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376节
    袁彬点了点头,然后便后退两步,将朱鉴等三人露出来,道。

    “伯都王阁下,这位您应该认识,是上次出使过的朱鉴大人,这两位分别是礼部侍郎李实大人,大理寺少卿罗绮大人。”

    “奉我朝陛下旨意,前来和太师商议迎回太上皇之事。”

    朱鉴三人也下了马,来到伯都王面前,拱手为礼。

    显然,伯都王还记得朱鉴,直接便问道。

    “你这次来,可是要迎太上皇陛下回京正位?”

    朱鉴的神色一滞,不过也只是片刻,便笑着道。

    “阁下,我等此次前来,是代表大明和瓦剌谈判,本使身上带着我朝陛下的亲笔信函,天色将晚,可否请阁下引荐我等先见太师一面,如何?”

    伯都王还沉浸在见到袁彬的激动当中,一时没发觉到朱鉴在转移话题,抬头看了一眼天色,道。

    “好,今日我刚好游猎,打到了一只羚羊,今天晚上,可以好好款待你们。”

    于是,使团重新上路,不过这一次,多了几十个瓦剌士兵跟在后头护送。

    伯都王陪在袁彬身边,不住的询问着大明的风物,袁彬也趁机旁敲侧击的打探了一下太上皇的近况。

    大约过了小半个时辰,已经能够清楚的看到瓦剌大营的轮廓。

    又往前走了没多久,营中出来一队数百人的骑兵,为首者身上装金饰玉,看起来气势非凡,唯独左边的衣袖,却空空如也。

    于是,车队缓缓停下,伯都王带着自己的手下,率先迎上,跪地道。

    “见过太师!”

    紧接着,纳哈出也跟着翻身下马,跪倒在地。

    见此状况,朱鉴眸光闪动,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来人正是也先!

    相较于和伯都王刚见面时的防备,或许是已经得了消息,也先显得十分的客气。

    他的身后,跟着数十位瓦剌贵族。

    来到车队近前数十步时便带着人翻身下马,步行迎了上来,甚至都没有管跪在地上的伯都王,热情的迎了上来,道。

    “大明的使节,我们又见面了!”

    朱鉴带着李实等人下马,脸上同样带着笑意拱了拱手道。

    “多日不见,太师依然风采如旧,威严不减。”

    也先的脸色滞了滞,但是没多说什么,笑着寒暄了两句,便将朱鉴等人引进了大营。

    不过,进了营地之后,没过多久,也先便借故离开了,同时带走了纳哈出,留下伯都王传话说。

    “太师不知诸位今日到营,尚有事务要处置,请诸位使节暂且安顿一日,明日太师设宴,正式迎接诸位。”

    说罢,伯都王没有多说,俯身一礼便要离开。

    不过,却被朱鉴拦了下来。

    “阁下且慢。”

    伯都王转过身,疑惑的望着朱鉴。

    却见朱鉴指了指一旁的袁彬,然后拱手道。

    “阁下,方才太师匆匆而来,本使未及提起,我等乃是使节,安顿两日无妨,但是袁将军乃是太上皇随身之臣,虽随我归朝一段时日,可也是为两方和谈。”

    “太上皇在贵营之中孤苦无依,想必十分想念袁将军,如今袁将军随我等到营,阁下可否送袁将军回太上皇居处继续侍奉?”

    这本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是朱鉴说完之后,却见伯都王脸色有些犹豫。

    沉吟片刻,他最终道:“这件事情,需要请示太师,请贵使稍待。”

    朱鉴倒也没有多说,点了点头示意可以。

    于是,伯都王匆匆离去,片刻之后,方又转回,道。

    “贵使久等了,太师有言,太上皇是我瓦剌贵客,袁将军身为太上皇近臣,可以在营中随意行走。”

    “袁将军请随我来,我带你去见太上皇。”

    听着伯都王略带兴奋的口气,朱鉴心中更多了几分把握,对着袁彬点了点头。

    于是,袁彬拱了拱手,便跟着伯都王离开了……

    第471章 窥一斑而知全豹

    草原的天色黑的早,呼呼的北风,不停的在帐外刮过,让人不得不裹上厚厚的裘袍。

    朱鉴掀开沉重的帐帘,再次确认过帐子四周,都是使团的随行护卫,没有别的陌生面孔,然后又谨慎的吩咐周围的护卫们时刻警惕,这才退回了帐中。

    宽大的军帐当中,点着几支粗大的蜡烛,将整个军帐照的灯火通明。

    帐子的正中间,铺着厚厚的地毯,上头摆着案几,四周放着两个火盆,案几上是一些点心,一个银壶和几卷文书。

    李实,罗绮二人跪坐在地毯上,他们二人的对面,赫然是白天被带去拜见太上皇的袁彬。

    朱鉴确认完外头的情况之后,也回到位置上坐下,对着袁彬问道。

    “袁将军,太上皇近况如何?你在营中行走,可曾打探到什么消息?”

