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75节
    审案的关窍,没有人比他更加清楚。

    俞士悦这招,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说到底,他只是从逻辑上推断,石璞有可能向王振行贿,借此获得了工部尚书之位。

    至于实证,他是没有的。

    正因如此,他才会如此大张旗鼓,声色俱厉,掩饰自己的外强中干。

    这本是断案的从常用手法,大多数心虚之辈,被这么一吓,往往便不由自主的俯首认罪。

    只可惜,这一招,对石璞并没有用。

    见殿中群臣对于自己如此理直气壮感到一阵疑惑,石璞又道。

    “难不成,俞寺卿是想说,老夫凭一方端砚,一幅墨宝,加上一些金银财帛,就让王振为老夫奔走,拿下一位七卿,然后立捧老夫上位?”

    见石璞如此有恃无恐,底下群臣原本怀疑的神色也消散了几分。

    这话说的倒也对。

    在场的大臣,基本上都是见过王振权倾朝野的时候的。

    说是门庭若市毫不为过,别说是金银财帛,就算是各式各样的珍稀古玩,在王振府中也不是什么稀罕。

    何况,王振在宫中多年,深受天子信重,皇宫内库当中,什么样的珍奇他没见过。

    至于为了区区一点财帛,去跟一位七卿作对吗?

    似是注意到了殿中群臣的神色变化,俞士悦也是心中一沉。

    这种事情,本就是没戳破的时候,才会让人浮想联翩。

    现如今,石璞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却反而显得他毫不心虚。

    而且,司掌刑狱多年,俞士悦敏锐的察觉到,石璞在偷换概念。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被对方带着跑!

    沉吟片刻,俞士悦摇了摇头,滴水不漏的道。

    “石尚书,三法司审案,皆讲究实据,本官方才只是陈述事实而已,并未对此事做出判断,一应猜测,是石尚书自己所言。”

    “另外,本官要纠正石尚书一处错误。”

    “从时间上来说,是前工部尚书王卺与王振当廷冲突在先,石尚书前往王振府邸在后,并非如石尚书所言,王振乃是为石尚书而与王卺冲突。”

    石璞的捏了捏袖子,丝毫没有被戳穿的不好意思,反倒冷笑一声,道。

    “俞寺卿好手段,说什么陈述事实,虽未明言,但是你所言一字一句,皆是在暗指老夫行贿王振,是当这廷上群臣,都是傻子不成?”

    一句话,让殿中的火药味变得浓重起来。

    然而俞士悦却依旧平静。

    因为这只能说明,石璞已经慌了,他在将纯粹的案情分析,往个人恩怨上转化。

    一旦自己被激怒,和他争吵起来,这场廷鞠也就会不了了之了。

    既然明白石璞的用意,俞士悦自然不会掉进陷阱,他再度摇了摇头,沉声道。

    “本官并无任何贸然下定论之意,只是合理推断而已,还是那句话,三法司断案,讲究实据。”

    “石尚书之所以觉得,本官在暗指你行贿得官,是因为这些证据摆出来之后,所有的线索本就指向此处,并非本官刻意引导。”

    石璞脸皮抽动了两下,袖子里的手也暗暗攥紧。

    他以前也跟俞士悦有过公务往来,可怎么没发现,他竟是个这么难缠的主儿。

    这一番连消带打,将他好不容易带起来的节奏,又拿了回去。

    沉吟片刻,石璞刚想张口反驳,俞士悦却抢先一步道。

    “既然石尚书否认此事,且方才石尚书曾经有言,和王振素无交情,只有公务来往,那么敢问尚书大人,当月十二日,因何前往王振府邸?”

    话音落下,大殿当中群臣的目光,顿时再度集中在石璞的身上。

    前面的都是铺垫和推测,这才是所有证据链中,最关键的一环!

    石璞自然明白这一点,在脑子里再度将相关的人等都过了一遍,确定手尾都已经处理干净了,才开口道。

    “实际上,并非老夫主动拜访王振,而是王振遣人请老夫过去。”

    俞士悦沉声问道:“所遣何人?所为何事?”

    对此,石璞早有准备,不多考虑便道:“所遣者,是王振手下的一名内监,名为韩康。”

    “当时,老夫时任山西布政使,王振门下有一官员,名为沈轩,祖籍山西,其子因侵占地产,被当地知府羁押,那沈轩求告到了王振处。”

    “故此,王振请老夫过府,希望老夫能够向知府施压,将相关人等释放。”

    俞士悦心中一沉,他没记错的话,之前兵部的死难者名单上,就有韩康和沈轩两个人。

    这么说来,石璞是早就打算好了,将事情推到两个死人的身上。

    至于他所说的侵地一案,多半也是实话。

    只不过,未必和石璞到王振府上拜访有关而已。

    果不其然,紧接着石璞便一连肃然,道。

    “老夫身为朝廷命官,岂能徇私枉法,王振当时虽然势大,但是老夫依旧婉言相拒,不曾插手此案。”

    也就是说,从侵地一案入手,也是白费功夫,人家压根就没参与。

    倒是甩的干干净净!

