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428节
    舒良相信,如果不用顾忌会造成社稷动乱,民心倾覆,那么天子必定会毫不犹豫的一剑砍了太上皇这个罪魁祸首。

    但是,天子之尊,享国之永,受国之垢,注定不能随心而为。

    太上皇犯错,那也是兄长,天子如若真的对兄长做些什么,百姓们不会觉得,是在惩治罪恶,只会觉得,是天子不讲孝悌之道。

    天子心中有一团火,但是,这团火却宣泄不出,这是让舒良最担心的。

    他担心日子久了,这团火,会让天子的心性变得偏激,甚至身体上出现问题。

    所以,出气的事情,他来做!

    哪怕因此会受到斥责,会受罚,他也认了。

    事实上,舒良在带人围府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准备,回京之后会被夺去权柄,发回内宫伺候,若是严重些,打发到凤阳去,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面对满朝而来的敌意,舒良其实十分淡定,他拱了拱手,依旧是那套说辞,道。

    “陶总兵所言,有实情,但也有夸大之处。”

    “咱家的确将带去的一千锦衣卫布置在了行宫外围,但那是因为,宣府城外,太上皇金口玉言,命咱家负责行宫的外围护卫,身负圣命,咱家不敢轻忽。”

    “至于率众强闯行宫,也是无稽之谈,咱家既然被派去侍奉太上皇,自当尽心,宣府天寒地冻,咱家好不容易收集了百筐上好的炭火,紧着给太上皇送去,不过多带了几个人而已,却被用来小题大做。”

    “还有,所谓言语逼凌太上皇赴土木祭奠,这个罪责,咱家也不敢担。”

    “太上皇金尊玉贵,若他老人家不愿致祭,何人能够强逼?咱家承认,当时是说了些话,劝谏太上皇,但是,绝无逼迫之意……”

    说着话,舒良略侧了侧身子,迎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敌对目光,淡淡的道。

    “你们说咱家逼凌太上皇,那么,可有见到军报当中说,咱家带着人,强行裹挟太上皇致祭了吗?”

    “何况,此事本就是太上皇之意,咱家不过顺水推舟,多说了一句而已,要是这就算逼凌太上皇,那么诸位御史科道的大人们,你们逼凌天子的时候,可比咱家多了去了!”

    朝堂之上静了片刻,尤其是那些御史言官,都愣在了当场。

    他们确实是没想到,到了如今,舒良竟然还敢如此理直气壮,不仅如此,还敢倒打一耙?

    寂静之后便是喧嚣。

    “嗡”的一声,满朝爆发出阵阵的议论之上。

    无数个御史纷纷出列,脸色涨红的指责道。

    “诡辩!”

    “奸宦竟敢如此,欺我朝廷无人不成?”

    “放肆,你一区区内臣,竟敢自比谏官,想要造反不成?”

    这个大明,科道清流是最为骄傲的一个团体。

    其中,尤其以御史言官,风气最为严重。

    他们手掌监察之权,从地方到京师,从七品小官,到六部七卿,无事不可劾,无人不可参。

    他们是大明的正义化身,是中流砥柱,是国之柱石。

    区区一个宦官,敢和他们相比,配吗?

    “肃静!”

    场面乱糟糟的,终于有分量足的大臣忍不下去,沉声喊道。

    不过,却不是六部七卿,而是内阁的俞阁老。

    俞士悦新晋次辅,本又是清流出身,有科道经历,资历威望都是够的,他一出面,殿中才总算是安静了下来。

    但是,这些御史们脸上的愤怒之色,却没有丝毫的消散。

    这让俞士悦感到一阵头疼。

    舒良的这件事情,完全就是天子给内阁的考验!

    内阁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地位,是因为它职在调和内外,维持朝局的稳定,君臣的和睦。

    这一点,天子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但是,时至今日,内阁尚没有真正在这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实力,这次,就是试金石。

    俞士悦能够想到,如果这一次早朝,内阁没有平息群臣的手段。

    那么,之后内阁的处境,就极为堪忧的。

    不谋其政,也就不必在其位了!

    这不是他们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内阁的问题,内阁既然无用,那么自然会有新的机构出现,负担起调和内外的责任。

    所以,内阁的诸人,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不约而同的放下了各自的成见,全力以赴。

    事实上,如果有聪明的人的话,就会发现,今天的朝会上,代表着文臣高端力量的六部七卿,都过于沉默了些。

    往常的时候,科道们闹成了这个样子,老大人们无论出于何等考虑,都必然会出面维持秩序。

    尤其是左都御史陈镒,要知道,御史本身,也是受监察的,如此殿喧哗,已是逾矩。

    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

    原因就是,早在上朝之前,他们和内阁的这几位大臣,就接到了宫中传过来的消息。

    太上皇的圣驾,已经在宣府起行了!