    白天的时候,朱鉴借故提出要让袁彬回到太上皇的身边侍奉,其中一重含义,就在于此。

    虽然说,瓦剌和大明现在已经初步达成了一致,但是两国谈判,瞬息万变,在一切没有尘埃落定之前,任何的变故都有可能发生。

    所以实际上,博弈从他们在草原上见到伯都王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

    袁彬也没有卖关子,直接道。

    “太上皇一切安好,伯都王将我送回太上皇军帐之后,便直接离开了。”

    “在军帐当中,太上皇询问了圣母,端静皇后和陛下的近况,又问了京城当中的谈判详情,得知陛下和群臣一意迎复他老人家归朝,甚为大慰。”

    “太上皇还嘱我转告几位大人,说诸位乃社稷之臣,此番若能迎复归朝,必当叙功,望几位大人勿辞辛苦,当以国家天下苍生为念,竭尽全力。”

    毕竟是太上皇的口谕,朱鉴等人听完之后,纷纷起身,朝着太上皇营帐的方向拜了三拜,随即才重新落座。

    然后,罗绮率先问道:“方才袁将军说,伯都王将你送到营帐之后,便直接离开了,那袁将军你又是怎么回来的?”

    袁彬的眉头也微微皱了起来,开口道。

    “不瞒诸位大人,当时伯都王说,他请示也先的时候,也先原话便是,随他拜见行走,不必多管。”

    “于是,伯都王留了两个兵士说是护卫我的安全,便离开了,当时我本以为是客套话,他应该不会让我回来。”

    “但是伯都王离开之后,我试探了一下,那两个兵士果然什么都没管,任由我在营中行走。”

    听了袁彬的叙述,朱鉴想了想,道:“这么说来,也先并不怕我们和太上皇通信,也不怕我们在营中打探什么消息。”

    略停了停,朱鉴继续问道:“那么袁将军可曾打探到什么?”

    袁彬沉吟片刻,开口道。

    “虽然伯都王这么说,但是我还是不敢随处乱走,只是在回来的路上,随口和跟过来的两个兵士聊了聊。”

    “这两个人的身份,我问了哈铭,他确认过,这两个人就是日常在太上皇营帐巡视的兵士,不出意外的话,伯都王就是随便点的人。”

    “我旁敲侧击了一番,他们听说这一次大明要迎回太上皇,都表现的特别高兴,不断问我太师什么时候能和大明和好。”

    “我当时问他们最近的日子过的怎么样,他们的情绪就有些低落,说部落过的不好,近些日子的逃兵也多,太师的脾气也不大好,打杀了不少人。”

    详细的将“随口”聊的话原原本本的转述过后,袁彬最后道。

    “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说,瓦剌的大多数普通兵士,现在都在盼着和大明和谈,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那就是,近些日子以来,几乎大多数的瓦剌贵族,都要每隔一日带着亲卫出去游猎,正因于此,我们今天才能恰巧碰上伯都王。”

    “这么规律性且大规模的捕猎,只能说明……”

    “瓦剌的后勤供给不足了!”

    朱鉴截断了袁彬的话,脸色也变得有些激动。

    说着,他转向一旁的李实和罗绮,问道。

    “还记得我们这些日子丢的军马粮食吗?”

    对面二人点了点头,不知朱鉴何意。

    茫茫的草原之上,各种部落或大或小,分散在各处,所以草原上,永远都是危机四伏的。

    他们从大同出发,到也先大营,足足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此过程当中,几乎每次夜宿,都会有虏人偷偷来盗窃粮食军马。

    他们损失不少,但是也杀了不少人。

    这种事情,即便是使团当中有来自瓦剌的使臣,也是不好拦的,毕竟,使团没有隐藏身份,是打出了大明的旗帜的。

    这种情况下,还来偷窃,分明就是在找死。

    “还记得当时,瓦剌的那个使臣纳哈出再三歉意,说平日里不会如此,当时我们只觉得是场面话,但是现在看来,恐怕是实话。”

    在几个人疑惑的眼神当中,朱鉴继续解释道。

    “草原上固然没有道义礼法的约束,劫掠偷窃之行随处可见,但是,这些部族牧民,也都是看人下菜的好手。”

    “我们使团这么庞大的一支队伍,光是护卫队就有不下两百人,皆是装备精良的骑兵。”

    “通常情况下,在草原上遇到这样的队伍,普通的部族都是要绕着走的。”

    “但是这些部落的人,却胆大包天,敢趁着夜色来行窃,如果不是瞎了眼睛,那就只能是被逼无奈!”

    闻言,罗绮也点了点头。

    他早年随军出征过,同样清楚普通的部落牧民是什么样子。

    “不错,使团队伍庞大,普通的牧民,若非是实在没有办法,一般是不会过来招惹的。”

    “如此看来,瓦剌各部的境况,的确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方才袁校尉说,那些普通军士,听说也先要和大明和谈,纷纷欢欣鼓舞,看来也是真的。”

    确定了这个结论,在场众人都不由得感到有些振奋。

    无论他们在朝中的立场是什么,政见是什么,但是从他们接下使臣的这个差事开始,他们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把太上皇成功迎回朝中。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