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431节
    所以,他们觉得最后最重的惩罚,就是将舒良和金英一样,贬的远远的,一辈子再也回不了京师,如此便足够了。

    结果现在,阴差阳错,舒良被轻拿轻放,反倒是刘永诚即将丧命。

    虽然说,刘永诚在内宦当中的名声不算好,但是,他总归是镇守甘肃多年,屡有战功之人,哪怕是个宦官,也不由让他们生出一丝兔死狐悲之感。

    有东厂珠玉在前,锦衣卫自然也不甘落后。

    卢指挥使领旨之后,干净利落的退出了大殿,不用说,已经去提人了。

    朝班之中,有好几个大臣,都露出几分挣扎的神色,似乎想要为刘永诚说两句话。

    但是,到最后,也没有人站出来。

    打压宦官,是文臣的共识!

    虽然说刘永诚很可怜,但是,他到底是个宦官,天子要处置宦官,没有文臣插嘴的份。

    何况,他们刚刚如此义愤填膺的要处置舒良,如果这个时候为刘永诚说话,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若是再被人借题发挥,说他们当中暗中结交地方镇守太监,更是引火烧身。

    于是,最终,殿内还是没有人出言。

    就这么沉寂了半晌,陆陆续续又有几个大臣出列奏事。

    其中,甚至有关于东宫讲师的人选,但是,老大人的心思,却已经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不过这也正常,东宫的讲师要求苛刻,基本只能从翰林院里面选。

    所以,跟普通的官员们没有关系。

    至多就是高层的老大人们,看想要提携谁而已。

    于是,最终确定下来的人选是,《皇明祖训》和《御制帝训》这两本书,由内阁大臣轮流为太子讲读。

    《大学》《中庸》《孝经》这几本经典,则是选择了翰林院中资历久,学识足,最重要的是,曾在国子监任教,对教导学生颇有心得的翰林侍讲,倪谦。

    不过,让众臣有些意外的是,最后的,也是最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几本书,最终中选的人,竟然是谁也不看好的翰林编修,万安。

    至于理由,也很不可思议。

    据说,是宫中的圣母皇太后给的建议,觉得万安仪表堂堂,定能教好太子。

    本来三百千这种启蒙读物,也就没什么难度,翰林院谁都能讲。

    如今,孙太后既然传了话来,内阁自然也就不会拂了这个面子。

    毕竟,太子出阁这件事情,已经将孙太后得罪了一遭了,这个时候,没有必要再惹她老人家。

    太子殿下的课业,就此便成了定局。

    然而天子却迟迟没有要散朝的意思,无奈之下,各部的郎官只得将准备写在奏本里头的,原本没有必要拿到早朝上讨论的小事,都一一呈报上来。

    就这么过了小半个时辰,有内侍从殿外走进来,紧接着,锦衣卫指挥使卢忠大步进殿,拜倒在地道。

    “启禀陛下,臣奉圣命监刑,内宦刘永诚,受杖一百四十二,现已毙命!臣前来复旨,请陛下查验。”

    说着,卢忠一挥手,有几个锦衣卫抬着担架进殿。

    架子上的人,早已经断了气。

    群臣扫了一眼,皆忍不住感到有些眩晕。

    一百四十二杖,会把人打成什么样子?说是血肉模糊都是轻的。

    担架上的那个人,依稀可见其壮硕的身躯,但是,气息已经全无,身上的衣衫破破烂烂,碎成了一块一块,混合着血迹,粘在血肉模糊的身上。

    单在旁边看着,已经分不出哪里是背,哪里是屁股,哪里是大腿,全部都是已经开始冷却凝固的血迹,宛如一团腐肉,狰狞可怖。

    这种强大的冲击力,只有真正放在眼前,才能真切的感受到。

    一股血腥气在殿中弥漫开来,当下便有不少大臣干呕起来。

    朱祁钰倒是没什么特别的表现。

    虽然说,他也没有见过这种场景。

    但是,他曾看过更可怕的。

    京城失陷,紫禁城变成血与火的世界。

    那种场景,要比现在更可怕的多……

    轻轻的摆了摆手,卢忠再度行了一礼,便示意身后的锦衣卫将担架抬了下去。

    于是,老大人们才总算是缓了缓心神,尽管,殿中弥漫着的血腥气,仍然在提醒他们,刚刚的那一幕有多可怕。

    接着,天子说话了。

    他老人家甚至都没有再提起刘永诚的名字,只道。

    “自即日起,再次传谕诸边及内地,京师各卫所,军府,京营,凡统兵将领,提督大臣,镇守太监,不得擅离驻地,凡调大军,必报朝廷允准,得圣旨,具兵部堪合,违者,一律处斩!”

