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4u小说网 > 其他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皇兄何故造反? 第6节
    直到今上继位,才正式下诏,确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然而此次亲征,北京作为都城,最大的弱点再次暴露出来。

    那便是距离边境太近!

    虽然如此便于调动大军,容易控制朝局,但是一旦事有危急,便是天大的事!

    别的不说,要是如今都城南京,即便是从亲征的靡费上来说,六部的老大人们,也有充足的理由拦下皇帝,又岂会酿此大祸?

    另一方面,从现实情况来说,都城北京,的确容易控制边境,但是相对的,敌人想要越过边境,直逼京城,也是容易的很。

    便如现在,也先兵锋直逼宣府,距离北京不过数百里的距离。

    只需越过长城,便可长驱直入,一路打到北京城下,若是京师也被攻陷,那大明朝必然会立刻烽烟四起,分崩离析,有社稷倾覆之危。

    所以此刻,京师防务该如何整饬,实在是重中之重,相较之下,便是天子的安危,都要稍逊一筹。

    说句大不敬的话,天子纵然葬身敌国,大明尚有后继之君,但是若是京师也被攻陷,国之不国,何来天子?

    在场诸人,皆是心里门清儿,这件事情才是眼下最紧要,也最难办的,稍有不慎,他们便是让大明倾覆的罪人。

    于是一时之间,殿中再度安静下来。

    停了小半刻,孙太后忽然道:“哀家情知此事干系重大,我本为后宫妇人,勉力操持,皇帝出京前,命郕王留守京师,此时正是宗室大臣齐心协力,共抗危难之时,郕王何故一言不发?”

    朱祁钰略愣了愣,前世的时候,孙太后可未曾对他发难,难不成因为他的重生,许多事情也发生了变化?

    顾不得细想,朱祁钰开口道:“太后恕罪,此事的确太过重大,臣一时也无良策。”

    在场诸大臣本以为郕王开口,能说两句有用的话,却不曾想,他这么老实。

    也是,这位郕王爷素来低调,性格柔弱,不然的话,天子也不会放心留他在京城监国。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多加感叹,便听朱祁钰再度开口:“不过本王既身负皇兄所托,值此危急之时,自当尽心。”

    “本王以为,此事最大的关键,在于我等是否能够保住京师,于侍郎,焦驸马,你二人一人提督京师防卫,一人暂时主事兵部,可否给本王透个底,我留守京师之官军,可战者有多少?”

    话音落下,孙太后的目光拧了拧,看似不经意的将目光落在朱祁钰的身上,不知在想些什么,但是倒也未曾出言多说什么。

    毕竟是她先开口问的。

    而且按照道理来说,她本就是后宫妇人,不适合直接就朝政发表看法。

    但朱祁钰却是皇帝出京前指定的监国亲王,虽然大多数时候什么也决定不了,可这种商议朝政的场合,理当由他来主持。

    于谦被点了名,立刻出列,不过没有马上开口,而是仔细盘算了一番。

    倒是驸马都尉焦敬没怎么犹豫,道:“我京营大军,本有官军二十余万,此次天子亲征,因其事急,多从京营抽调,如今城中三大营留守官军,约莫有七万之数,这其中尚包括匠户,后勤之众,若论可战者,应有五到六万。”

    在场的气氛立刻低沉下来,虽然大家都知道,事情危急,但也没想到危急到了如此程度。

    堂堂京城,竟然只有五六万人可供调动。

    想那天子亲帅二十余万大军,倍于也先的兵力,尚且遭此惨败。

    如今京中官军不足敌军的一半,这仗该怎么打?

    这个时候,于谦也盘算好了兵员,开口道:“京营那边,大约有五到六万可战之兵,但除此之外,我京师九门巡防官军,应有七八千人,加上直隶留守官军,由南京而来的运粮官军,全部用于守备京师,可战之人,应能有十万之数。”

    十万,这个数字勉强还算让人有那么一点安全感,至少和敌军大致相当了。

    但是即便如此,殿中依旧愁绪一片。

    毕竟二十多万大军都打败了,眼下就算有十万,真的够吗?

    这个时候,翰林侍讲徐珵出列,道:“启禀圣母,王爷,臣冒死以闻,数日以来,我京师疾风骤雨,诸星不定,天象晦乱,历数不明,如今又有土木之事,足可见天命已去,臣冒死上言,此等危难之时,惟南迁可以纾难,伏请圣母三思。”

