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49节
    所以到最后,礼部只能临时挪借了本准备送到云南沐氏黔国公的朝服,给李老公爷来谢恩。

    不过李老公爷今年已经快七十岁了,身躯不可避免的有些佝偻瘦小,而现任的黔国公沐斌才五十岁,正当壮年,身材高大。

    所以这身朝服穿在李老公爷的身上,显得格外宽大。

    三拜九叩的礼节又繁琐,导致李老公爷在谢恩行礼的时候,差点就被绊倒了。

    总算是行完了礼,李贤头上早就渗出了一阵大汗。

    “来人,赐座!”

    天子的声音传来,李贤终于松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内侍搬上来的墩子上,也顾不上礼节,端起刚刚送上了的茶水,仰头就喝了个干净。

    随后,一抬头,看见天子有些揶揄的目光,李贤放下茶盏,有些不好意思道。

    “老臣年迈,这番礼仪着实有些支撑不住,还请皇上恕罪。”

    朱祁钰暗骂一声“老滑头”,脸上却是浮起一丝笑容,开口道。

    “不必如此,朝廷正需李卿这般老持之臣,助朕稳定朝局,安抚社稷。”

    “何况,为了李卿的国公之位,朕放弃了郭登和杨信的爵位,正是因为,如今京城勋戚当中,论资历,论爵位,都需李卿支撑起来,故而,李卿万不可自轻。”

    此处四下无人,朱祁钰说话之间,也多了几分随意。

    李贤心中哀叹一声,如果说之前的时候,他还只是猜测的话,那么现在天子的这番话,几乎就等于是明示了。

    这个世上没有白拿的好处,他这个国公,自然也不可能是白得的。

    这两日,李贤在府中,接到了不少恭贺的帖子,但是同时,也听说了不少的流言。

    京城当中盛传,当初太上皇北狩,是他这个丰城侯,一力坚持推举当时的郕王继位,这才有了天子的今日。

    传的有鼻子有眼的,连一同被赏赐的于谦和胡濙,都成了他的背景板。

    还有人说,当时满廷大臣反对,上圣皇太后大怒,要将他们几个连同当时的郕王推出去斩首。

    是他这个丰城侯,现在的丰国公,捧着自家的世袭诰劵,在殿前痛哭流涕,才感化了文武群臣和皇太后,改变了主意。

    总之,传的要多离谱就多离谱。

    关键,就这么离谱的事情,不仅老百姓津津乐道,而且还有不少中低层的官员,也深信不疑。

    理由也很充分,要不是真的,那天子怎么就单独封赏他们三个,而且还是如此重恩呢?

    他甚至还听说,京城里头的戏园子,已经开始编排一出新戏,名字就叫《救时国公爷》。

    李贤不是傻子,京师当中这么快就传遍了流言,要说没有人在背后推动,压根就不可能。

    想明白了这些,李公爷只能哀叹一声,接受了自己被彻底绑上了天子这条大船上的现实。

    事情闹到了这个地步,他情愿不情愿,都得跟着天子走到黑了。

    所幸的是,这条大船看起来还是安稳的很。

    于是李贤立刻就转变了态度,起身恭敬的一拜,开口道。

    “陛下放心,臣受陛下深恩厚德,自当全力以报,陛下若有驱驰,臣纵然年迈,也必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朱祁钰满意的点了点头。

    老油条就是有老油条的好处,不仅政治能力独到,而且还看得懂自身的处境。

    说实话,朝会上李贤的一番表现,着实是让朱祁钰刮目相看。

    这个人或许上不得战场,打不了仗,但是对于朝廷局势的判断,以及周旋各处的能力,绝对不输于文臣的大佬。

    相较于陈懋这种知兵但是不擅朝争的勋戚,李贤很明显更适合做这个勋戚的领头人。

    勋戚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对于朱祁钰来说固然棘手,但是也并非全都是害处,用的好了,反而是好处。

    就如现在,只要他牢牢的把李贤掌握在手中,那么这个老牌勋戚的一应关系网,自然也就会成为他蚕食勋戚的突破口。

    李贤识情知趣的递上了这个台阶,朱祁钰自然也就不客气的下了。

    “李卿不必如此,赴汤蹈火倒是不必,只不过朕的确有些事情,想要李卿来办。”

    “陛下请吩咐。”

    李贤心中早有准备,自然没什么意外,恭声应是,竖起了自己的耳朵。

    说实话,他心里也有点好奇。

    如今瓦剌之战已经结束,有了击退瓦剌的功绩,天子可算得上是稳坐大位。

    何苦还要费尽心思,将他这么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给生生推到台前呢?

