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65节
    “杨杰是去找过小公爷,但是,同为勋贵,小公爷也不可能人都不见就给打发走,何况,就像刚刚焦驸马说的一样,任礼当时的举动,的确有些可疑。”

    “所以,哪怕没有杨杰来劝,小公爷和我,也大概率会对这件事情观望一番,如果说因此就说,小公爷是在配合昌平侯府,未免有些武断。”

    这才算是公道话。

    朱仪的脸色总算缓和了几分,道。

    “既然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那我也跟诸位说句实话,杨杰说他父亲能够上奏为我父亲辩解,这一点的确让我很是犹豫。”

    “毕竟,身为人子,想要为亡父正名,是人之常情。”

    “但是,若说一本奏疏,就能让我赌上整个成国公府,诸位未免太高看杨洪了。”

    “他这一本奏疏上了,我父亲的身后之名,也只是稍有转机而已,何况,他昌平侯府自己就在风雨飘摇之际,值得我如此冒险吗?”

    这么一唱一和的,焦敬也沉默了下来,在场其他人心中的疑虑,也渐渐的被打消。

    终于,陈懋开口道。

    “小公爷息怒,我等从未说过,甚至也从未想过,小公爷会和杨家联手,只不过焦驸马说,杨杰曾经去过成国公府拜访,这件事情需要弄个清楚,所以,才有了刚刚的场景。”

    “现在一切都说清楚了,这事也便了了,大家本是同气连枝,一脉相承,何必如此动怒?”

    另一边,徐有贞也出来打圆场,道。

    “说得对,这件事情原本就是个误会,把话说开了就好了,之前在重华宫的时候,太上皇还特意赞扬过小公爷忠心可嘉,要我说,焦驸马,你这次确实是疑心太重了。”

    不过,这话不说还好,原本,经过张輗和陈懋的转圜,场中的气氛已经渐渐平和下来,朱仪发了一通火,倒也没有揪着焦敬不放。

    但是,徐有贞的这几句话,成功的把小公爷的注意力,又吸引回了焦敬的身上。

    与此同时,徐大人也没有‘拉偏架’,说完了焦敬,又转向一旁的朱仪,语重心长的道。

    “不过,小公爷,容我多说一句,这件事情,你也有不妥之处,若非你贪图杨府开出的条件,跟杨杰在府中谈了那么久,驸马爷又岂会有所疑心?身在朝堂之上,有些时候,该避嫌的还是要避嫌的。”

    这番话差点给朱仪气笑了,他望着焦敬和徐有贞,反问道。

    “按徐大人这个意思,我偌大一个成国公府,见个什么人,还要先请示焦驸马?我倒不知道,一个连公主都没了的区区驸马,哪来的这么大的威风?”

    话音落下,在场诸人都是心中一惊,不由看向了一旁的焦敬。

    果不其然,这位驸马爷,脸色一瞬间变得阴沉的要滴出水来。

    对于焦敬来说,其实他早就预料到朱仪会生气,但是,他并不在乎。

    既然除了这样的事,那么这些话势必要有人来问,所以,焦敬其实是代表其他的人出面的。

    但是,如果朱仪是被冤枉的,那么他生气也实属正常,焦敬既然问了,那么就知道朱仪会发怒。

    可,这也是有限度的。

    庆都大长公主早逝,这是焦敬心里头的一根刺,这么多年以来,甚至都不怎么有人,敢在焦敬面前提起这个名字。

    但是,如今却被朱仪这般往心窝子里扎,焦敬的脾气再好,也有些承受不住。

    事实上,朱仪一句话说出来,也意识到自己有些欠妥,但是,碍于面子,他又不好收回,只能立刻低下头,没再继续说下去。

    这个时候,徐有贞似乎也意识到有些不对,把头一缩,就躲回了朱鉴的旁边。

    在场的这么多人,就只有他们两个是文臣出身,自然不自觉的就凑到了一起。

    眼瞧着徐有贞凑了过来,朱鉴叹了口气,无奈的开口道。

    “驸马爷,小公爷,今日咱们只怕都有些冲动,人在气头上,总难免会口不择言,但这些话,都做不得数。”

    “今日二位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不如给老夫等人个面子,将不愉快的事一笔勾销,各自不提,如何?”