    声音清淡,但却透着一股杀伐之意。

    在见过刘永诚刚刚的样子之后,满朝上下,没有人对天子的决心,再有丝毫的质疑。

    于是,早朝终散。

    老大人们心有余悸的目送着天子离开,然后脚步沉重的迈步离开大殿,三三两两的低声议论着方才朝上发生的一切。

    然而,就在他们刚刚走出左顺门,甚至还没来得及回到各自的衙门里头,便从各种渠道,得到了一个让人心情复杂的消息。

    太上皇,已经从宣府起行了!

    刚刚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老大人们是不信的……

    要知道,太上皇的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明显就是要逼天子低头。

    正因于此,他们才一再要求天子处置舒良,以此来缓和同太上皇的关系,让太上皇早日归京,让朝局早日安稳下来,不要再继续在迎复一事上多生枝节。

    可是现在……

    舒良虽然看似受了处罚,但是大臣们心知肚明,东厂提督的差事,从来都不在于那个名头,而在于圣心。

    如今的舒良,圣心未失。

    即便没有这个名头,他也是东厂实际上的厂公。

    罢去他的差事,不过是让大臣们面子上好看一点而已。

    甚至于,就连这二十板子,也未必就真的能打下去。

    反正,天子说打了,他们又不能冲进内宫去瞧。

    无非是面子上过得去而已。

    闹得这么一地鸡毛,他们虽然什么也没做成,但是总归还能安慰自己,是在为朝局安定做出努力。

    然而,现在告诉他们,太上皇起行了?!

    您老人家话说的这么硬气,结果这边咱们还在想着法子给您出气呢,您自己就回来了?!

    老大人们表示……

    我不理解.jpg。

    这次朝会,大臣们的诉求有两个,一个是惩治奸宦,另一个是安抚太上皇,让他老人家早日回京。

    结果,奸宦(刘永诚???)死了,太上皇也起驾回京了。

    但是,他们怎么就心里这么不得劲呢……

    不过总归,随着太上皇起驾的消息传出来,这件事情算是彻底平息下来。

    说到底,大臣们也不是没事干,他们只是为了解决问题,现在太上皇重新起驾,一切都回到了正轨,舒良处置与否,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

    下了早朝,照例朱祁钰是要回乾清宫休息一会,然后再开始处理政务。

    不过今天,待他到乾清宫的时候,殿外已经有一个身着飞鱼袍的中年人在等候着。

    锦衣卫指挥使,卢忠!

    朱祁钰瞥了一眼成敬,并没多说,怀恩便直接上前,将卢忠引入了殿中。

    这段时间,这位指挥使大人进宫的次数频繁的很,怀恩做这些事情,已经是惯熟得很。

    果不其然,待朱祁钰回后殿更衣之后,再回到前殿,卢忠已然侍立在旁,御案之上,摆着一份密封的紧紧的奏本。

    这当然就是于谦发来的奏疏。

    军屯一事,涉及到边境的长久安定,也是既宗学,互市之后,朱祁钰准备推行的第三项政务改革,当然,也是牵涉范围最广的改革。

    所以,他自然无比重视!

    于谦出京之前,他特意给于谦调拨了一小队五个锦衣卫的精锐卫士,一则负责于谦的安全,二则是保证他可以随时掌握边境的最新情况。

    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呈送于谦的奏疏,基本上要做到三日一报,这也是这段日子,卢忠频繁入宫的原因。

    于谦发来的奏疏会直接呈递到卢忠的手上,然后直接转呈皇帝。

    将蜡封拆开,朱祁钰拿起于谦的奏本,细细的看了起来。

    应该说,于谦的能力是很强的。

    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他从大同到甘肃,双管齐下,一边调查罗通倒卖军器的案子,一边摸清楚了各地的私垦田及侵占军屯的状况。

    虽然说,是每三日一报,但是,几乎每次送来的奏本,都是厚厚的一叠,不断有新的情况加入。

    这次的奏本,不出意料,是对甘肃镇的情况总结。

    于谦的行文已经尽量的简练有条理,但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况,仍像一团乱麻般层出不穷。

    这些情况,朱祁钰心中早就有底,然而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数据摆在眼前的时候,还是感到触目惊心。

    这份奏本,朱祁钰翻来覆去的看来三遍,不时提起朱笔,在上面圈画批注,足足过了半个时辰,才从手里放下。

    事实上,这段日子以来,于谦的奏本,他每次都是如此对待,但即使如此,他还觉得不够。

    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眶,朱祁钰一抬头,才发现卢忠竟然还站在原处。

    卢忠算是近臣,所以也不必讲究很多的规矩。

    往常的时候,送了奏本过来,他也就直接走了,不过这回,却没想到一直留在殿中。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