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1节
    不然的话,一众边将,也不至于人心惶惶到那等地步。

    换句话说,大明原本完备的防御网络,经过土木之役后,已经成了一个筛子!

    这个建议,于谦也是赞同的。

    “皇上,陈侯此言甚是,怀来卫,永宁卫,赤城堡等处,重要性虽不及紫荆等关口,但是亦是紧要之地,需得尽快派兵前往。”

    朱祁钰沉吟片刻,道。

    “既然如此,暂且从孙安那三万人中抽调五千,派往这五处隘口,同时,自京营当中抽调五千人,也派往守备。”

    “同时,自各地抽调的那五万援边官军,优先增兵到紫荆,白羊,倒马三关。”

    孙安的那三万人,完全散到各个隘口肯定是不行的,但是少部分的抽调充作急用,还是可以的。

    所以于谦倒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拱手领命。

    略停了停,朱祁钰摇了摇头,依旧有些不满意。

    “增兵是要的,但是阳和关已失,紫荆等处虽墙高城深,但毕竟无险可守,若也先倾力全攻,依旧难以保其平安,诸位可有良策?”

    一句话问出来,大殿内顿时陷入了寂静当中。

    这次,就连陈老侯爷也没有说话。

    这其实也是他们所担心的!

    土木之役之后,京城群臣为何人心惶惶,于谦又为何如此着急的整备京营,调集各处大军至京师。

    就是因为知道,大同到宣府的这条边防线一旦被豁开。

    那么也先如果想要进攻京师,所需要考虑的,只是付出的代价大小而已。

    再在心里狠狠的将王振骂了一顿。

    陈懋转身对着于谦问道。

    “于尚书,本侯有一言,想要请教于尚书。”

    于谦被老侯爷这严肃的态度吓了一跳,连忙回礼道。

    “陈侯请问,若能言者,我必知无不言。”

    陈懋也不矫情,目光一凛,开口问道。

    “本侯没记错的话,如今镇守大同的,是都督同知郭登,那么如今大同城内,情况究竟如何?兵员多少,军械几何,可战之官军有多少?”

    “这……”

    虽然说是知无不言,但是当陈懋真的提出来的时候,于谦还是一阵踌躇。

    实在是因为,陈懋所问的消息,都太敏感了。

    大同作为朝廷最重要的边镇,驻守的官军,储备的军械,都是十分机要之事。

    尤其是这次大战,在明军到达之前,也先的主力部队进攻的就是大同城。

    作为正面抗击也先主力的大同,其战损情况更是高度机密。

    朝廷当中真正知晓内情的,包含天子在内,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见于谦一阵为难,朱祁钰开口道。

    “无妨,陈侯为国之柱石,王卿再过不久,亦将赶赴边境,于爱卿你尽可言之。”

    得了圣谕,于谦才轻叹一声,苦笑道。

    “不瞒陈侯,大同的情况,相当不好!”

    “此次也先进犯,攻大同十数日而未下,我官军死战奋勇,战死者数千,大同镇守官军,本有一万一千人,经此一役,尚存者不足四千。”

    陈懋倒吸了一口凉气,他对于战事的状况心中已有预测,但是却没想到,惨烈至此。

    按照这个战损计算,大同这次足足战死了三分之二的守军。

    愣了愣神,陈懋喃喃道。

    “如此惨烈,郭登尚能保得城池不失,实未负朝廷期望也!”

    于谦点了点头,显然对于陈懋的评价也十分赞同。

    要知道,也先此次动用了近八万的主力部队。

    郭登虽然是依仗坚城固守,但是在兵力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坚守数日,扛到亲征大军赶到,的确殊为不易。

    不过……

    于谦叹了口气,继续道。

    “这只是兵员伤亡情况,我大军赶到后,贼虏虽转攻阳和,但是当时大同已鏖战多日,多处城墙损伤累累,军马不足千匹。”

    “尔后也先攻陷阳和,主力攻土木,却派遣偏师,骚扰各隘口,大大影响了大同后勤辎重的转运,这次几个边将弃城而逃,更是雪上加霜。”

    陈懋感到一阵头皮发麻,紧咬着后槽牙,道。

    “这么说,大同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要知道,关内诸多隘口的防御网络,除了作为第二道边防线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承担后勤转运的功能。

    先前惊闻几个守将弃城而逃,老侯爷只顾着生气,经于谦这么一提醒,才猛然反应过来。

    如果说各处隘口都守备空虚,甚至有些地方都敢弃城而逃,那么大同的后勤转运该怎么办?

