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30节
    “虽然不知道你是怎么劝服伯父的,但是,有你这番话,二哥相信,你一定能让杨家,安然度过此次难关!”

    杨杰苦笑一声,只觉得肩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

    沉吟片刻,杨杰看着杨能真诚的样子,目光闪动,轻轻往前踏了一步,问道。

    “二哥既如此说,我也有个疑问,请二哥解惑。”

    见此状况,杨能也冷静下来,他终究也不是没有心思之辈,大约也猜到了杨能想问什么,叹了口气,杨能幽幽的道。

    “果然,伯父还是将一切都告诉你了?”

    杨杰点了点头,倒是没有避讳,道。

    “二哥的私事,我本不该管,我知二哥和我虽心思想法不同,但都是为了杨家好,所以,这件事情我本不打算问,可二哥刚刚既然这么说了,那小弟便贸然一问……”

    “那日夜里,二哥说宁远侯任礼曾私下联络过你,具体状况到底如何,还请二哥如实告知。”

    杨能犹豫了一下,这次倒是没有推拒,点了点头,然后压低声音,凑到杨杰的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旋即,杨杰的神色便是一变,惊诧道。

    “竟有此事?”

    杨能撤回身子,冷笑一声,道。

    “他不找我,我还没想到这一节,可这位任侯爷,在宣府的时候就暗中透信给大哥,回了京中,又私下找我,若非做贼心虚,又是为何?”

    “他想拿我杨府当枪使,我又岂会对他毫无防备?小杰,你放心,这件事情就算你不问,我原本也打算说的。”

    “当初他找到我的时候,我便留了一手,派人去了甘肃查探,我刚刚跟你说的,是前几日刚得到的消息。”

    “不出意外的话,此次廷议之前,便能查得详情,虽然时间太紧,未必能拿到确凿的证据,但是,朝廷既然要查军屯,必会详查,到时候,你只需将这些事情当廷拿出来,我杨家哪怕落下泥潭,可他宁远侯府,也别想独善其身!”

    杨杰点了点头,勉强压下眼中惊诧,上下打量了一番杨能,心中对于这个被父亲赞为沉毅善谋的二哥,也重新有了认知。

    “若此事为真,那二哥这次可真的是帮了大忙了!”

    杨能眉眼舒展,伸手拍了拍杨杰的肩膀,道。

    “你刚刚不是还说,咱们是一家人,荣辱与共的一家人,有什么帮不帮忙的,二哥还是那句话,杨家,不是谁的杨家,是杨家人的杨家!”

    “好了,二哥走了,我在广西,等着你的好消息!”

    远处喜乐阵阵,锣鼓喧天,鞭炮声震耳欲聋,热闹非凡。

    杨府门前,一辆孤零零的马车悠悠停下,杨能带着两个随从上了马车,深深的看了一眼挂着昌平侯府的牌匾,转身钻进了马车,摇摇晃晃的向前而去。

    寒风卷动,衣袂翻飞,杨杰站在府门处,望着远去的马车,眸光闪动,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

    待得马车的影子消失在了他的目光当中,他方收回眼神,看了一眼远处热热闹闹的靖安伯府,眼中浮起一丝笑容,转身回了府邸。

    此刻时间已近正午,杨杰一步步的朝府中走去,地上的影子缩成了小小的一团。

    在他的头顶上,烈日当空,人间温暖……

    第631章 廷议

    过完了上元节,年节便算是真正的过完了,各个衙门经过好几天的适应期,也开始了正常的运转。

    与此同时,在朝野上下发酵了许久的整饬军屯,也终于即将登上廷议。

    正月十七日,天色刚蒙蒙亮,外金水桥畔的积雪未消,一众身着官袍的文武百官便齐聚午门外,分列站好。

    时辰一到,沉重的宫钟声响起,左右掖门被缓缓推开,群臣随礼官入内,至奉天门丹墀,东西分立。

    随着土木之役的影响渐渐消散,朝廷上下各个方面都在恢复正常。

    就拿早朝来说,大明向来有御门听政的传统,即在奉天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早朝。

    但是,土木之役后,大臣们都凑不齐,所以便时常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中举行。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官员的铨选流转也恢复了正常,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御门听政的朝仪。

