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365节
    有争议的是具体的方案。

    说完了理由,于谦拿出奏本,重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所谓九边重镇,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仿照太祖设塞王的思路,将现今边境各处关隘的杂乱兵力,化零为整,聚集起来。

    然后,以长城为依托,集中兵力,增设像大同,宣府这样的边境军镇,使之遥相呼应,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

    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在实行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尖锐,也是最明显的,就是财政问题。

    于谦话音刚落,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户部尚书沈翼。

    “陛下,关于重立边境防线,臣并无异议,但是于少保所提之九边重镇,臣以为靡费太广。”

    说着,沈尚书就开始算。

    “按照于少保所说,设立九边重镇,首先要做的,就是裁撤边境零星散落,不成体系的诸多关隘,汇聚于重镇之中。”

    “那么,朝廷首要面对的,就是这些关隘之中的百姓该如何安置,若留于原地,则军队调离,安危难以保证,且重镇之中,有兵无民,难以长久。”

    “若迁移至重镇之中,则如此大批量的迁移百姓,朝廷必定要给予抚恤,且操作不当,会产生大批流民。”

    “此其一也。”

    虽然说,在私下里,沈翼和于谦的交情不错,但是涉及到政务上面,他说话也是丝毫的不客气。

    上朝的时候死掐,下朝的时候一块小酌,公私分明,秋毫无犯,这算是大明士大夫的一个鲜明特色。

    何况,沈翼虽然执掌户部,但是他也不是对兵事完全没有了解,对于边境的局面,虽然比不上于谦,但也清楚的很。

    “其二,如于尚书所说,我大明如今所设重镇,皆依托于长城,但是若按照于尚书的构想,建城能够遥想呼应之九边,则宁夏,陕西,甘肃等多处,需要加建长城,联通各处。”

    “户部初步核算,需增设边墙数百余力,由此征发的徭役,银两从何而来?”

    “朝廷在宣大之外,增设辽东镇,所需修建的辽河长城,至今尚未完工。”

    “若在此之外,同时增设数座军镇,朝廷财政如何支撑?”

    事实上,九边重镇的提议,对于户部来说,压力是最大的,至于原因,当然是户部永恒不变的话题。

    没有钱……

    第456章 大会开完开小会

    所以说,朝政之事,很多时候就是这样。

    即便是所有人在某个方向上达成一致,但是具体的真正落到实处去做,还是会遇到重重阻力。

    沈翼是不清楚边境防线的重要性吗?不是的,而是确确实实有现实问题摆在面前。

    大规模的合并关隘,迁移百姓,安置流民,乃至于建设新的坚固军镇,起修边墙。

    这些事情,不论哪一件都是耗资甚广的事情。

    作为兵部尚书,于谦考虑的是如何保证边境的安宁,构筑严密的防线防御外敌,让百姓长治久安。

    但是沈翼作为户部尚书,他要考虑的,则是银两从哪里来,流民该如何安置,国库是否能够支撑的起。

    “陛下,瓦剌一战之后,朝廷先是封赏官军将士,其后又修缮边城,征发工匠,今岁工部又起了大渠,保定伯梁瑶尚在苗地平乱,朝廷各处都需要银两,寅吃卯粮都已经不足以形容国库之空虚。”

    “如今,各处衙门的胡椒苏木折俸刚刚停罢,于尚书的九边之议如若付诸行动,单是筹建城池与边墙,所靡耗的银两和征发的劳役,就不是户部所能承担的起的。”

    沈翼说的不急不缓,丝毫不顾于谦已经有些黑的脸色。

    “陛下,臣知边境防线之重,但是此事关乎国计,不可操之过急,如今鞑靼各部与我朝廷交好,瓦剌也有意和谈,短期之内,边境恐难再起烽烟。”

    “故而臣以为,不妨先传命各关隘将士严加操练,谨防虏贼入侵,我朝廷休养生息,待数年之后,可徐徐图之。”

    总结下来,沈尚书的态度很明确。

    九边重镇太花钱,别说现在了,过几年都不一定能支撑的起。

    沈翼说完,朱祁钰倒是不置可否,但是底下的大臣们却已经议论开了。

    虽然坐在御座上,听不大清说些什么,可从他们的神情便能看出,他们多数还是倾向于沈翼的态度的。

    毕竟,朝廷要真的要推行九边的话,那么肯定要想办法搞银子。

    老大人们都还记得,上一次搞银子,京城的大臣们,有一个算一个,整整半年,俸禄里有一半都是胡椒苏木。

    卖又卖不出去,用又用不了,现在还堆在家里呢!