    沉吟片刻,朱祁钰道。

    “朕骤登大位,心中对于勋戚,实则甚为倚重,然我大明勋戚自太祖太宗时,代代相传,姻亲联结,甚为复杂,朕潜邸之时,深居简出,并无了解,不知李卿可否,为朕解释一番?”

    归根到底,对于勋戚,朱祁钰最大的缺点是不够了解。

    他只知道勋戚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但是具体到底情况如何,却并不清楚。

    勋戚毕竟在京城扎根数代,势力强大,就算是锦衣卫一时之间,也难以查的明明白白。

    如今有李贤这么一个“内应”,自然是要问个明明白白。

    不过这话听得李贤却有些挠头。

    陛下您老人家,知道勋戚之间关系盘根错节,还让我“解释一番”?

    勋戚之间的姻亲,提拔等等各种关系,真要是说起来,怕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略显为难的抬头,李公爷正巧看见天子好整以暇的望着他,于是他忽然就反应了过来。

    这位贵为天子,他要了解勋戚之间的脉络关系作甚?

    总不至于是吃饱了撑的闲的。

    联想起刚刚天子的话……

    “朕对勋戚甚为倚重,但却并不了解。”

    于是李贤立刻就明白过来。

    天子压根就不是想知道,勋戚之间到底有什么复杂的,乱七八糟的关系联结。

    他老人家想知道的只有一件事。

    这么多家勋戚里头,哪些可以拉拢重用,哪些需要冷落打压……

    第179章 勋戚三脉

    确定了天子想要知道什么,李贤的思绪就通畅多了。

    略一整理语言,便开口道。

    “陛下,如今的京城勋戚当中,看似关系庞大纷乱,但是实际上,追根溯源,当归于三脉。”

    朱祁钰略有些诧异。

    他的确是没有想到,李贤竟然真的能够将勋戚盘根错节的关系,给短时间梳理清楚。

    一时之间来了兴致,便继续问道。

    “哪三脉?”

    李贤沉吟片刻,似乎是有些拿捏不准,随后道。

    “臣只是大略归整,若言辞有不当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这下朱祁钰的好奇心更盛,摆了摆手道。

    “你只管说,无妨!”

    于是李贤拱了拱手,开口道。

    “陛下当知,太祖所封勋戚多已留在南直隶,不至京师,故京中勋戚四十余家,多为靖难所封,有少部分,是仁宗,宣宗及太上皇所封。”

    朱祁钰点了点头,这不是什么秘密。

    大明立国之后,曾经有过两次大封功臣,一次是太祖,一次是太宗。

    但是这两股勋戚,最后并没有融合到一起,而是相互割裂。

    因为太宗迁都的缘故,太祖时代的勋戚,除了极个别之外,都被彻底排除出了政治中心。

    除掉这些太祖勋戚之外,加上刚刚封赏的杨洪,郭登,范广,陶瑾四人,京城现在的勋戚,共有四十七家。

    这其中,加上刚刚晋封的李贤,一共有四位公爵,十八位侯爵,二十五位伯爵。

    而这四十七家勋戚当中,有足足三十三家,都是太宗所封。

    剩下的十四家当中,三家是仁宗,宣宗所封,八家是太上皇所封,最后四家,则是刚刚赐封。

    这些数据,朱祁钰记得比李贤要清楚。

    但是光知道这个没有用,这么多家当中,各自姻亲结交了数代,想要理清楚当中的联系脉络,可谓是难上加难。

    于是李贤继续道。

    “朝中对于勋戚一脉,多依照封爵时间划分,分为太宗勋戚和新晋勋戚,实则不然。”

    这……

    朱祁钰皱了皱眉,他确实没想到,李贤一开口,就推翻了朝堂上默认的认知。

    似乎是见到天子疑惑的神情,李贤继续解释道。

    “陛下请细想,便是文臣当中,若要一步步科考而入仕,也要依次拜所谓房师,座师,以求能够仕途通达,勋戚何非如此?”

    “自太宗之后,京师勋戚脉络已定,新进勋戚,虽是以战功封爵,但无不出自低阶勋戚。”

    “这些人出战各地,则于总兵官帐下听命,方得军功晋封,封爵后,又多与旧有勋戚联姻。”

    “故此,自太宗之后,无论何时所封之勋戚,皆与太宗勋戚一脉相承,而非自成一脉。”

    朱祁钰明白李贤的意思了。

    就像文臣考科举一样,任何一个新科进士,迈进仕途的时候,都不会是毫无背景牵连的。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