    消息走的不是兵部的渠道,而是锦衣卫直送宫中。

    所以,除了他们这些人之外,外朝的一应官员,全都没有得到丝毫的风声。

    这也就意味着,这次朝会,彻底成了内阁和外朝的博弈。

    舒良之所以会被群起而攻之,是因为他逼凌太上皇,将天家真实的,血淋淋的关系摆到了朝堂上。

    朝臣们无法接受此事,所以,要用舒良的命,逼天子低头,重新回到天家“和睦”的正轨上。

    能够证明舒良逼凌太上皇最直接的证据,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军报,证言,而是太上皇迟迟不肯归京。

    所以说,太上皇在宣府一日,压力就在天子的身上,就在舒良的身上。

    而太上皇只要起行归京,那么一切自然就归于平静。

    因此,对于天子来说,想要破局极为简单,将太上皇已经起行的消息放出去,然后给太上皇盘桓宣府这几日,随便找个理由,保下舒良很简单。

    但是天子不这么做,就是在考验内阁!

    如果最后让天子出手,收拾局面。

    那么,就是内阁的无能。

    这也是那几个七卿大臣,稳坐钓鱼台的原因所在。

    事情的结局早已注定,局面始终在天子的掌控当中,纵然这个时候闹得再厉害,最终也不会出什么乱子。

    剩下的,就是内阁能不能承担起天子给予的期待了。

    今天是内阁的舞台,不需要他们插手。

    看了一眼同样面无表情的首辅老大人,俞士悦深吸了一口气,既然已经站出来了,就没有退回去的道理。

    内阁的存废兴旺,就在今日了。

    大步来到殿中,俞士悦疾言厉色,怒道。

    “舒良,你好大的胆子,一介内臣,不仅肆意妄为,质问太上皇,如今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竟还敢巧言善辩,嘲讽谏官,你可知太祖铁律,宦官不得干政?太上皇是否致祭土木,乃是国事,朝廷自有决断,岂是你能多嘴的?”

    调和内外……

    这四个字说说容易,身体力行又何其难,jpg。

    舒良转头看着俞士悦,默默的盯了他半刻,然后退了小半步,没有说话。

    俞士悦总算是松了口气,旋即,他又转向殿中那群几乎怒发冲冠的御史们,喝道。

    “金殿之上,天子面前,尔等如此喧嚣吵闹,成何体统?身为谏官,更让尊礼守节,若有劝谏之词,集体相谏,自当推举一人上前奏对,缘何君前失仪?”

    作为朝廷上到如今,唯一站出来的有分量的大臣,俞士悦说的话还是有用的。

    何况,他先斥责舒良,然后才质问科道,这番态度,赢得了这些科道官员的好感。

    于是,一帮御史总算是低了头,纷纷道。

    “陛下恕罪,臣等一时情急,有所失仪。”

    御座之上,仁慈的天子当然不会和他们计较,只道。

    “朝堂之上,礼仪秩序不可乱,下不为例。”

    说着,天子的目光在舒良和群臣的身上扫了一圈,继续道。

    “朕召舒良上殿,是为了让他应对质询,辩驳不实之处,真相未明之前,尔等若再相互攻讦,朕必重罚。”

    “如俞阁老所说,科道若有质询之处,可公推一人出面询问,当廷辨清。”

    于是,底下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旋即,几个御史纷纷出列,道。

    “启禀陛下,我等共推都给事中林聪大人,协同刑部周侍郎,共辨舒良之罪。”

    天子没有说话,只轻轻的点了点头。

    于是,混乱的朝堂,总算是重新恢复了正轨。

    周瑄再度询问,道:“舒公公,你方才说,没有围堵行宫,只是调兵护卫太上皇,那么既然如此,缘何军报当中提及,使团的朱鉴等人,前去拜见太上皇,被拦在行宫之外,而且,行宫的大小入口,也被禁止出入,就连采买的下人,也不能通行,这你作何解释?”

    事实上,周瑄也有些无语。

    他的确是受了江渊所托,要尽量保住舒良。

    但是,就像内阁的那些大臣一直保持沉默,唯一一个出面的俞士悦态度也不敢过分明晰的原因一样。

    至少在朝堂上,打击宦官势力,是政治正确。

    在这个当口,无论心中如何作想,他们都不能明着替舒良说话,最多只能暗中引导,用审讯的技巧,来帮他减轻罪责。

    但是,舒良未免有些过于不配合了。

    封锁行宫和调兵护卫,这本就是两个概念。

    舒良既然承认了军报所写属实,但却又掐着字眼,不承认封锁行宫,这种文字游戏,在周瑄看来,根本就属于浪费时间。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