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10节
    孙太后的神色的确不算好看。

    她心中已经有这个预料。

    但是却没想到,于谦会这么直接的将她顶回来。

    要知道,刚刚于谦的一番话,基本上算是打脸了。

    压根没有理会她的懿旨,而是在自说自话。

    换句话说,她的诏命被直接无视了!

    没有驳回,但是同时也没有提起,直接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这简直比直接驳回她的懿旨,更让她难受。

    一时之间,孙太后被气得胸前起伏,脸色都是一白。

    看的朱祁钰心中不由得暗暗一乐。

    数遍他前世今生,可是头一遭看见孙太后被气成这个样子。

    虽然明知道不该幸灾乐祸,但是他的确忍不住。

    不过话说回来。

    这也能够看出,孙太后的政治定力不够。

    这种事情,在朝堂之上,简直不要太常见!

    且不说,这只是一道连口谕都算不上的懿旨。

    便是真正的圣旨,在真正走完程序,下发到六科之前,大臣们都不会太过在意。

    毕竟朝政是大家商量着办的,断没有君上一人,一言而决的道理。

    何况,于谦眼

    所以他拒绝起来,根本就是毫无负担。

    孙太后扫视一周。

    见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出面,指责于谦不对,便知道自己刚刚的举动太冒失了。

    按下心中怒意,孙太后感到一阵头疼。

    就这么将摄政大权交给郕王吗?

    她暗暗瞥了一眼坐在旁边椅子上,病恹恹的朱祁钰。

    心中总觉得有几分不舒服。

    尤其是,刚刚见到朱祁钰如此冷静而又条理分明的分析过眼下的局面之后。

    孙太后更加生出了几分不安。

    想了想,孙太后问道:“郕王,于谦进谏,要哀家将朝廷庶务托付于你,你怎么看?”

    我坐着看

    朱祁钰心中腹诽一句,却仍旧起身道:“圣母,此等大事,当诸臣于圣母斟酌而定,臣不敢多言。”

    这个时候,他才不去出什么风头呢!

    虽然前世今生的情况略略有所变化。

    但是他相信,有了刚刚的那番话,在场的大臣们心里都该清楚,谁才能真正坐镇京师。

    何况,在这些固守规矩的大臣们眼中,本就不可能允许一个没有皇帝诏命的太后直接插手朝政。

    皮球被踢了回来,孙太后忍不住揉了揉额头。

    她越发感觉这个郕王和以前不同。

    这两句话看似平常,但是实际上,却暗含机锋。

    朱祁钰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却留了个话头。

    他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而是说,让她和诸大臣商量。

    那么也就是说,她接下来,肯定要问在场群臣。

    但是问他们?

    瞧瞧于谦那副理所当然的嘴脸,孙太后不用想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

    短短的犹豫了一瞬。

    孙太后还是决定,不去听那些她不想听的话,直接道。

    “皇帝出京之前曾对哀家说过,待大胜回京之后,便择日册封储君。”

    “如今皇帝失陷于敌手,京中恐人心惶惶,朝廷亦不可一日无主。”

    “哀家之意,当命礼部择吉日,立长哥儿见深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

    “皇帝回京之前,一应庶务,由郕王监国辅政,诸位意下如何?”

    许是孙太后有些累了。

    懒得再多打什么机锋,直接便将自己的意思说了出来。

    前头的几句话,理所当然的被群臣直接忽略。

    说什么皇帝出京前说过,不过是个由头而已,重点在后面两句话。

    立太子,定储君,以安天下之心!

    安什么心?

    当然是皇帝万一回不来,朝臣们该如何站队,官军百姓该效忠于谁的心。

    除此之外,另一句话也十分耐人寻味。

    于谦进谏的时候,说的是“命郕王总摄大政”。

    到了太后这,变成了“命郕王监国辅政”。

    一个总摄,一个辅政。

    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可大了去了。

    于谦的意思,是将京城大权,全部托付到郕王的手中,一切由郕王做主。

    孙太后的意思,是要先立太子,然后将京城大权托付到太子手中,最后由郕王代行太子权柄。

    看似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差了一道程序,到最后都是郕王来总政。

    但是稍微有些政治敏感度的人都清楚,这二者可大大不同。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名分。

    如果是按照于谦的办法,那么京城大权本身就是在郕王手中。

    除非皇帝回归,不然的话,没人能够从郕王手中夺权。

    但是如果按孙太后的办法,那么就不一样了。

    权力属于太子,郕王只是辅政。

    那么就可以换人!

    虽然皇室宗亲是最适合辅政的,但是勋戚大臣,武百官,也都是可以辅政的。

    如此一来,想要罢黜郕王的权柄,就容易的多。

    在场大臣都是宦海沉浮多年之辈,但是也是头一次遇见这种情况。

    虽然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其中的差别,可到底该如何表态,却皆是犯了难

    第10章 中庸之道

    应当说,孙太后的意思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了。

    这个时候立太子,就是为了保证皇位的传承。

    换句话说,一旦皇帝有事,登基的必须是皇帝的儿子,这个即将被立为太子的小娃娃!

    她虽然位居深宫之中,但是她不是傻子。

    尽管入殿之后,没有人敢提起,甚至是不敢显露出一丝丝的意思。

    但是仍然有一个,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就是,皇帝万一回不来,该怎么办?

    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切切实实的威胁。

    不管对外究竟是如何说法,陷落虏贼手中也好,北狩也罢。

    在场的人心中都清楚。

    事实就是,皇帝被俘了。

    再说明白点。

    一条小命攥在人家的手里。

    虽然那也先只要稍有点脑子,就不敢对皇帝下手。

    但是,万一呢?

    皇帝孤身一人在敌营当中,万一有点什么意外。

    再或者,也先挟持天子,一囚禁就囚禁个数年乃至十数年呢?

    再退一步说。

    万一他待价而沽,提出什么根本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譬如称臣纳贡,放弃京师之类的。

    该怎么办?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