣衔,此辈之人,不思报效君恩,视国家大典为私恩,可见朝中风气不正,吏治败坏,并非一日。”

    “吏部掌天下官员铨选,考课之事,未能及时整顿吏治,岂非有过?”

    目瞪口呆!

    陈循的这一番话,让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

    尤其是江渊等几个参与读卷的大臣,更是一脸无语。

    他们还搁这讲事实,摆证据呢?

    可谁想到,人家陈老尚书,这就开始上价值了?

    再看被弹劾的对象,吏部的王文,早已经是满头黑线,摆起了招牌的臭脸。

    殿中一阵议论纷纷,天子似乎也有些动容,沉吟片刻,天子开口问道。

    “天官大人,陈尚书此言,你有何话说?”

    总算是给了王老大人说话的机会,但是,当所有人期待着这位大冢宰火力全开的时候。

    王老大人憋着一口气,到最后却只能气哼哼的拱了拱手,开口道。

    “陛下,陈尚书所言有理,殿试舞弊一案,数名大臣勾连纠结,窃国家之恩为己用,诸读卷官明知如此,却萧规曹随,不发一言,同流合污,此乃吏部未能澄清吏治之过,臣无可辩驳,请陛下责罚。”

    啊这……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