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522节
    这其实就是办事风格的不同。

    事实上,在太上皇一党这么多人当中,焦敬的风格是偏向于谨慎的。

    当然,他说的其实也是有道理的。

    朝局之上,想要成一件事情很难,但是,想要坏一件事情,方法却多种多样。

    就拿整饬军屯一事来说,真正的困难从来不在是否能够通过朝议,而是通过朝议之后,能不能真正的落实下去。

    那些御史科道,到了地方上,能不能真正的扛住地方官和边将们的威逼利诱,能不能看穿他们的种种手段,能不能查出被隐匿在背后的真实状况,才是真正决定这件事情能不能办成的标准。

    在这长达至少一年的时间当中,他们这些盘根错节的勋戚世家,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明里暗里的用各种手段来各个击破。

    这样做的坏处,是要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当中,将战线拉长,一点点的来回拉扯。

    而且,阻挡不了整饬军屯的大方向,到最后,勋贵世家们狠狠出一笔血,是免不了的。

    但是,好处就是稳。

    尽管会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却绝不会满盘皆输,更不会伤及到根本。

    而且,如果要是情况乐观的话,拖着拖着,也不是没有可能,把这件事情给拖黄了。

    朝廷毕竟还要维持正常的运转。

    兵部整饬军屯,需要上上下下多个衙门的协同配合,这种非常态的运转,是必然无法长期保持的。

    不然的话,兵部恐怕真的会变得尾大不掉,这是从天子到朝臣都不可能接受的。

    所以,一旦陷入旷日时久的拉锯战当中,只要拖的时间够长,那么,要么彻底拖黄,要么草草了结。

    这对于勋戚们来说,都不算是坏结果。

    但是,如果要在廷议上来一场硬碰硬,那么结果,可就难以预料了……

    看着眉头紧皱的焦敬,张輗依旧沉默,但是,朱仪眯了眯眼睛,开口问道。

    “驸马爷既然有此疑惑,为何今日在清和阁中,未曾向太上皇开口进谏呢?”

    焦敬没说话,只是轻轻的叹了口气。

    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说了也没有用!

    大明的外戚向来势弱,或者换句话说,历朝历代,外戚有话语权的时候,都是依靠着后宫,而非真正的皇帝。

    虽然说,焦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太后母族外戚,但是,他毕竟是外戚。

    跟脚干净,没有太深厚的势力,和皇家有关系,出入宫中也不难,这种种便利,不出意外的,让他成了宫中圣母最倚重的外臣。

    甚至于,在他替孙太后拉拢到了任礼之后,焦敬在张軏死后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太上皇一党中话语权最重的人物。

    但是,辉煌毕竟是短暂的。

    自从太上皇回来之后,宫中圣母退居幕后,不再管事,情况自然也就发生了转变。

    从今天的觐见便可以很明显看出,太上皇的心里,对于曾屡屡随他征战,先后赴死的英国公府最为看重。

    这既是对英国公府本身在朝中地位的尊重,也夹杂着个人的感念之情。

    再往后排,则是如今跟英国公府同气连枝的成国公府。

    如今,成国公府虽然没落,但是,正因没落,才令两大公府从对抗走向联合。

    单纯从实力的角度而言,拢住成国公府,便是在加强英国公府,太上皇自然看的清楚这一点。

    与此同时,在朝中有话语权,同时,又曾经护送太上皇归朝,早已经明确表明立场的宁远侯任礼。

    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任礼有如今的地位,靠的依然是英国公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任礼常年镇边,和太上皇的关系并不算亲近。

    所以,任礼虽然有功也有忠心,但是排序也只能紧随两府之后。

    不过,从太上皇能将阻止整饬军屯一事交给他来看,便可知道,其实任礼和两大公府,在太上皇心中的份量,也没差多少。

    至于焦敬这种外戚,本就是依托于皇权延展出的地位,实无一官半职。

    如今太上皇屈居南宫,消息传递往来,有袁彬等人,焦敬的地位,自然而然的,也就变得无足轻重起来。

    所以,说了又能怎么样呢?

    阻止整饬军屯一事,任礼最是积极,英国公府牵连其中,也倾向于赞成,至于成国公府,随大流也不反对。

    这个时候,焦敬跳出来唱反调,是嫌自己在太上皇面前那点仅存的香火情,还经得住消耗吗?

    看着焦敬的样子,朱仪显然也意识到,自己问的有些不妥。

    所幸,这个时候,有张輗站出来打圆场,道。

    “今日清和阁中,太上皇也只是说整饬军屯不宜大动干戈,惹得军心不稳,边将不安,让虏贼有机可趁,具体该如何做,还是需我等再来商议。”

    “既然驸马爷有此疑虑,那几日之后,我等和任侯相聚,不妨再旁敲侧击一番,或许,能商讨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也说不定。”

    话音落下,焦敬的脸色略有缓和。

    但是,朱仪在一旁却皱了眉头,道。

    “两全其美?只怕不然吧!”

