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212节
    “因此,臣恳请陛下如实相告,不然,恕臣难以将盐引和茶引交予陛下。”

    朱祁钰的脸又黑了几分。

    这个老狐狸,一定是察觉到什么了。

    眼瞧着沈翼直接就把话说死了,朱祁钰叹了口气,道。

    “沈卿放心,朕拿这些盐引,茶引,是打算支盐,支茶之后,放到边境去卖,并不在京畿当中贩卖,自然,也不会挤压普通盐商的市场。”

    边境?

    沈翼的心漏跳了一拍,吞了口唾沫,试探着道。

    “陛下,我朝既然实行开中法,那么这盐引最多的地方,只怕就是边境各地了,您不在容易贩卖的京畿地区售卖,反倒千里迢迢跑到边境去,这可不合做生意的道理啊。”

    虽然说边境没有几个盐场,但是开中法的模式,决定了边境是盐引的源头所在。

    有盐引,自然也就不会缺盐,前往交换盐引的内商,自然会带去足够的食盐。

    所以实际上,相对于内地来说,边境的食盐,粮食等价格,反倒是相对低廉的。

    所以说,寻常的法子,从京师运盐到边境,根本就是得不偿失,除非……

    眼瞧着瞒不住了,朱祁钰索性也不遮遮掩掩了,直接道。

    “沈卿不必这么拐弯抹角的打探了,你猜得不错,朕并非想把这些东西卖给边境百姓,而是打算和蒙古部族交易!”

    虽然心中已经隐约有所猜测,但是听到天子这么直白的承认,沈翼还是有些愣神。

    大明立国这些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禁止和关外各族进行交易的,从官方到民间都是如此。

    草原部族,想要获取中原物资的唯一合法途径,就是朝贡。

    向大明俯首称臣,岁岁纳贡,作为回礼,大明会赐予一部分日常物资,以示修好之意。

    应该说,也先这次大举进攻攻明的导火索,就是由于大明拒绝了他那上千队伍使节的回礼。

    除了朝贡之外,任何的物资流入到草原部族当中,即便是日常的物资,也被视作走私。

    对于走私的商人,边境的各个衙门惩治的是极其严苛的,被抓到了不仅要没收货物,甚至就连身家性命,也未必保得住。

    当然,这是对民间而言,如果这种贸易由朝廷来组织,那么就被称为……

    迎着沈翼惊愕的目光,朱祁钰坦坦荡荡的道。

    “朕要重开边境互市!”

    长长的吸了口气,沈翼勉强定了定心神,道。

    “陛下,这并非小事,我朝之所以一直未开互市……”

    话说了一半,他就瞧见天子抬手,止住了他的话头。

    此刻的天子,已经没有方才的轻松之意,而是脸色肃然,道。

    “互市的利弊,朕心中清楚。”

    “我朝不开互市,原因无非是两点,一是因为此举会加强蒙古部族的势力,二是因为,难以保证互市的安全。”

    虽然在这等场合下有点不合适,但是沈翼还是感到有点尴尬。

    他们这位陛下什么都好,就是喜欢跟臣下抢话说。

    您都说完了,让臣下说啥?

    拱了拱手,陈尚书道。

    “陛下英明,正是如此,前宋之祸殷鉴在前,若这两点问题不能解决,这互市,怕是开不起来的。”

    要说和别的部族互市最为频繁的,不外乎是前宋之时,但是前宋的覆灭,也给了大明的朝臣,一个强大的警示。

    虽然说,前宋之亡并不能完全归咎于这一点,但是终归是有很大关系的。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关内的民族因为占据着最优渥的生存环境,天生就会被关外部族觊觎。