    朱仪似乎有些意动,但是,焦敬没有说话,他也不好主动起身。

    见此状况,陈懋和蒋义也出来打圆场,道。

    “不错,都是一场误会,大家说话难免一时不慎,放在心上,反而伤了和气。”

    一番转圜之下,焦敬的脸色才总算是好了不少,看了一眼朱仪,他开口道。

    “今日之事,我的确有错,不该如此质问小公爷,但是,小公爷也该明白我的苦处。”

    “我等既然聚在一起,相互信任是必须的,我之所以肯开口相问,而且是当着在场这么多人问,其实还是相信小公爷,想要还小公爷一个清白的。”

    “这番心思,还请小公爷体谅。”

    焦敬毕竟是长辈,而且,今天的事不论如何,总归算是他挑起来的,因此,到了最后,还是他主动递了台阶。

    既然人家给面子,朱仪当然也不端着,脸色有些别扭的拱了拱手,道。

    “世伯说的对,这件事情,是我考虑的不妥当,即便这件事情不好跟宁远侯说,也该提前跟世伯通个气,否则,不至于有现在的场面。”

    双方都说了软话,这件事情总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显然焦敬刚刚被触动的不轻,给朱仪递了个台阶之后,便不再开口。

    于是,张輗理所应当的接过了主持的差事,开口道。

    “任侯的事,小公爷刚刚说的其实有道理,如今的局面,一动不如一静,案情未明之前,我等也是两眼一抹黑,倒不如暂且观望,静观其变,再寻机会。”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这两日发生的事情,南宫那边,不知为何突然要召见薛驸马,而紧接着,宫里便下了旨意,要让薛驸马去南京协理军务,现如今,长公主府也闭门谢客,我等既见不到薛驸马,一时也进不得南宫,接下来该怎么做,才是今日真正该商议的事……“

    第667章 忽悠接着忽悠~

    任礼旳事情被暂时揭过,对于朱仪的质疑,也算是暂时平复下来,但是,毕竟在场的这些人,都是多年身在朝堂,心中究竟是如何作想的,就不得而知的。

    不过,无论如何,总算是开启了正经的话题。

    应该说,现如今的情况,他们这些太上皇一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跟太上皇无法见面。

    虽然有人能够居中传递消息,但是,很多事情不是靠书信或者带话就可以解决的。

    就比如这次的事情,南宫和天子莫名其妙的就斗了起来,直到现在为止,他们也不知道,太上皇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冲动的要召见薛桓。

    当然,虽然客观来说,现在太上皇和他们属于相互依靠的关系,但是,毕竟有君臣名分在,太上皇要做什么,是没有必要提前跟他们打招呼或者解释的。

    可这么一来,就会让他们变得非常被动。

    薛桓在他们当中的地位不算特别重要,很多时候也不怎么参与讨论和决策,但是,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作用。

    和朱仪一样,薛桓是纯正的世家出身,虽然说没有成国公府这么显赫的家世,但是,这种世家出身的子弟,最大的好处就是人脉广泛。

    像是陈懋,任礼这种老牌的勋贵,有身份,有战功,有资历,但是,他们的大半辈子都在南征北战,在京城的地界上,要说人脉还真的未必就比得上土生土长的薛桓。

    尤其是在如今勋贵面临的局面下,老一辈的勋贵在土木之役中折损大半,新袭爵的都是年轻一代,虽然说各府邸之间的交情仍在,但是,要让陈懋,张輗这种长辈去平等的和这些晚辈相交,却也困难。