    俞士悦沉着脸色,问道:“那石尚书可知,韩康和沈轩现在何处?”

    石璞面无表情,淡淡的道:“老夫久不在京师,自不知晓,不过是非曲直,只需将二人传唤过来,便知分晓。”

    俞士悦冷声道:“那本官来告诉石尚书,这二人俱随太上皇车驾出征,一同战死在了土木一役当中,换句话说,石尚书所言,乃是死无对证!”

    这回换石璞淡定的很,右手背在身后,似笑非笑道。

    “那就没法子了,老夫所言句句属实,寺卿大人总不会觉得,是老夫为了杀人灭口,才让他们随军出征?那未免也太高看老夫了。”

    “太上皇出征之时,老夫已然离京,随行人员名单,老夫也不曾知晓,更谈不上干预。”

    然而俞士悦却仍未放弃,深吸了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在心中再度将石璞方才的话过了一遍,随后,他眼中闪过一道厉色,开口问道。

    “照石尚书所说,王振请你过府,乃是有求于你,但是据锦衣卫查得,当时,石尚书携带端砚一方,金银珠帛若干,这又作何解释?”

    “难不成,他有求于你,你反倒要给他送礼吗?”

    第209章 各种内情

    面对俞士悦的质问,石璞并不着急。

    从听到今日廷鞠开始,他就知道,这件事情绝对不可能善了。

    三法司闹出这么大的阵仗,要是空手而归,未免让人笑话。

    所以,石璞早就做好了准备,要给他们个交代。

    沉吟片刻,石璞长叹了口气,道。

    “此事,老夫本不欲再提,但是既然俞寺卿非要问个明白,那老夫就当着众多朝臣的面,解释清楚便是。”

    说着,石璞面色变得沉重起来,似乎有什么不愿回忆的事情,浮现出来,他缓缓的道。

    “当时,王振先遣人传话,让老夫替他疏通,老夫未曾答应,后来,王振再遣人邀老夫过府,为了不得罪王振,老夫才略备了薄礼,便是俞寺卿所说的端砚及财帛等物。”

    “到府之后,王振亲自出面说和,但是老夫不敢罔顾律法,一直婉拒,当日我等不欢而散。”

    “后来,老夫便听说,自己调任的奏疏,被王振卡在了司礼监,不得已之下,才拿了一副蔡襄的墨宝,前往王振府邸,求他高抬贵手。”

    说这些话的时候,石璞紧握着拳头,一副十分羞愤的样子。

    显然,对于自己曾经屈服于王振的权势,而感到十分羞愧。

    “当日,王振的确曾以让老夫升迁为诱惑,让老夫替他办事,但是老夫未曾答应,更不曾向其谋求尚书之位。”

    “老夫自问,并不曾违背良心礼法,更不曾罔顾律法,行贿得官,不过是为求自保,去过两次王振府上。”

    “若三法司以此问罪,老夫亦毫无怨言。”

    说罢,石璞摘下自己的官帽,拜服于地,再无一言。

    这番话说完,底下群臣的目光也多了几分复杂。

    显然,石璞所说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感同身受。

    王振才死了不到两三个月,他权势熏天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身在朝堂之上,有多少人,真的有那个胆气,向前工部尚书王老大人一样,跟王振正面冲突。

    不过都是为了自保,尽量过得去而已。

    当下,便有两名给事中上前,道。

    “陛下,臣以为,石尚书虽曾赠与王振财帛,但并无证据显示,是为行贿,此举既是自保,不曾徇私枉法,纵然有错,也情有可原,请陛下宽宥。”

    “臣附议,彼时王振权势滔天,公卿俯首,其进谗言于君侧,竟能迫七卿致仕,石尚书能持正公允,不干涉地方政务,已是殊为不易,不宜过于苛责。”

    俞士悦在一旁,亦是感到一阵棘手。

    最怕的就是出现这种情况。

    石璞并不否认自己曾经给王振送过礼,但是却在动机上混淆概念。

    他不用查都知道,石璞所谓的侵地一案,一定是一板一眼的按照流程办的妥妥当当的。

    沈轩虽是王振门下,但是他已经死了,地方官办起案来,自然毫无顾忌。

    但是如此一来,却反倒从侧面证实了,石璞“坚守原则”,为了维护地方安宁,不得不屈从王振。

    从主动行贿的奸诈小人,变成了为顾全大局,而不得不曲意奉承的忍辱负重之辈。

    前番说过,三法司审案,并不仅仅依据于律法,还要看人心民意。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