    朱祁钰神色略略一沉,这个徐珵,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人。

    重活一世,若说他最恨谁。

    那自然是谋划并参与了南宫复辟的那几个,巧合的是,徐珵便是其中之一,只不过那个时候,他已经改名徐有贞。

    此人乃宣德八年进士,多智谋好功名,但是却不得不说,是个实干家。

    除了对经义儒信手拈来,对于天地理,兵法水利之事,也多有研究。

    不过朱祁钰觉得他有意思,却不是指这个。

    重活一世,还是有许多事情与记忆当中不同。

    前世的时候,他没有这场大病,而是按照圣命正常监国。

    虽然没什么实权,但是似土木军报这等大事,他却肯定是第一时间知晓的。

    所以前一世,于谦得获军报的第一时间,是立刻找到了提督京师防卫的驸马都尉焦敬和他这个监国亲王郕王。

    然后三人联袂入宫禀报,孙太后也不曾直接摆驾本仁殿召见大臣。

    得获消息后,她一边准备财帛金银,另一边则是按照规矩,诏命郕王召集大臣商议策略,最终禀报给她。

    但是这一世,因为他这么一病不起数日。

    于谦不知他已经醒来的情况下,事急从权,直接入宫禀报,导致孙太后直接召见大臣,他又阴差阳错的进来插了一脚,便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于是,这便形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这大殿之上,到底该谁做主?

    王老大人提出的三项当务之急,第一项和第二项勉强算是和皇帝相关。

    作为天子生母,而且事情又没有什么可争议的,孙太后自可一言而定。

    但是这第三项,却是真真正正的涉及到了社稷江山。

    和后宫,甚至和天子的安危都没什么太大关系,属于纯正的朝堂政务。

    于是问题就来了。

    按照规矩,肯定是受圣命监国的郕王主持此事更加名正言顺。

    但是在场大臣都知道。

    事实上,真正掌握京城实权的,是座上的太后娘娘。

    这一点,单看军报入宫之后,太后娘娘能够即刻戒严九门便能知晓。

    说白了,郕王有大义名分,太后却掌握着实权。

    那么到底该奏事给谁,就成了一个大大的问题。

    若是没有朱祁钰这么一病,那么理所当然和前世一样,孙太后压根不会出现在这个场合,应当由他来主持。

    而若是没有朱祁钰这么急急忙忙的赶进宫来看贤妃娘娘,那群臣也不用犹豫,直接禀奏给能做主的太后便是。

    可偏偏现在,二人都在,于是便形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刚刚孙太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又因着她是主动开口提问朱祁钰,所以只能任由朱祁钰掌握了话语权。

    但是殿中的大臣们,个个心里门清儿。

    所以不管是焦敬,还是于谦,话说得都是含糊其辞。

    虽然在具体的情况上丝毫没有隐瞒,却没有说清到底是奏给谁的。

    可是这徐珵一开口,就直言“启禀圣母,王爷”,话说到最后,更是干脆丢掉了朱祁钰,说“伏请圣母三思”。

    虽然在这个关口,没人会追究这么一点小小的不妥当。

    但是往往越是这样的细节,才更能显示出一个人真正的心性。

    前世的时候,朱祁钰不曾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等眼光看人。

    但是七年天子,百年的世事浮沉,却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只这一个细节,他便可以断定。

    这个徐珵,心中并无礼法大义,只有利益功名。

    对于他来说,名誉礼法,根本不值一提,他只看重实实在在的权力和好处!

    不过他这话一出,其他人还未有反应,侍立一旁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金英立刻站了出来,声色俱厉道:“放肆!此等诛心之言,尔欲乱我祖宗朝纲乎?”

    第7章 南迁之议

    朱祁钰眸光闪动,望着金英的目光带着几分赞许,同时又有几分复杂。

    终究,还是有许多事情,依旧未变。

    虽然场合不同,但是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场景却一般无二。

    前世的时候,这徐珵也曾提出南迁之议,和如今一样,也是金英头一个站出来反对的。

    平心而论,徐珵这个时候提出南迁的想法,并非全无道理。

    大明立国几十年,历代皇帝对于都城的位置,皆是摇摆不定。

    虽然到了先皇和今上之时,无论是从名义上还是实权上,都彻底确定了北京的都城地位。

    但是须知,今上下诏正式将北京作为都城,令南京为陪都,也不过是在正统六年,距离如今方才八年而已。

    有几代先皇前前后后的折腾的先例在,徐珵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很正常。

    其次,便是如今的现实情况。

    虽然刚刚于谦给所有人都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是这份量到底有多重,还需斟酌。

    毕竟二十多万的大军都败了,京城如今只有不到十万战力,实在不能算是十分乐观的局面。

    当然,这是摆在明面上的理由。

    朱祁钰试着把自己代入徐珵的视角来思考。

    从前世的经历便可以看出。

    此人好功名,胆气足,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

    试想一下,现在的局势是什么?

    天子被俘,大军覆灭,京师防卫空虚,局势可谓危若累卵。

    这个时候提出南迁,虽然可能被人诟病,但是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拯救社稷于危难的功臣。

    而且如今京中做主的是孙太后,顶天了再加一个郕王。

    &amp;lt;div style=&amp;quot;text-align:center;&amp;quot;&amp;gt;

    &amp;lt;script&amp;gt;read_xia();&amp;lt;/script&amp;gt;