    但是薛桓和朱仪就不一样,他们生长在世家圈子里,本身就和这些人交情匪浅,说话做事都方便得多。

    而且,薛桓是驸马都尉,皇亲国戚,换句话说,他出入宫禁,比在场所有人都方便许多。

    如今常德长公主摆明了不想掺和这档子事儿,但是,只要有她在,薛桓就能有名正言顺的理由随时进宫。

    这也是长久以来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点,那就是,虽然太上皇已经归京,圣母皇太后基本上退出了群臣的视野。

    但是,她老人家的存在,本身就如定海神针一样。

    太上皇居于南宫,明里已经下诏不参与朝事,暗里也被监视着,而且,虽然这么说有些冒犯,但是,土木之役的确是一根刺,扎在群臣的心里头。

    所以,太上皇想要做些什么,其实并不容易。

    但是圣母她老人家不一样,还是那句话,如果说当今天子是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的人,那么这份功劳里头,至少有一半是属于孙太后的。

    不管当时她愿不愿意,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总归,她最后做出的决定,是命郕王嗣位,主持大局,在最关键的时刻,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如果说在土木之役后的关键时刻,孙太后把持大权不愿交出来,那么谁也没有办法。

    而且,这种决定,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表个态这么简单,应该说,正因为有了孙太后的支持,天子登基才有了真正礼法上的依据。

    这一点,在当初的登基诏书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皇太后以太子幼冲,未遽能理万机,故命眇躬君临天下……”

    这句话明明白白的写在登基诏书上,如果说当时天子是临危受命,那么,他受的这个命,就是圣母皇太后之“命’。

    在没有正式的传位诏书的情况下,可以说,登基诏书上的皇太后宝印,就是天子最有效的法理来源。

    尽管如今,太上皇回京之后,已经再次昭告天下了正式的禅位诏书。

    但是,圣母皇太后在当时的危急时刻稳定政局,扶立新君的功劳,是无法抹杀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孙太后肯开口,那么,她在朝局上的影响力并不会小,至少,当聚焦点落在某件具体的朝务上的时候,只要她肯插手,那么天子和朝臣,都会给这个面子。

    而薛桓作为常德长公主的驸马,虽然他不能进出南宫,但是他是完全有能力,可以随时进宫见到孙太后的。

    这种作用在平时不会凸显出来,但是一旦遇到什么紧急情况,就变得至关重要。

    可如今,薛桓被打发到了南京去,这条路子就算是断了。

    这么短短的时间内,任礼被押入诏狱,薛桓被发配出京,先是朝中失去了最重要的人手,紧接着又跟宫里断了联系,焦敬等人感到焦虑也是不可避免的事。

    张輗的话音落下,在场众人纷纷皱起了眉头,不得不说,太上皇的这一招,实在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是说好了,低调行事吗?这怎么突然之间,就光明正大的下诏,要召大臣进宫了呢?

    而且,召大臣进宫就算了,薛桓被拦在宫外,太上皇竟然还大发雷霆,转而开始针对天子。

    如今乾清宫里这位,又岂是好相与的,这不,一道诏书,打发了东宫太子过去代天子晨昏定省,面子里子都有了,还给太上皇气的不轻。

    虽然知道不该这么说,但是,几乎在场的所有人,在得知消息的时候,都忍不住腹诽,太上皇这也太冲动了……

    眼瞧着没人说话,朱仪沉吟片刻,开口道。

    “诸位,照我看来,薛驸马之事,恐怕只是表象,太上皇突然有此举动,只怕另有深意。”

    这话倒是让人有些意外,于是,一旁的朱鉴问道。

    “看来,小公爷略有所得?”

    朱仪点了点头,眉头微皱,口气中也带着几分不确定,道。

    “此处没有外人,我就直说了,虽然擅自揣测天心,非臣子当为之事,但是,如今我等不能面见太上皇,也只能姑且猜测。”

    “这几日发生的事情,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到,我便不多赘述,从表面上看,太上皇似乎因薛桓一事而被激怒,所以赌气朝乾清宫发难。”

    “但是,我却觉得,太上皇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说着话,朱仪抬起头,面对诸人问道。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