    鸣鞭声响,群臣俯首跪迎,山呼万岁。

    高高的御阶上,天子安坐,受众臣礼。。

    先前早有旨意,今日早朝廷议整饬军屯疏,故而众臣都在等着兵部出班。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于谦的确是站出来了,但是,却并没有直接开口提整饬军屯的奏疏,而是拿出一份新的奏疏,递了上去。

    “启奏陛下,原左副都御史罗通倒卖军器一案,臣与刑部金尚书现已审结,经查,正统四年,罗通任兵部郎中时,随时任兵部尚书王骥巡边,前往甘肃整饬边务,借职务之便,罗通上下其手,私相授受,倒卖盔甲,军器共计五百七十二件。”

    “时王骥察之,密奏朝廷,朝廷即将罗通锁拿回京,命王骥详查,然王骥复查后,再奏朝廷,仅奏罗通贪污狎妓,不曾有倒卖军器之罪,故朝廷恩宽,将罗通贬为闸官,后因其才,土木之役后再擢为兵部员外郎,镇守居庸关,瓦剌退后,以功进左副都御史,朝廷互市之议起,罗通胆大包天,纠结聚众,鼓动朝臣,欲行不轨,被锁拿诏狱问罪。”

    “去岁春,因王骥忧惧避战,致平越被围,一城军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境,朝廷罢去王骥总兵官一职,回京问罪,兵部主事吴诚核查旧年案卷,疑王骥包庇罗通,以小罪隐大罪,欺瞒朝廷,臣受陛下旨意,前往甘肃详查此案。”

    “一应罪证,俱在于此,罗通私自倒卖军器,贪污狎妓,侥幸逃脱一劫,却不思悔改,鼓动都察院众御史叩阙,实乃罪不容恕,靖远伯兵部尚书王骥,查察不力,蓄意包庇罗通,应当一同追究。”

    “此外,王骥奉诏剿灭苗乱,忧惧避战,致平越军民于不顾,拥兵自重,失人臣本分,亦当重惩,请陛下明鉴。”

    要说罗通一案,也算拖延日久了。

    早在去年春互市之事的时候,他就被锦衣卫抓了,但是后来因为牵扯到王骥,所以迟迟都没有判决。

    这一年的工夫,风起云涌,朝廷上下诸般波澜,众人都险些要将这人给忘了。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被提了起来。

    当下,便有内侍将奏疏呈到御前,天子仔细看了看,旋即便道。

    “苗地之乱虽平,但平越血书,朕仍字字在心,王骥率师讨伐不臣,却不能安民平乱,此非失职,更乃渎职,若不严加处置,平越数万冤魂难安,念在王骥曾于国有功,传旨,削去王骥靖安伯爵位,罢去一应官职,流放铁岭卫戍边,其余涉及人等,一概论罪。”

    王骥的结果,其实早已经注定了。

    平越的一封血书送到京师,无论王骥到底是不是挟寇自重,他的战略到底是否有错,都不重要了。

    数十万军民被迫易子而食,而且还被人在朝堂上捅了出来,朝廷无论如何都是要给个说法的。

    也就是王骥身上还有个靖安伯的爵位,不然的话,他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如今的情况,保住了性命,止罪于一人,未牵连家族,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因此,即便是和王骥有交情的大臣,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站出来多说什么。

    于是,于谦拱手领命。

    旋即,天子再度开口,问道。

    “刑部,依照大明律例,罗通一案,该如何处置?”

