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84节
    现如今,朝廷当中已经有人不安分了,等到朱祁镇回来,他若还是子息微薄,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私下里动起小心思。

    所以,这件事情不能耽搁。

    沉吟片刻,朱祁钰开口道。

    “朝议母妃不必担心,银子的事,朕自有办法,至于外人的议论,无非是几个御史弹劾罢了。”

    “国库如今的确空虚,但是只要不加徭役,不增赋税,对百姓来说,其实无碍。”

    “这次选秀,朕会约束好下头的人,不叫他们胡作非为,母妃当可放心。”

    吴氏一阵无奈,扶着额头,幽幽的叹了口气。

    片刻后,她似是想起了什么,开口问道。

    “你此次召诸宗室进京,也和此事有关吧?”

    朱祁钰拱了拱手,笑道。

    “果然什么都瞒不过母妃,这次召宗室进京,虽然是和朝廷政务相关,但是也的确有此原因。”

    吴氏问道:“你打算,将选秀之事,交给各地宗室来做?”

    朱祁钰颔首,道。

    “不错,这件事情,本该交由中官来做,但是刚刚闹出了金英的事情,朝臣们对于将中官派往各地,只怕会有抵触,何况,朕手里也没这么多可信的人能派出去。”

    “宗室们封于各地,熟悉情况,有地方官看着,也不会胡作非为,将差事交给他们,正是合适的人选。”

    要知道,虽然太宗时因为建文削藩才被逼靖难的,但是他老人家上位之后,可一点都不比建文手软。

    如今的宗室,虽然还不到明后期那样,被地方官拿捏的死死的,平素连城门都出不得。

    但是也基本被剥离了实质性的权柄,受地方官的钳制。

    外朝的那帮文臣,打压宗室的热情,可丝毫都不比打压勋戚要弱。

    尤其是对于各地的御史来说,宗室简直就是刷声望的最好靶子,他们恨不得眼睛都长在宗室身上。

    事情让宗室们来办,一定是不敢有什么欺压百姓,巧取豪夺的事情出现的。

    至于他们愿不愿意……

    这帮宗室天天闲的,要不是搞音乐,就是弄字画,能够有正经差事做,他们只怕巴不得呢。

    吴氏摇了摇头,道。

    “话是如此,可人皆有私心,你就不怕,宗室给你送上来的人,都是和他们交好的?”

    宗室们虽然受到了各种限制,但是至少,日常的交游权力,还是有的。

    他们被封于各地,总有那么些地方豪绅,愿意借他们的名头抖抖威风。

    有地方官盯着,他们不至于跟派下去的中官一样,使什么巧取豪夺的手段。

    但是在选秀的时候,收些银子,或是动些手脚,送些自己交好的家族的女子上来,却不是什么难事。

    虽说现在不是太宗时,宗室们的势力被削弱了很多,不可能闹出乱子,但是终归,是个小小的隐患。

    不过,对于这一点,朱祁钰却毫不担心,反而笑着道。

    “母妃不必忧虑,是和他们交好的家族,对朝廷来说,反而是好事!”

    宗室的问题,始终是要解决的。

    当然,肯定不是现在。

    朱祁钰这次召宗室进京,也绝不是为了现在就对他们怎么样。

    但是这个问题,始终是要提前来做准备的。

    尤其是,朱祁钰定下的这个后宫制度,必然会导致皇嗣越来越多。

    皇子皇女多了,要分封的王爵公主,也不会少。

    这个问题,虽然不急迫,但是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宗室们要是真的送上来的,都是和他们交好的家族的女子。

    那么换而言之,这些女子的娘家,也都是对宗室情况了解,并且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这么好的摸清各地宗室底细的机会,可不是好事嘛!