    “今日在太上皇面前,任侯态度如此坚定,只怕心中早已做好了硬碰硬的准备。”

    “出宫之时,任侯也说了,让我等这几日分头联络,真到了几日之后,只怕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再想改弦更张,谈何容易!”

    这话说的颇不客气,张輗似乎有心想要反驳,但是张了张口,还是没说话,只能将征询的目光看向一旁的焦敬。

    与此同时,焦敬也终于说出了这次的来意,道。

    “二爷,小公爷所言,也正是老夫担心的地方,所以,老夫今日此来,便是想和二位商议一下,能否先缓一缓,暂时按兵不动。”

    “自然,该走动的关系,还是继续走动,但是,跟各家的话不要说死,年后朝廷开印,兵部必然会传出新的消息,我等且先观望一番,至少,还是留几分余地,若非迫不得已,还是莫要破釜沉舟的好……”

    第625章 眼看他宴宾客

    什么叫打瞌睡来了枕头?

    这边张輗和朱仪两个人,正合计着该怎么名正言顺的给任礼使绊子,这边焦敬便来了。

    看着这位驸马爷焦虑的样子,张輗试探着开口问道。

    “可是如此一来,若是到时候我们说服不了任侯,只怕……”

    焦敬说的没有那么明白,但是,其实意思是一样的。

    他不赞成在廷议上和兵部直接硬碰硬,这样成功的概率太低了。

    而他想出的解决办法,便是来劝张輗和朱仪,让他们‘保留实力’。

    这是好听的说法,但是说白了,这边竭尽全力都不一定能够阻止廷议,何况是在‘保留实力’的情况下。

    焦敬的这个提议,基本上就是在劝张輗,放弃在廷议上阻止整饬军屯,转而在推行的过程中见招拆招。

    但是如此一来,忙上忙下,一直在为此积极准备的任礼,必然不会甘心。

    所以这样做,实际上带着几分先斩后奏的味道。

    而最让张輗感到疑惑的是,他很确定,焦敬和自己二人不同,他并不想扳倒任礼。

    因为这样做,对于太上皇一党的实力来说没有好处。

    焦敬毕竟是外戚,不跟张輗一样,首要考虑的是家族利益,他考虑的,就是太上皇一党的利益。

    毋庸置疑,任礼的存在,对于整个太上皇一党来说,是有好处的。

    所以,张輗才会有此一问,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做了,结果到最后任礼仍然要一意孤行,只怕,是会鸡飞蛋打。

    焦敬沉吟着,摇了摇头,道。

    “这些日子,老夫一直在思索,任侯如此急切的原因,大约也有所猜测,不出意外的话,只怕是他在边境之时,曾沾手过军屯一事,所以廷议一旦通过,任侯恐会难以脱身。”

    “但是,即便如此,老夫还是觉得,在廷议上硬碰硬的风险太大,凭任侯如今在朝中的地位,就算当初犯的案子再大,也不是一时一刻便可撼动的。”

    “所以,此事完全可以再想办法,老夫相信,任侯不是不识时务之辈,如果事不可为,他也不会强而为之。”

    于是,张輗和朱仪对视一眼,皆是看到了对方目中的了然之色。

    原来如此……

    焦敬自然是不清楚,任礼在阻止军屯一事上如此急切的原因。

    但是,刚巧张輗却是知道的,而且,是新鲜出炉的消息。

    不出意外的话,只怕任礼已经知道,自己当初派出去的人,被杨信给抓了。

    应该说,焦敬的想法和思路是没错的。

    侵占军屯一事虽然严重,但是时隔久远,而且干了这些事的,不是任礼一家,再加上任礼现在位高权重,想要扳倒他,必须要翔实周密的证据。

    所以要查起来,需要的时间不会短。

    在这种情况下,任礼不论是捅了多大的窟窿,都是有机会弥补的,只要最终呈现出来的证据,有一丝丝的破绽,都可以成为翻盘的机会。

    但是,焦敬显然不会想到,除了军屯之外,任礼还干下了一桩足以致命的事情。

    整饬军屯的廷议一旦通过,朝廷势必要派遣官员到各地再次清查军田边军状况。

    到时候,很多事情就瞒不住了。

    别的都还好说,暗杀朝廷重臣,一旦要是被坐实了,那可是永无翻身之地了……

    于是,一切就都明朗了。

    再度对视一眼,朱仪开口道。

    “既然如此,那就听驸马爷的,再好好劝劝任侯,其实,驸马爷来之前,我和二爷心中其实也有疑虑,觉得如此做,风险太大,何况……”

    话至此处,朱仪恰好到处的停了一停,似乎有些踌躇。

    一旁的张輗见此状况,便顺着话头问道。

    “怎么,小公爷可是还有什么话要说?此处没有旁人,小公爷大可不必讳言,说错了也无妨。”

    于是,朱仪看了一眼焦敬,这才皱着眉头,道。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