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353节
    “难不成,因为顾忌到影响,便要讳言轻判吗?既然知道这件事情宣扬出去,会损伤朝廷威严,为何当时在瓦剌,接到太上皇旨意时,不先回禀朝廷,再做决断,而要擅作主张?”

    “陛下,臣以为,此事不仅不能大事化小,反而要依律重判,否则往后动辄有人以迎回太上皇为借口,行败坏社稷国法之事,朝廷难安。”

    这副逻辑清晰的口吻,众臣循声望去。

    果不其然,正是左都御史陈镒。

    这位老大人,作为科道风宪的大头目,最擅长的就是玩逻辑,不然也镇不住那帮擅长嘴炮的御史。

    在他老人家面前玩诡辩这一套,简直是班门弄斧。

    一句为何不先回禀朝廷,就将所谓被迫为之,给堵得死死的。

    这个时候,文臣当中,又站出来了一人,同样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于谦。

    见这位少保出列,焦敬等人的脸上浮起一丝希望。

    虽然不是一路人,但是他们知道,于谦一直之主张迎回太上皇的。

    而且,虽然陈镒说的有道理,但是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

    现实状况,就是事情已经闹成这个样子了,宣扬出去,对天家威严的确是有损害。

    所以,他们无比希望,这位一向以大局为重的于少保,这次也能替他们劝劝天子。

    不过很显然,这次他们要失望了。

    于谦面无表情的出列,声音却很坚定,道。

    “陛下,臣与诸位大人的意见都不相同。”

    说着话,于谦转身,扫了一圈为使团说话的大臣,最终将目光定在了仍旧跪在地上的三人身上,神色严厉,道。

    “诸位方才所言,无非是使团遵太上皇诏命而行,或是事已至此,为太上皇声誉计,当隐而不发,从轻处置,此等言论,看似有理,实为大谬!”

    一语惊天,朝臣们顿时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

    谁也没有想到,以于谦一贯的性格和作风,在使团的处置态度上,竟然会是这样的立场。

    不过,看着于谦声色俱厉的样子,御座上的朱祁钰却有些感慨。

    眼前的这幅场景,让他不由得想起了土木之变的消息刚刚传到京城时,于谦斥责徐珵,哦,现在该叫徐有贞,斥责徐有贞南迁之议的样子,和现在简直一模一样……

    第439章 王疯子

    不仅是朱祁钰,站在一旁的俞士悦也是一阵愣神。

    作为于谦的老友,他的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俞士悦早就有所察觉。

    大约是从土木之役之后的那段时间起,于谦临危受命,被天子倚为重任,在朝中声望愈隆,紫荆关之战结束后,更是被加官进爵,荣宠日盛。

    但越是如此,于谦就越变得不像于谦。

    他认识的于廷益,有社稷抱负,国家胸怀,觉得不对的事情,哪怕不是自己管辖的范围,也向来是直言不讳,从来不会瞻前顾后,自我怀疑。

    与此同时,虽然秉性刚正,但是于谦却不是不懂权变之辈,以正合,以奇胜,兵法之道,在朝局斗争当中,同样适用。

    于谦年纪轻轻的就能走到这一步,要是光靠“刚正不阿”,早就被打压下去了。

    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于谦却变得有些忧心忡忡,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让俞士悦觉得有些自相矛盾,摇摆不定。

    先是除了军政上之外,其他的事务于谦一概不再谈论,然后便是屡屡顶撞天子,仿佛变成了个愣头青一样。

    上次撤换征苗总兵官的事情,俞士悦就觉得,于谦和天子的反应,都有些过激。

    但是很多事情,即便是老友,也并不适合讨论。

    俞士悦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让于谦又钻进牛角尖里头了。

    他虽有心帮忙,但是这种事情,除非于谦自己说出来,他是不好开口主动问的。

    可现在,他明显能够感觉到。

    那个锋芒毕露,意气风发的于谦,似乎又回来了!

    再度成为所有人目光的焦点,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或是质疑,或是不解,或是敌视的眼神。

    于谦却依旧从容,凝视着底下的使团三人,开口道。

    “方才陈总宪问,使团为何不请示朝廷之后,再行决断,但是要于某来说,何必请示?”

    一如既往的言辞如刀,于谦声色俱厉道。

    “太上皇北狩之后,也先屡次以太上皇之名,送书,口谕至我大明,索要财帛,金银,乃至土地。”

    “朝廷早有诏谕,圣驾御物皆不可以轻信,纵有太上皇诏谕送达,亦是伪诏,不得遵行。”

    “此诏自土木之后便已晓谕边境各处,朝廷上下,使团出使难道不知此诏吗?”