    甚至于,必要的时候,这枕头风反着吹,也不失为是一种好手段……

    第220章 冬至大朝

    最近礼部很忙,非常忙。

    对于其他的衙门来说,越临近年节,就越是清闲。

    在过年之前,朝廷照例要进行一次盛大的朝会,即冬至大朝。

    这是朝廷一年之中,最盛大的仪典之一。

    类似这样的大朝会,一年只有三次。

    冬至,正旦,及天子的万寿节。

    说是朝会,实际上更类似于节日庆典,歌功颂德,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但是流程却相当的繁琐。

    清晨,在京的文武百官,需在皇太子的引领下,于奉天殿外设朝仪,朝贺天子冬至大节。

    朝仪的主要内容,就是行祭天之礼。

    同时,后宫当中,在京有品级的命妇,也需入坤宁宫朝拜皇后。

    至于不在京的文武衙门官员,也需上表朝贺。

    待朝拜结束之后,五品以下的官员,可以出宫回府。

    五品以上者,则需要继续留在宫中,先朝拜皇太子。

    待到午时,三品以上的官员及皇太子,需随天子入奉先殿祭祀历代先帝。

    这套流程走下来,基本上要整整一天的工夫。

    可以说,冬至大朝,是三次大朝会当中,礼仪最繁琐的一次。

    作为朝廷最重要的仪典,礼部要保证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从敲定流程,上仪注,册表,到分派礼官到各家各户,去教授礼仪流程,再到朝会上的礼仪引导纠劾,礼部忙的不可开交。

    不过所幸的是,因为天子下诏晚了些,大多数的宗室,都还在路上没有进京。

    不然的话,还要掺和着宗室的仪程,那礼部可真的是无论如何也忙不过来的。

    当然,好消息是,冬至大朝之后,朝廷各衙门可以集体休沐三日,不必办公。

    这一次的冬至大朝,是新皇的第一次大朝,礼部操持的十分尽心。

    温暖的旭阳之下,奉天殿前的广场上,排列整齐的站着无数的官员。

    随着天子将手中的檀香放进眼前的香炉中,群臣在礼官的指引下,齐声拜呼。

    “陛下万年,社稷万年!”

    声音震天,余音绕梁,气势恢宏之极。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皇太子还是太小了,无法参与这样重大的仪典。

    因此,率领百官朝贺的活儿,还是老天官来做的。

    自从那次朝会之后,大家心里都有了数,情知老天官告老还乡,是迟早的事情。

    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天官的第二封致仕疏被驳回后,天子亲自派遣了中官前去慰问。

    然后,就没了下文了!

    天子没有再提此事,老天官也没有继续上表。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致仕疏递了两次,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回头的可能。

    但是偏偏就差这一步,就卡在这了。

    要是别的官员这么做,早就被士林朝野议论,恋栈权位,虚伪小人。

    但是老天官毕竟德高望重,他自己不继续递奏疏,没人奈何的了他。

    这么拖着拖着,就到了冬至大节。

    天色将暗,整整一天的朝仪终于告一段落,群臣三三两两的出了宫门,各自回府。

    内阁的直房前,陈循小心的将房门锁好,迈步来到了一旁高谷的公房内。

    刚巧碰见高谷也锁了公房,两人对视一眼,便一起到了首辅王翱的房中。

    算算日子,这位首辅大人,上任也有小半个月了。

    虽然他的资历和年纪,都比不过高谷和陈循,但是做起事情来,可丝毫都不比他二人差。

    甫一上任,就毫不客气的将票拟之权,牢牢的抓到手里。

    通政司送到内阁的奏疏,通常来说,都是随机分发。

    但是自从王翱到了之后,通政司都会将奏疏先送到他那里,由他手底下的中书舍人,来进行分派。

    涉及到军国大事的奏疏,更是要由他亲自票拟副署之后,才会送往宫中。

    如此强势的作风,自然是引起了陈循和高谷二人的不满。

    因此,在王翱到来之后,两人之间原本存着的淡淡裂痕,也仿佛消失不见,又恢复了以往的交情。

    此刻天色已经微微擦黑,冬日的天色,昼短夜长。

    现在虽然还不到下衙的时候,但是今天是冬至大朝,大家伙忙了一整天了,明天又是休沐,也就不卡这个时间了。

    两人来到王翱的公房当中,见这位新上任的首辅,已经点起烛火,端详着一份奏疏。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