    阳和就在大同的旁边,阳和被陷,周围的关隘必定难以守住,如此情况之下。

    大同虽有坚城可依,但是无异在整个防御网络当中,被孤立出去了!

    不过话问出去之后,陈懋就反应过来,皱眉道。

    “不对,若是大同向京师的路线完全被切断,那这些日子传来的军报又是从何而来?”

    第121章 被抢词儿的老大人们

    陈懋着急的神色,也让在场的其他大臣忍不住忧虑起来。

    要知道,大同城素来被称为“北方锁钥”,东连宣府,南接并州,西界黄河,北控沙漠,是京师的重要屏障,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大同和宣府,可以说是大明的边境防卫线上,最为核心的两个重镇。

    大明几乎一切的边境防卫布置,都是围绕着两座重镇来构架的。

    而且和阳和不同的是,大同城是真正的墙高城深。

    从太祖时起,大明曾经数次增建大同城,时至今日,大同城墙夯筑结实,外包青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兵城。

    这一点,从郭登凭借一万余人,可以在也先数万大军强攻之下,固守无恙便可看得出来。

    阳和关虽称为关,但是实际上只是一座小城,日常驻扎人马不过一卫。

    也先占据了阳和,无非是在边境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能够使其越过边境,冲入关内。

    但是一旦大同失守,那么大明的边防线,就等于被人拦腰砍断。

    凭借大同的坚固城防,也先进可攻退可守,就像是在大明头上时刻悬着的一把宝剑。

    如此重要的军事重镇,如今有可能成了孤城一座,老大人们如何能不着急?

    见此情况,于谦倒是苦笑一声,连忙摆手道。

    “陈侯言重了,大同局势虽不乐观,但还不至于到孤城的地步。”

    “这些日子,贼虏虽骚扰各处隘口,但是也只是以掳掠为主,即便攻下,也不曾驻守。”

    “所以大同到京师的线路,并没有被断绝,只是后勤运输上,艰难了些罢了!”

    听了于谦的解释,老大人们才放下心来。

    这话说的也是!

    真要是大同危急到了孤城难守的地步,于谦这个兵部尚书早就坐不住了,哪还能安安心心的在京城练兵。

    这个时候,朱祁钰开口问道。

    “陈侯问起大同,可是想要内外合围?”

    陈懋点了点头,拱手道:“陛下英明,的确如此。”

    想了想,老侯爷指着地图道。

    “按照刚才的推演,也先若要出兵,则大概率从阳和而入,攻白羊,紫荆,倒马三关。”

    “关外地势平坦宽阔,虏贼善骑射,来去如风,然若入关内,则必受地形所限,战力大降。”

    “待也先大军入关,我京军便可倾巢而出,死死将其拖住。”

    “大同毗邻阳和,待战局胶着之极,郭登自大同出兵,强攻阳和,一旦功成……”

    话至此处,陈懋的眼神顿时变得杀气逼人。

    “一旦功成,也先的补给路线便会被即刻截断,我京军将士击于内,郭登率军自阳和击于外,内外夹击之下,定叫那也先此生此世,再不敢犯我大明!”

    不过说完之后,老侯爷又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悻悻之色,显然很不甘心。

    朱祁钰望着边防图上大同城的位置,亦是皱起了眉头,沉吟片刻,道。

    “此计虽好,但是有三处困难,其一是大同如今兵力不足,后勤短缺,固守都十分勉强,恐难以配合京军。”

    “其二,也先进犯关内,定然知道自己的弱点在何处,此战一开,他必定会求快,不会与我大军纠缠。”

    “其三,京军乃是京师根本,一旦离开京城,于紫荆等处与也先开战,则京师空虚,若一旦也先分兵来攻,则京师危矣。”

    底下几个大臣面面相觑。

    陛下,这是我们的词儿啊?!

    您都说了,让我们说啥?

    于是王文上前道。

    “皇上圣明烛照,洞悉千里,此番分析鞭辟入里,臣等敬服!”

    于谦也附和道。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