    话音落下,张軏等人顿时变得脸色惨白。

    于谦的这句话,是在从根子上瓦解他们最后的依凭。

    事情发展到了现在,他们唯一剩下的护身符,就是圣命难违这四个人。

    但是现在,于谦在直接了当的说,身在虏营的太上皇,他的命令,根本就不能算是圣命!

    殿中群臣先是一愣神,旋即便掀起一阵嘈杂的议论之声。

    于谦所说的诏谕,的确是有。

    但是那是土木之役之后,为了防止也先假借太上皇的名义,叩关夺城,所以才晓谕边将的诏旨。

    不过,如今瓦剌大军已退,朝廷上下也就没什么人,再提起这道诏旨了。

    却不曾想,被于谦在这个时候翻了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战已经结束了,那么这道诏谕,到底还算不算数,或者说,太上皇的诏旨,到底作不作数?

    这才是关键!

    想通了这一节,殿中群臣,尤其是三品以上的大臣,望着于谦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莫名的意味。

    于谦在迎回太上皇的事情上是什么态度,他们多多少少都有所察觉。

    但是现在,于谦是在做什么?他在否认太上皇诏旨的法理性!

    这背后代表的意义,可非同一般。

    这位朝野敬仰的于少保,终于也要真正踏上天子的船了吗?

    群臣心思各异,议论纷纷。

    武臣这边,却有不少人已经坐不住了。

    张輗率先道。

    “陛下,当初晓谕边将之时,乃是战时,且因也先诡诈,我朝廷难以辨明是否真是太上皇之命,故此方拒一切诏命。”

    “现如今大战已息,袁彬又是太上皇的亲信之人,并非假传诏命,若不遵行,岂非抗旨犯上?故臣以为,于少保所言过于偏颇。”

    紧接着,焦敬也忍不住出言,道。

    “不错,陛下,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太上皇虽在迤北,仍为我大明之君,先时传谕边将,乃是勿要遵行伪诏,然袁彬亲到使团传谕,当非所谓伪诏,岂能不遵?”

    太上皇诏旨的法理性,是英国公府和太后党共同的利益点。

    涉及到这一点,哪怕有再大的裂痕,双方也不约而同的重新站到了一起。

    “呵”

    纷乱的议论声当中,忽然传出一声嗤笑,众人循声望去。

    却见吏部尚书王大步出列,来到殿中,对着张輗和焦敬冷笑道。

    “并非伪诏?难道说,在二位的眼中,只有也先伪造的诏旨,才叫做伪诏吗?”

    作为朝堂上出了名的牙尖嘴利不怕事,王老大人一向以敢说话出名,这次也不例外。

    面对众臣的踌躇不决,王天官转过身,厉声喝道。

    “先前大战之时,太上皇亲临宣府城下,诏命开关,金口玉言,多少守城将士亲耳听闻,难道说,就不是伪诏,就一样要遵行了吗?”

    “照此说来,太上皇若要献出京城,割让宣大以保己身,吾等难道要也要遵从诏命,舍祖宗之业,以讨外族欢心吗?”

    殿中一片寂静,群臣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这个王疯子,真是敢说啊!

    只是一瞬,朝堂上便又沸腾起来,无数的御史站了出来,道。

    “天官大人,你可晓得自己在说什么?”

    “陛下,王尚书妄议上皇,不尊君上,请陛下惩处。”

    “放肆,上皇岂会如此,王尚书如此揣测上意,实乃僭越。”

    相对的,一旁的臣大佬们,则是略显无奈。

    不知道为什么,每到涉及到太上皇事情的时候,这位天官大人,总是能引起群臣的围攻,这也算是别样的本事吧。

    不过这一次,他这话的确说的过分了。

    太上皇毕竟是太上皇,心里怎么想是一回事,但是说出来就有问题了。

    今日如果王这么冒犯太上皇能够被允许,那么以后再有朝臣有样学样,同样冒犯天子,那么朝廷就乱了。

    于是,相互对视了一眼,左都御史陈镒上前道。

    “陛下,王尚书君前失仪,妄议上皇,言辞不当,臣请罚俸一月,禁足三日思过,以示惩戒。”

    这就算是递了个台阶了。

    朱祁钰坐在御座上,看着王气冲冲的样子,一时也有些无奈。

    这番话说的倒是痛快,但是说完了,朱祁钰该罚还是要罚的。

    轻轻点了点头,朱祁钰板起脸色道。

    “准奏,王尚书言辞不当,罚俸一月,禁足府中三日思过,此后殿前奏对,言行举止,需得谨慎。”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