    在中央王朝强盛的时候,关外部族自然是蛰伏下来,苟延残喘。

    但是一旦他们变得强大,或者是中央王朝出现动乱而变得衰弱,他们一定会在第一时间朝关内进发。

    所以历朝历代,实行的边境政策无非就两点,遏制关外的发展,保持中央王朝的稳定。

    无论是战争,还是禁止互市,都只是抑制关外部族变得强大起来的手段而已。

    盐,茶,铁,粮,甚至是布匹珠宝,这些物资在大明境内司空见惯,但是在草原上,却是难得一见的好东西。

    一旦这些物资足够,蒙古的部族可以迅速获得发展,变得强盛起来。

    这才是大明不开互市的根本原因所在。

    至于所谓的自矜上国,不愿自降身份和外族交易,不过是民间谣传罢了。

    大明在洪武和永乐时期,其实曾经尝试过,针对跟大明关系较好的少部分部族,有限程度的开放互市。

    但是结果很不好。

    大明的商人们,因为跋山涉水前往边境展开贸易,而且交换过后,需要运回内地周转,成本很高。

    再加上大明处于贸易的优势地位,这些商人通常将价格都定的很高,数倍于内地的物价。

    因此,有很多的蒙古部族,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抢了东西之后扬长而去。

    甚至到了后来,这些部族根本就不再交易,而是直接带着骑兵过来掳劫市场。

    这么一闹,商人们人人自危,不愿意拿性命冒险,再加上朝廷本身就担忧互市会让蒙古部族发展过快,威胁到王朝安危。

    朝廷,民间,两方都没有意愿,这互市自然也就开不起来了……

    第255章 下一剂猛药

    如果说前两点原因,只是大明不开互市的表层原因的话。

    那么互市带来的附加问题,就是压垮这个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

    草原部族虽然善战,但也不是没有脑子,他们图谋中原王朝,也不仅仅只会通过战争的方式。

    互市一开,边境抓到了细作数量,日益倍增。

    他们不仅会自己打探边境的兵力部属,粮草储存情况,甚至还发展本地的百姓,为他们打探消息,简直无孔不入。

    再有就是走私的情况,朝廷开放互市,是有固定的交易地点的,对于互市贸易,朝廷收取的商税比例要比寻常高得多。

    因此,在互市初期,有不少商人依旧选择不经过官府开设的市场,而是自己和部族交易。

    更可怕的是,这些商人不仅交易朝廷规定的物资,还会交易违禁的军用物资,甚至有胆大包天的,敢拿边境的军需情报当做交易物。

    他们和正常互市的商人夹杂在一起,边境的衙门根本就无从分辨。

    种种的坏处纷纷涌现出来,直接导致朝廷对于互市,只开放了很短的一小段时间。

    随后,便彻底禁绝了民间和蒙古部族的贸易,转而以朝贡的形式,来维持少量的贸易沟通。

    所以实际上,从大明的角度出发来看,互市是得不偿失的。

    但是朱祁钰心里却清楚,大明和蒙古部族的对抗,不能长久依靠战争。

    除了战争之外,贸易也是削弱蒙古部族的重要手段。

    沉吟片刻,朱祁钰道。

    “前宋之祸,固然有过度互市的原因在,但是时移世易,我大明所面对的敌人,和前宋并不一样。”

    沈翼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天子的意思,点了点头,道。

    “不错,前宋之时,辽,金,西夏并立,各自对前宋都有图谋,相互之间也战争不断。”

    “但成吉思汗之后,如今关外惟存蒙古诸部,无论是鞑靼,瓦剌还是其他各部,都不成建制,并非一个完整的国家。”

    这一点,是开放互市的前提要素之一。

    无论是辽,金,还是西夏,本质上都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这种成建制的国家,在互市贸易当中,能够取得的利益相当的大。

    通过国家机器的运转,互市得来的物资,很容易转化成为综合国力,进而威胁到中央王朝的安危。

    但是如今不同,成吉思汗一代天骄,灭西夏,攻金朝,征西辽,构筑起了庞大的蒙古帝国,同时也毁灭了这些国家的存在形态。

    处于蒙古的部族传统,以及草原的地缘限制,再加上蒙古帝国的疆域过于广袤,就导致了组织结构的松散。

    时至今日,蒙古各部的组织结构依旧是汗庭-大部落-中小部落这样松散的结构。

    现如今的蒙古,大面上说是分为鞑靼和瓦剌,但是在这两个大部落之下,也分为很多中型部落。

    这种结构从向心力和集中力来说,实际上是不如辽,金,西夏这样完备的国家机器的。

    因此上,前宋实际上没有选择,如果要开互市,就必须对整个辽国开放,或者是对整个金国开放。

    但是对于如今的大明来说,可选择的余地却多的很。

    蒙古已经不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国家形态,汗庭对于各个部族的掌控力不足的情况下,大明是可以选择有限的一个或者几个中型部族进行交易的。

    这些中型的部落发展起来之后,第一件事想的只会是冲击汗庭的宝座,而不是南侵。

    无论他们是成功失败,对于蒙古的内耗都是巨大的,越是大部族之间的战争,越是能够消耗蒙古的有生力量。

    朱祁钰道:“前宋之时,辽金西夏并立,想的是相互吞并,但是如今,蒙古部族众多,我大明朝廷,完全可以通过互市的方式,分而化之。”

    “因此,只要朝廷能够把控好交易的对象和数量,完全可以令草原自顾不暇,无力南侵。”

    大明和蒙古的关系,完成由战争到贸易的转变,事实上是从俺答封贡才开始的,随之而来的,是大明对待边境部族的政策变化。

    通过扶持弱小的部落,和强大的部落进行对抗,可以让关外的部族,陷入长期的内乱当中。

    乱的越久,各个部族之间累计的仇恨越深越重,越不可能和解,大明才能坐收渔利。

    当然,这个办法不是没有缺点。

    那就是,如果再出现一个成吉思汗式的人物,能够将蒙古各个部族的力量完全凝聚起来,那么因此而掀起的两国之战,将是极为可怕的。

    但是这很难,且不说成吉思汗这种人物能不能再出现,所谓时势造英雄。

    大明的互市,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左右草原势力的中介。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