    天子不说话,显然意思是继续议。

    于是,憋了许久的于谦,上前开口道。

    “沈尚书此言差矣,所谓居安思危,虽然说如今边境尚算太平,也先大军被击溃,鞑靼也和我大明交好,但是往前数十年前,瓦剌对大明亦是恭顺之极。”

    “彼辈虏贼狡诈叵测,正因如今边境安稳,我朝廷才更该趁此机会,早备不测,否则大战再临之时,才是真正措手不及。”

    沈翼对边境之事知晓不少,相对的,于谦对于户部财政,也并非一无所知。

    当初瓦剌之战的时候,他是见识过沈翼的手段的。

    这货只要想,边边角角他总能抠出钱来。

    就刚刚沈翼摆出来的这些,什么修缮边墙,征发工匠,起渠修河。

    这些事情哪一件刚刚提出来的时候,户部不是老大不愿意,嚷嚷着没钱暂缓?

    结果到最后,哪一件不是辗转腾挪,想办法都给办成了?

    看着沈翼理直气壮的样子,于谦心中腹诽不已,但是面上却不得不退让几分,道。

    “何况,就如沈尚书所说,九边重镇之设,不可操之过急,辽东军镇不也是建设了数年才有如今的规模吗?”

    “兵部也并非想要一夕之内,将边墙,流民,军镇城池都同时开建,饭要一口口吃,但是不能不吃。”

    “至少,该修的边墙,要先修起来,边境隘口的兵力,也要有意识的开始汇聚,慢慢的调整,逐渐建成九边的联合防线。”

    于谦一副好商好量的诚恳态度,让沈翼也暗骂一声老狐狸,说什么逐步调整,先行开建。

    这玩意朝议一通过,真正开始动工调兵安置百姓,进度哪还能由户部说了算?

    到时候银子哗哗的往外流,要是实在拿不出银子,是边墙建一半不建了,还是百姓流民扔那不管啊?

    说得轻巧!

    这么大的事情,一旦通过朝议,从中枢到地方,各个衙门方方面面都需要配合。

    要是因为户部掉链子,导致进度停滞不前,所有衙门的责难,还不都是他们户部的。

    沉吟片刻,沈尚书张口道。

    “于尚书,不瞒你说,国库的底子实在太薄,而且除了银两,徭役之外,增设诸多军镇,镇守将领又该如何安排,提督大臣,监军中官,巡查御史又该如何调整?这些事情,涉及太广,还是需要再议。”

    说着话,沈翼斜了一眼旁边的其他大臣。

    那意思是,别让我一个人出去对台啊,不愿意的又不止我户部一家。

    于是,左都御史陈镒也迈步出列,道。

    “陛下,沈尚书所言有理,设立九边重镇,乃是对边境防线布置的重大改制,不仅牵涉到地方衙门,官军的改组,调动,朝廷也需派出得力的大臣,将领及科道官员。”

    “但是土木之役以后,朝廷官员短缺,多处巡抚大臣均有缺额,军中亦是如此,再起军镇,不仅国库难以支撑,恐官员将领一时也难以有堪当大任者。”

    于谦当然不是一个容易被击溃的人,听了陈镒的话,略一沉吟他就准备反驳。

    但是,两个重臣的反对,似乎打开了什么闸门一样。

    紧接着,宁远侯任礼也站了出来。

    这位侯爷常年打仗,身子骨还算强健,养了半个多月的伤,总算是勉强能够上朝了。

    有些艰难的来到殿中,拱了拱手,任礼也出言道。

    “陛下,臣亦以为,于尚书这份奏疏操之过急,虽然说居安思危,但是边境如今刚刚安定下来不久,官军尚在休养生息,多处地方还未从瓦剌一战当中恢复过来。”

    “这个时候,如若大规模的调动官军,容易引起军心不稳,到时候再生事端,恐给也先等蒙古部落,再有可趁之机。”

    文臣武将,两方面皆是反对的声音。

    于谦看了一眼旁边的其他大臣,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明显也持不赞同的态度。

    接着,底下又不断的有御史和各部的郎官出列,基本也都是反对的声音。

    有几个支持的,也很快就被驳的难以开口。

    见此状况,和于谦一起制定九边的范广有些着急,大步来到殿中,就要开口。

    但是这个时候,天子却抬了抬手,止住了殿中的争论。

    “既然,诸位卿家都觉得此时商议九边之事,言之尚早,那么便暂且搁置,等国库宽裕些,再做商议。”

    “退朝。”

    于是,这场廷议,就这么在于尚书的黑脸当中,到此结束。

    众臣恭送天子离开之后,于谦直起身子,一言不发,转头就往殿外走。

    不过,刚走到殿门处,就有两个小内侍将他拦了下来。

    “于少保留步,陛下召您和沈尚书乾清宫中见驾。”

    第457章 喜事

    走在入宫的廊道上,前头是引路的内宦,身旁的黑着脸的于谦,沈尚书表示自己有点不安。

    在早朝上,他可以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的反对于谦的提议,是因为不止是户部一家不愿意。

    于谦的这个九边策略,牵涉太广,触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户部只不过是被推出来打擂台的而已。

    这本来是朝堂上惯用的潜规则了,要反对一件事,自然是被触碰利益最大的部分挑头。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你不出来反对,一旦通过,那么对你的利益损害最大。

    所以你得挑头,然后大家才能跟上。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