    说起来其实有些可笑,王骥的事情闹得这么大,但是实际上,仅凭平越的那封血书,最多削去他的爵位,罢职为民,还不至于流放。

    因为,这事情闹得再大,毕竟还算是在朝廷博弈的政治范畴之内,并不能算是什么大罪。

    真正让王骥被流放铁岭的,是他包庇罗通,欺上瞒下的罪过,这才是明文写在大明律当中的。

    所以,王骥的处置,天子直接就定了,但是到了罗通,却需要询问刑部的态度。

    而这件事情,很明显兵部和刑部是通过气的,刑部尚书金濂大步出列,拱手便道。

    “陛下,罗通倒卖军器一案事实清楚,依例,私自倒卖军械,视同通敌大逆,念在罗通在瓦剌一战中于国有功,刑部拟判秋决,但可宥其一家老小。”

    不抄家,不灭族,只杀罗通一人,应该说,这也算是念及罗通的功劳,轻判了。

    只见天子点了点头,道。

    “准刑部所奏,罗通处斩,其家人不罪,其他一概涉罪人等,一概论罚。”

    “臣领旨。”

    金濂拱了拱手,退回了远处,但是,于谦却依旧稳稳的站在丹墀中间。

    北风呼啸而来,卷动龙旗招展。

    这桩迁延了一年多的案子,终于到此为止尘埃落定,尽管心中早已经对此有了预料,但是,真的宣布的时候,场面还是不免一片肃杀。

    当今圣上素来宽仁,即便是当初追究王振余党,除了被当中打死的马顺之外,也基本没有动过屠刀。

    唯一的一次,可能就是使团一案,张軏等人假传圣命,擅自泄露边境军情,以致天心震怒,判了斩刑。

    再有,就是罗通了!

    如此想想,这么唯二的两次斩杀朝廷大臣,竟都是和军务有关,可见天子虽然宽仁,但是,对待军政一道,还是眼中揉不得沙子的呀……

    在场的老大人们心思纷乱,有些聪明的,已然隐约明白过来,为什么天子要在此时处置罗通一案。

    不出意外的话,便是在为接下来的整饬军屯铺路了……

    人群当中,张輗的脸色有些复杂,脚往前抬了抬,但是那一步,始终都没有跨出去。

    当初罗通叩阙,事态复杂,虽然最开始这个提议是罗通自己提的,但是到了最后,他却的的确确是被迫出手的。

    而之所以英国公府逼迫罗通必须叩阙,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为了阻止互市,保证张軏等人在瓦剌的安全。

    从这个角度出发来看,英国公府其实是亏欠罗通的,所以,当初其实是为了拖延时间,想办法再救罗通,所以牵扯出了当年的旧案。

    本以为等迎回了太上皇,便可借此功营救罗通,结果,到了最后,张軏等人出了事,张輗连自家都顾不上,自然也就将罗通给抛到了脑后。

    如今再听到他的名字,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有心想要为罗通再说几句情,但是想到今天准备的事情,张輗最终还是收回了脚步,站在原地没有动弹。

    于是,在一片肃杀的氛围当中,于谦再度开口,终于开启了今天的正题,道。

    “陛下明鉴,臣奉圣命巡查边境,查察罗通倒卖军器一案,过程当中,查得边境诸镇近数十年来,军屯废弛,边将侵占军田,肆意役使边军,大垦私田,中饱私囊,以致操练不行,军中纲纪败坏,逃役流民频发。”

    “长此以往,我大明边境必将千疮百孔,屡受虏贼所扰。”

    “故兵部联合都察院,刑部,户部,五军都督府,同请陛下准奏,彻查边镇军屯,肃清纲纪,再振边军!”

    这件事情发酵了这么久,自然不是白白发酵的。

    随着于谦的话音落下,左都御史陈镒,刑部尚书金濂,户部尚书沈翼,加上丰国公李贤,靖安伯范广,数位朝廷重臣,几乎同时移步出列,道。

    “臣等同请陛下,准兵部所奏,彻查军屯!”

    尽管早就知道,天子对于整饬军屯一事十分关注,但是,在场的诸多大臣也没有想到,这次廷议,一上来就这么来势汹汹。

    原本朝中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大臣,对于兵部如此大动干戈是有所非议的。

    但是,先有罗通,王骥等人的下场铺垫,如今又有这么多大佬一起站出来,齐齐表明态度,这些人也都明智的闭上了嘴。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